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需建構明晰的和平發展政策

  2013年10月21日,台灣新任“國防部長”嚴明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備詢時稱,“兩岸關係就軍事部分而言仍是敵對關係”。無獨有偶,台“國防部”不久前發表最新《102年國防報告書》指出,中共將在2020年建置完成對台用武全面性作戰能力,顯示大陸對台軍事威脅並未減少。 

  很明顯,台灣防務部門的言行與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及主流民意是相背離的,其目的一是拒絕兩岸協商結束敵對狀態,拒絕兩岸軍事關係的良性互動;二是通過製造假想的緊張狀態,對內要求更多資源投入,維護台軍方的利益,對外則向美日作出表態,顯示不與大陸站在一邊的立場。 

  台灣防務部門及其首長的上述表態,決不是偶然的“失言”,而是馬政府的經濟關係親中,獲取大陸的市場、資源及商業機會,幫助台灣擺脫經濟困境;政治與安全關係上則親美,選擇站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一邊,依靠美國的保護來維護台灣的自主現狀與建構主體意識的整體戰略的表露。 

  軍事安全關係是政治關係的核心,是高階政治內容。沒有軍事安全互信,也就沒有根本的政治互信;而沒有深厚的政治互信基礎,兩岸關係無疑是根基浮淺,難以建立起持久和平發展的大廈,即使有密切的經濟關係,卻無法從根本上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由此,人們就不難了解,為何馬政府上台五年多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兩岸實現了“三通”,達成ECFA等十九項重大協定,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民意主流的情況下,兩岸的政治對話依舊難以啟動,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緩慢,島內依舊充斥著過時的“反共”思維。民眾一方面樂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受冷戰思維和傳統反共教育影響,對大陸心存疑慮,害怕政治談判,甚至害怕和平協議,誤以為和平協議就是“統一協定”。也因此,造就了“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這樣的意識形態土壤,使台獨勢力死灰復燃,更借馬政府執政失誤之機攪亂是非,蠱惑人心,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隱患。這股力量現在已經開始肆虐台灣政經領域,對台灣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發展造成嚴重傷害,這恐怕也是馬政府當初無法預料得到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陸方面在繼續大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同時,提出要開展政治對話,為兩岸未來的政治商談和洽簽和平協議做準備。為了能使台灣民眾不至於產生誤會,誤認為兩岸現在要開展的是關於統一的終極談判,還特別提出現階段由兩岸民間先行開始政治對話的建議,並表示在政治對話和政治商談中,要考慮兩岸關係的實際情況,“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對於兩岸適時開展政治對話與政治商談,島內輿論普遍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政治對話並不是洪水猛獸,政治談判並不等於統一談判,既然現況對台灣逐漸不利,而軍事衝突又是雙輸的最壞結果,兩岸未來只有透過政治談判解決問題,所以只要在條件成熟,準備周詳的情況下,雙方循序漸進的由政治對話進入政治談判並非絕不可為。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刻下已經展開,10月上中旬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和平論壇,就是一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平台。兩岸紅藍綠三方十四家研究機構和民間團體共同參與,大家就兩岸政治議題充分發表意見,達成十項基本共識,並依據討論結果列舉出存在的七項分歧。這些討論和對話無疑有助於未來兩岸政治商談的開展。 

  民間政治對話的目的是促進兩岸官方的政治對話,並就兩岸官方對話的議題及可能碰到的難點、難題預作研討,以免正式對話商談時觸礁。從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首先應該開始對話的當屬兩岸如何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實現真正法理和制度意義上的和平。 

  說起來很弔詭,兩岸目前的和平狀態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但依舊停留在事實和平的初級狀態下,而非法律和制度意義上的和平形態。須知事實和平只是對現狀的陳述,並不具備規範和制度法律層面上必須強制遵守的意義。因此,事實和平只是一種暫時的形態,儘管這種暫時形態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之久,但它仍然很脆弱,也無任何約束力。在表像和平的後面,雙方軍事安全部門仍心存敵意,將對方直接視為“敵方”,是“敵對關係”。這種觀念指導下的行動,當然是暗中仍在時刻準備打仗的行為。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手段的最後表現。軍事安全當局的這種行為當然會投射、反映到政治領域,其直接的後果就是兩岸無法達成高層次的政治互信。大陸由於明確以黨領軍,軍隊必須聽從黨的領導,而自2008年後,黨的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軍隊自然也以和平發展作為處理對台軍事關係的準則,不再視台灣軍隊為敵。 

  反觀台灣方面,由於黨政分離、軍政分離,所以儘管執政的國民黨將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列入黨綱,但國民黨推舉的執政者卻並未在其執政時制定明確、系統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策。這就造成執政當局各部門、各機構和軍事防務部門各行其是,很多部門仍以大陸為“敵人”。台灣執政當局雖然也不時地表示要和平發展,但由於其並未制定明確的具體政策,並未在政策層面建構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於是出現了經濟層面要和平發展,政治軍事層面依然敵對的怪像。這種怪像投射到台灣社會上,就造成整體社會意識混亂不清,認同模糊不明。可以說,今天台灣社會之所以仍停留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冷戰反共思維窠臼中遲遲不能自省,行為保守偏執,嚴重脫離了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皆與此有莫大關係。其後果,是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經濟發展遲滯凋敝。 

  馬政府執政期僅剩二年多了,在剩下的執政期中如果想留下歷史定位,就需大膽改革,首先要在政策層面明確推行和平發展政策。作為第一步,當然是順應主流民意,果斷開展終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協商,為台灣建構法理和制度層面的永久和平。能做到此,無論對馬個人還是台灣人民而言,都是“善莫大焉”,歷史都會留下應有的美名!

  (原載2013年12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