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把握現在開創未來:兩岸和平協議研析

  繼兩岸政治定位、兩岸關係合情合理安排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議題探析後,本期討論兩岸和平協議問題。 

  兩岸和平協議議題提出由來已久,早在2005年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達成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中,就提出了要“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之後,也將這五項共同願景列入國民黨黨綱中。其後,他多次表達要與大陸商簽兩岸和平協議,“並以此作為指引未來數十年間兩岸和平互動的基本框架”的想法,並將簽署和平協議納入他2008年競選政策白皮書中。而大陸方面,胡錦濤在2008年底《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的座談會上,就促進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提出的“六點意見”中,正式提出“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亦明確寫上“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表明大陸方面對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意願和目的。 

  然而,馬英九當選台灣領導人後,雖然開始時還表明要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的立場,但後來卻加上越來越多的條件和限制,從剛上台時“扁規馬隨”的“撤除飛彈”前提,到後來的“三項條件(民意支持、“國家”需要和“國會”監督)”,其後又加上“人民公投”,再到“十大保證”,條件越提越多,人為地製造了許多障礙。 

  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真的就這麼難,馬政府提出的這些前提和條件是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充要條件嗎?人民支持,可以說是簽署和平協議最重要的條件。但多項民調顯示,超過50%以上的台灣民眾是支持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大陸民意對此更是全力支持。對兩岸關係發展是否具有積極的正面意義?兩岸是否需要?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國際社會是否樂見?是否有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至少從表面上看,沒有任何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此表示反對。那麼,這樣的好事馬政府為何遲疑不定,有意拖延呢? 

  仔細分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意圖和目的,不難發現,兩岸對簽署和平協議的目的是有明顯區別的。大陸的態度和目的很明確,首先,通過簽署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對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同時相應消除兩岸軍事對峙,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建立兩岸和平發展的穩固機制,使兩岸關係正常化。其次,通過簽署和平協議,為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奠定基本原則和制度主干,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使兩岸關係形成固化結構,透過結構的穩定性來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可瓦解性”,不再因為島內政局的變化而發生反復,甚至倒退。第四,通過簽署和平協議,確立兩岸維護一中框架的共同認知,形成反對台獨的共同立場和基礎。 

  台灣方面對於簽署和平協議的目的和意圖明顯與大陸有所不同。綠營方面,希望兩岸達成的和平協議是國與國之間的協議,以凸顯台灣主權獨立,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而藍營方面,馬當局希望簽署和平協議能維繫“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使兩岸關係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長期持續,並借此拓展國際空間。 

  目的不同,導致台灣當局對商談簽署和平協議事宜心存猶疑,擔心落入“統一陷阱”,並落下撕裂台灣社會的罪名,成為綠營攻擊的標靶。 

  台灣綠營的目的當然是不可能達到的,而藍營的目標雖然與大陸有偏差,但不是不可討論的: 

  首先,只要認真研究大陸對於兩岸和平協議的論述與意圖,不難理解大陸的用心:兩岸和平協議並不是統一協議,是兩岸在和平發展時期維持穩定結構、使兩岸關係正常化的一種中長期政治協議。 

  其次,它體現的是兩岸的共同意志,而非一方“獨白”,強迫對方接受。它需要雙方共同商談來達成,需要兩岸民眾的共同參與、兩岸學界的共同醞釀、探討,和兩岸輿論的共同監督與催促、鼓勵。 

  第三,兩岸之間雖然在政治認同上有很大差距,但在國家認同、特別是民族認同上重迭性很高,這就使兩岸和平協議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礎。 

  第四,兩岸都高度期盼和平。目前的和平狀態是靠默契達成的冷和平狀態,是不穩固的,充滿變數。雙方都期望將她以制度化、法律化形式固定下來。 

  第五,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必然會認真反思其阻擾兩岸和平的策略是否能夠延續,其越來越高的成本代價是否能夠承受。最近美國重量級學者“與台灣說再見”一文,就是一例。可以肯定的說,未來國際社會對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只會肯定。 

  第六,對於台灣社會存疑的和平協議如何表達一中原則的問題,也可以在實踐中以尋求最大公約數方式,尋找雙方都可接受、同時不失一中原則精神的話語來表達,如“共同國家”、“兩岸一家親”等。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把握現在,才能開創未來。馬英九的任期僅剩2年多一點,時間緊迫。要想留下青史銘刻的歷史定位,大約只有商談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為台灣民眾創造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時代一途了。從當今的國際大勢看,中國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實踐也已經展開。展望未來,十三億中國人龐大的購買力和強勁的競爭力,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和“軟資源”。台灣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如果不走兩岸融合的道路,必將邊緣化和衰敗。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馬政府如果錯失時機,兩岸和平協議也一定會在台灣下一位領導人手中達成。因為,這是代價最小,收益最大,且會永遠銘記在兩岸民眾心中的頭等大事;須知,在東方民族價值觀中,“和平”的排位極高,官方話語體系中有“和為貴”等;而民間則有“家和萬事興”、“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之諺,足見和平之珍貴。而和平的締造者,也必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不朽的名聲和地位! 

  (原載2014年4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