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國際風雲變幻兩岸波瀾起伏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重返亞洲”戰略佈局進入實質操作階段,中國的海疆糾紛不斷:東海方面,日本政客和日本政府不斷挑起釣魚島事端;南海方面,菲律賓公然派出軍艦在黃岩島抓扣漁船,與中國海監公務船對峙;越南也乘機通過所謂“海洋法”,宣告越南在南海擁有廣泛的專屬經濟區,並派出軍機巡視南海海域。與此同時,在西太平洋和中國周邊海域,各種聯合軍演不斷。 

  世人皆知,這一切的背後,都與美國密切相關。從2010年美國提出“重返亞洲”、實施“戰略再平衡”的目標以來,美國開始進行一系列全方位的戰略調整和部署,包括軍事和外交、經濟等各種手段。進入今年以來,這種調整和部署日益明晰化。1月5日,奧巴馬總統罕見地與國防部長及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聯合召開記者會,公佈題為《可持續的美國全球領導:21世紀國防戰略重點》的報告,提出有明顯針對指向的“海空一體戰”作戰體系概念,並建立“同盟體系”、“軍事基地體系”,推行“前沿部署外交體系”等等。6月初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安全會議”上,美國防部長帕內塔聲稱到2020年,美海軍將把60%的艦隊調至亞太地區。與此相配合的,是國務卿希拉蕊自去年以來在中國周邊國家開展的一系列“巧實力外交”,以及帕內塔最近對亞洲六國的穿梭訪問和密集的軍演;這連串的組合動作,充分說明美國的戰略東移已不僅是紙上的規劃,而進入了實質部署和操作階段。正是在此背景下,部分亞洲國家蠢蠢欲動,想借美國的“西風”來對抗中國,撈取好處。 

  美國戰略重心轉移有其必然性。自蘇聯解體以來,歐洲的戰略地位已不復從前;加上歐盟加快整合步伐,歐圓問世,欲與美國分庭抗禮,但無奈歐洲為了對付蘇聯,早已背負上沉重的社福重擔,經濟上捉襟見肘,疲態顯露。與此同時,以中國崛起為代表,亞洲突飛猛進,呈現出整體大發展的態勢。世界的權力重心和經濟中心已經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美國勢必要作出相應的戰略的調整。 

  意願有餘而能力不足,永遠是霸權者難以克服的障礙。美國也難逃此定數。在經歷了十年的反恐戰爭與金融危機的消耗之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國力已大不如前。若非靠著美圓作為全球主要交易貨幣的獨特地位,使美國能夠依靠印刷機來維持生存,其高達十余萬億美圓的負債和銀行系統數十萬億美圓的透支,早就令它陷入衰敗的泥潭中了。今天的美國,儘管外表孔武有力,但內裡已經掏空;其移師太平洋,只是一種表像的存在,已經難尋舊日的榮景了。 

  從經濟上看,二十年前大多數亞洲國家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排在首位;而今紛紛大幅縮水,被中國取而代之。以韓國為例,1990年到2010年,對美市場的依存度由27%降到93%;而對中國的依存度則由29%猛升至204%。在地緣經濟時代,經濟合作必將戰勝地緣政治的安全困境。此其一。 

  其二,從軍事實力對比看,中美雖還存有較大差距,但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空間技術和核技術的大國,又是在自己家門口佈陣,先占了地利之便;且中國尋求的是和平崛起,又順應天時;加上中國維護的是國家主權,受到全國民眾一致支持,此為人和。而美國遠在萬里之外,雖船堅炮利,但後勤難以支撐,地不利;且以警察心態稱霸世界,有悖當今和平發展時代的天時;干涉別國事務,難得民眾支持,又失人和。由此觀之,即便發生衝突,美國也難以全身而退,勢必兩敗俱傷,落得個霸權終結的結局。 

  其三,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遠非競爭對手那麼簡單。事實上,中美兩國,無論是在國際事務上或是經貿方面,都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可以說,中美之間休戚相關,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幾率很低。況且,今天的中國,已不是任何外在力量所能遏制或打敗得了的。因此,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若仍是遵循昔日冷戰思維模式,處處與中國對抗,必將失敗。

  國際風雲變幻,必定會在兩岸關係上反映出來。馬政府自第二任期開始,閉口不提早已列入國民黨黨綱的“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逃避、拖延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商談,且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採取明顯的降溫措施:要求將“超國民待遇”的法律條款列入本已基本達成一致的兩岸促進和保障投資協議中,造成第八次“陳江會”在最後關頭被迫延期;對台灣學界發起、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的研討會採取粗暴態度,要求主辦者修改會議主題,拒絕部分具有大陸官方身份的兩岸關係實務人士赴台與會,致使研討會被迫流會。此外,對大陸方面深具善意、作為兩岸和平發展共同家園建設實驗點的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橫加指責,在未做任何深入調研的情況下,簡單地以一句平潭是“一國兩制實驗區”加以封殺,這顯然不符合最近四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趨勢。 

  深水靜流。在兩岸關係冷卻停滯的表層下,兩岸雄厚的民間力量往來卻是激流澎湃,正在深化交融中。從今年的海峽論壇看,海西經濟區與台灣各界正以鄉鎮對鄉鎮、縣市對縣市,行業對行業的方式開展大規模的深入交流,積極尋求、探索各種合作雙贏模式,取得很大成效。這種交流合作,真正貼近兩岸民眾的需求,真正立足於兩岸的土地,接起兩岸的地氣,也真正貫徹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從過去二、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史來看,台灣與大陸關係的每一個重大進步,每一項開放政策,主要是靠民間力量推動而成;台灣當局(馬政府第一任期除外)似乎總是落在民間力量之後。因此,儘管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所停滯、遭遇阻礙,但在過去四年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基礎上,民間力量在未來數年會更加融合與發展壯大;它將和大陸方面共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島內的政黨和政治家面對這個歷史大趨勢,只能順應,不能違逆。否則,無論何黨何人,都將被歷史淘汰。因為,台灣的唯一出路在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在於兩岸的“和與合”! 

  (原載2012年8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