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序:成長的印記

  “一卷編成頭飛雪”。乙未夏日,我的自選集《思繫中華——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思考評論集》編輯完稿,看著這本記載我生命中最美好年華的評論文集,心頭無端地冒出這句詩文。

  十八年前,正值壯年、滿頭青絲的我,在摯友郭偉峰社長的帶領下,遵從海協會長汪道涵先生指引,辭去北京中央新聞機構的工作,來到香港創辦了《中國評論》月刊。由一個新聞工作者轉變成爲一名理論、文化和時事評論工作者,這無疑是人生職業經歷的一次重要轉換。新聞記者的工作總是在社會大舞台的台前,記錄、分析、傳播各種新聞事件;而理論和時事評論工作者則更多地待在幕後,觀察、思考、辨析各種紛繁複雜的有形事件和無形的思潮變幻、思想交鋒、理論研討,這當然是職場生涯和人生素質的重大躍遷。俗話説,“天下沒有白喫的午餐。”任何成就的背後都要付出沉甸甸的代價。既然是人生素質的重大躍遷,當然要付出時間、心血和其他各式各樣的代價。從滿頭青絲到斑斑白髮,就是這種代價最普通的外在体現。

  我常和朋友們說,我們這一代人是非常幸運的。因爲我們見證了中國由貧窮落后、封閉保守到改革開放、繁榮現代的變遷。我們腦海中記錄了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和飢荒,經歷了文革,又步入農村工廠接受“再教育”,使我們對於中國社會的基本情況有了直面的鮮活概念,接上了“地氣”。文革結束又有幸考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參與了中國的整個改革開放歷程。我對朋友開玩笑說,經過上述時期的歷練,我們這代人幸福感的闕值很低,給點陽光就燦爛。底層的磨礪和高等教育的淬火,使我們這代人具有豐厚的人生經驗,能夠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局觀、包容度、責任心強,愛祖國愛民族,是我們天賦的基因和使命。正是有這樣的人生經歷和素質錘煉,才使我能夠接受命運挑戰,實現人生的躍遷,不負時代使命。

  《中國評論》月刊孕育於1996、97年,誕生於1998年,正是世紀之交的年代。這個即將來臨的21世紀,對於中國人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經歷了改革開放20年的中國,蘊集了豐沛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思想、思考、思辨的力道,中國正處於崛起的初期,但她放射出的光芒已經映射到了全球的天幕。中國的巨變,正在我們面前不可逆轉地發生著。為她思索、為她指引、為她破障、為她強健,成爲中國知識分子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與此同時,在台灣海峽的東岸,台灣民衆也正迎來初始民主化后的首次政權轉移。新的執政黨和執政者會否延續李登輝的“兩國論”和“去中國化”政策,堅持其台獨主張,加劇兩岸對立和衝突?歷史的迷霧籠罩海峽,也籠罩在每一位關心中國和平統一、關心中國發展與崛起的普通民衆的心上。作爲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即主要關注兩岸關係發展的我,更是對上述問題的發展走向和兩岸的未來傾注心力。剖析台灣政治與經濟社會發展,評論台灣政黨政治走向,臧否島内政治人物的是非曲折,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分析兩岸關係的深水區和暗礁險灘,討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推動兩岸關係理論創新,呼籲兩岸通過“共同締造”來破解政治難題,建立命運共同體等等,成爲《中國評論》月刊和我撰寫評論文章的主要内容。

  這本書裏選編的170多篇評論文章,記錄了我個人成長的印記,也記錄了世紀之交的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的波折起伏,記載了我對於這些問題的觀察思考和評析。其中的觀點,雖然與方家大師們難以比擬,但“敝帚自珍”,難以割捨,加上受到《中國評論》讀者群的喜愛與鼓勵,遂大膽結集出版,請讀者諸君指教。

  記得1997年秋剛到香港之時,念馳兄帶我們去看望南懷瑾老先生。南老對我們關愛有加,不僅留我們晚膳,更告訴我們許多辦刊的重點和要點。印象最深的是南老對我們說,辦雜誌是要燒錢的,你們要有心理準備。不過,我看你們兩人是有福之人,堅持下去,會有人來幫助你們的。此話當時不懂,但過了不到兩年就有了深刻体會。作爲總編輯,我承受的壓力要比郭偉峰社長小得多,我感受更多的是“有福之人”。因爲有章念馳和郭震遠兩位大師級兄長的加持和愛護,每當遇到國内外重大事件,兩位兄長總能在第一時間與我談論分析,指引方向,親自撰寫稿件或幫我約組其他作者。可以說,《中國評論》之所以能夠成功,能夠成爲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問題的權威雜誌,與兩位兄長全心全意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僅借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我的終身摯友郭偉峰社長,他與我屬亦師亦友,沒有他的引領,我走不上今天這條人生的光明大道。從他那裏,我不僅學到如何辦雜誌、寫文章,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各色人等打交道,如何做人做事。他常對我說,包容度有多大,你的格局就有多大,你就能成爲多高大的人。對台灣,我們要包容、包容、再包容!這句話我永遠會銘記在心!還有兩位兄長在序中對我所作“厚道”、“寬厚”的評語,使我戰戰兢兢、愧不敢領。我深知這是他們對我的厚愛與做人的期望,我會向著他們期望的方向前進的。

  最後要感謝我夫人王和平,她為我犧牲、放棄了很多。有她在我身邊,我的人生就有了色彩和歡樂。每當我急躁時,她總告戒我要“冷靜、沉著”;每當遇見大事,她亦會在旁分析指點,每每切中要害。她能歌善舞,能寫會說,有妻若此,人生無憾矣!

  我今年已六十,生命進入下一輪甲子周期。回首過去60年,大多是庸庸碌碌,值得稱道的事情沒有幾件。協助郭偉峰社長創辦《中國評論》和後來的中評社等,算是最感驕傲的事。六十嵗之後的人生路應該如何走?電話那頭,念馳大哥言猶在耳:六十以後是人生的黃金時刻,建閩你千萬不要放鬆,這是最出成果的時候!而震遠大哥更是在序言中教導:“現在,建閩已年屆六旬,我則更是七十有二。但我深感,在我們面前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能夠做,也有興趣做。所以,我們不能懈怠,還要揚鞭奮蹄,繼續努力,不辜負時代,也不辜負我們的人生。謹以此,與建閩共勉。”我將謹遵兩位兄長的教誨,為國家和平統一與民族復興大業,盡自己綿薄之力!



  2015年6月於香港

  附:六十抒懷
  六十回首人生歷,
  堪慰此生未虚糜。
  少逢世亂多玩嬉,
  庚金浴火始成器。
  鷺島波涌誦讀早,
  五老峰奇翻書遲。
  四載學府長切磋,
  三年京華多磨礪。
  瀛台星稀録客影,
  芳菲日麗譜親誼。
  星洲銘史汪辜會,
  寶島首訪兩岸喜。
  有道同儕香江聚,
  無私中評海峽立。
  最喜佳人長相伴, 
  和合一統望期頤。





注釋:

[1]筆者日主庚金。
[2]1978至1982年,筆者就學厦門大學中文系。
[3]1984至87年,筆者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讀研。
[4]中南海灜台及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是國家領導人會見外賓的場所,也是筆者採訪之處。
[5]1993年4月歷史性的“汪辜會談” 在新加坡舉行,筆者有幸前往採訪。
[6]1992年,筆者作為首批大陸記者參訪團成員,應海基會之邀赴台採訪。
[7]1997年秋,筆者隨郭偉峰,在汪老指引下,赴香港創辦《中國評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