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關係鞏固深化需修補“政治與安全短板”

  光陰如沙漏,在人們不經意之間從指縫中流逝。馬英九第二任期已經過去一年了,檢點馬政府過去一年的執政,雖然內政方面不如人意,但在兩岸關係及對外政策方面尚可一提。馬政府不斷標榜目前的兩岸關係及對美、對日關係都是六十年來最好的時期,最近剛剛簽署的台日漁業協定更是成為這種“最好時期”的象徵。不過島內的有識之士紛紛提醒,這不過是日本分化兩岸保釣合作的手法,台灣之所以能簽署這個擱置了17年的協議,其背後是中國大陸堅定維護中國主權的意志和行動。台灣今天之所以能有良好的對外關係,無不與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息息相關。 

  說到兩岸關係,在過去五年快速發展、簽署了18項協議,達成大三通及經濟合作框架機制之後,目前進入鞏固深化階段,向全面發展方向推進。 

  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岸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客觀上要求兩岸在政治、文化、軍事安全等各領域全面跟上,以免形成發展的“短板”,阻礙和遲滯兩岸關係的順利發展。事實上,兩岸關係近年來頻頻碰觸到政治障礙和難題,這些政治障礙和難題也已經影響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和品質。兩岸關係中的“政治與安全短板”已經十分突出,成為阻礙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主要問題所在。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水桶理論”:決定一個水桶容量的,是其中最短板塊的高度。將這個理論應用在兩岸關係的管理上,不難看出,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中,經濟與社會的板塊是最長的,這裡既有歷史、血緣、宗親的關係,又有現實的相互需要,因而發展十分順暢。文化次之,雖然由於意識形態原因,台灣對開放大陸媒體乃至廣告疑慮重重,對大陸主流文化也持排斥態度,但畢竟兩岸同文同種,文緣深厚,源遠流長,共同之處遠大於分歧。但在政治與安全方面,由於馬政府堅持不開展政治對話和政治談判,不與大陸商談軍事安全互信協定與和平協議的立場,造成兩岸在政治關係上處於一種“表像和平”的狀態:在台灣內部,儘管國民黨已經執政5年,但政府機構和社會上仍充滿著對大陸的不信任、乃至敵視的氛圍。根據多項民調顯示,在馬政府執政下,島內民意對台獨的認同不降反升,對未來統一的支持度不升反降。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出現這樣弔詭的民意認同,只能說明當前兩岸關係“政治與安全”的短板十分突出,如不加以修補增長,不但無法深化和擴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內容,反而有可能原地踏步;同時,也為台獨政黨及政客宣揚台獨主張、破壞和平發展提供了社會輿論氛圍,如任其蔓延發展,甚至不排除造成和平發展成果流失和發生逆轉的危險!這也就是大陸方面提出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全面發展”的原因所在。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由於兩岸政治關係不明確,政治互信度很低,彼此猜疑嚴重,無法交心,造成台灣的涉外事務難如人意;且由於無法達成軍事安全互信協議,台灣的安全無法得到根本保障,加上台灣當局和媒體經常有意無意地渲染大陸飛彈威脅和大陸的弊端以及在涉外領域對台灣的打壓,民眾心理上必然會產生厭惡感,認同當然談不上了。 

  筆者長期以來一直有個疑慮:從來實力懸殊的較量雙方,都是弱小的一方希望儘快與力量強大的一方達成協議,以期實現和平;而海峽兩岸的情形則完全不同,實力強大的大陸追著要和弱小的台灣簽署和平協議和軍事安全互信協議,而台灣當局卻不理不睬。雖然馬英九在競選綱領和執政之初曾提出過想在任期內達成上述協議,但先是不斷拖延,第二任期開始後乾脆表示絕不會在任期內開展和平談判,完全封堵了和平談判之門,軍事安全協議也從馬政府的議題中消失了。為何馬政府會出現如此重大、堪稱是戰略性的轉變? 

  現成的答案有四個:第一,馬政府已經享受到兩岸和平之實,不需要再以協議形式加以保障;第二,馬政府需要兩岸保持適度緊張,以為軍事安全預算開支做掩護;第三,馬政府需要民眾對大陸保持一定程度的敵對意識,以使兩岸保持距離,有利於偏安格局的延續;第四,馬政府需向美日表態不與大陸站在一邊。這些理由也許都成立,但似乎並不足以解釋筆者的疑慮。 

  最近兩岸相繼舉辦活動,紀念汪辜會談20周年。筆者在與一位著名台灣問題專家交談時,他透露,20年前汪辜會談結束,美國人對兩岸在相互隔絕40多年後,首次高層會談就取得如此多的成果,感到十分不安,於是從各方面加強了對台灣當局的壓力,迫使台灣當局轉向,並在兩會的後續談判中製造種種難題,使談判難以順利發展下去。老友的一席話解開了筆者心中的謎團:這就是為何當年李登輝會借機與大陸翻臉和今日之馬英九會迅速轉向的根本原因所在! 

  台灣問題從產生開始,自始至終都與美國因素息息相關。馬政府上台之初,美國面臨內外重重矛盾,需要中國支持,一度提出所謂“中美G2”聯手的倡議;在遭到中國婉拒及渡過金融危機後,美國調整了戰略矛頭,實施“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戰略。它的戰略目標,毫無疑問是對準迅速崛起的中國。在美國的戰略鏈條中,台灣因為特殊的地緣位置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加大了對馬政府的壓力,逼迫馬政府選邊站。 

  明瞭於此,我們也就明白為何兩岸關係會出現“政治與安全”短板以及如何修補及增長它的關鍵所在。“解鈴還須系鈴人”,要突破兩岸關係的短板限制,鞏固與深化兩岸關係,需下大力氣解決中美關係問題。也許只有經歷一番戰略博弈與較量,當中美之間真正形成新型大國關係後,台灣問題的解決才能迎來一個良好的外部氛圍。 

  但外因終究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就此而言,從各個方面扎實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是當前乃至未來對台工作的重點。我們要抓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深入民眾,深入基層,深入台灣社會各階層,有層次、有對象、有目標地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使兩岸關係發展獲得更多民意的支撐,為兩岸融合與邁向統一奠定基礎。 

  (原載2013年6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