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亞太反導體系與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

  據日本《讀賣新聞》透露,美國與日本將於2008年1月舉行首次導彈防禦演習;屆時,來自美、日的宙斯盾導彈巡洋艦及驅逐艦將演示其導彈防禦系統的功效。聯繫到今年四月美、日、澳三國官員在東京的會晤承諾共享導彈情報以及六月初三國國防部長會議的舉行,一個美國主導下的亞太反導體系似乎正在成型。 

  美國花費钜資、千方百計地拉攏日本及澳大利亞在亞太地區構築導彈防禦體系,當然不會是為了對付所謂“北韓和伊朗的導彈攻擊”,套用朝鮮外務省發言人的評論——“這是十分幼稚的藉口”。在世人眼裡,其劍鋒所指,十分明晰。 

  導彈防禦網路,是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重要構成。冷戰結束後,美國加快了其全球軍事戰略部署調整,將亞太地區作為未來最主要的戰略重點予以加強。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目標,已經由所謂應付“功能性挑戰”改為應對“結構性挑戰”。也就是說,由應對朝鮮等中小國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問題轉變為應對地區內大國崛起的挑戰。 

  為此,除了構築反導網路及加強與其主要盟國的雙邊軍事合作外,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不斷加大向亞太地區軍事力量轉移的力度,其戰略性進攻力量已經由夏威夷前進到關島:不僅重新啟用了關閉多年的潛艇基地,將攻擊型核潛艇部署到關島,而且大力擴建關島機場,將B2隱型戰略轟炸機及大量巡航導彈部署到關島。關島,已經成為太平洋上堆滿軍火的“不太平之島”。 

  在此背景下,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演習也呈急速上升之勢: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顯示,去年美軍在亞太地區舉行的各類演習達一千五百次之多,平均每天舉行四次以上。利用這些軍事演習,美國不僅強化了美軍的實戰能力,更拉近了與傳統盟國的軍事聯繫,將這些國家牢牢地綁在美國的戰車上;此外,還利用演習拉攏印度等非盟友國家,顯示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越來越趨向軍事化。 

  外交政策軍事化,不僅暴露了冷戰後美國力圖建立單極世界、在國際關係中推行霸權主義的本質;更反映了美國保守勢力政治上的冷戰邏輯至今未改,未能跳脫冷戰思維。 

  眾所周知,冷戰的結束,並非由於軍事對抗的成功;恰恰是由於前蘇聯領導人違背了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的和平發展世界大勢,一味搞對抗、軍備競賽,忽視國計民生的結果。如果美國的政客以為前蘇聯的解體是由於他們堅定不移地推行冷戰策略的勝利,並以此作為成功的經驗繼續在亞太地區複製的話,勢必將重蹈前蘇聯的覆轍。 

  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和平、合作、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亞太地區的繁榮、安全、和平、穩定,靠的是區內各主要國家之間的協調、溝通、對話、合作。美國應該清楚,今天面臨的主要威脅與危險來自何方,這些威脅與危險又是如何形成的,消除它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試問,“基地”組織有能力發射洲際導彈嗎?“九一一”事件靠導彈防禦系統能阻止嗎?伊拉克和平靠炮彈能實現嗎? 

  世界在變,潮流在變,人的思維與觀念也在變。冷戰思維及其對抗性政策,背離了全球發展大勢,註定是沒有前途的。亞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的目標,不是靠導彈防禦體系、靠搞所謂軍事同盟實現的,而是靠區內各主要國家之間協調合作,互惠互利,和諧共生實現的。中美共同抑制台獨、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嗎?!美國的主政者既然明晰於此,也許應該對其亞太安全戰略作深入的檢視與反思。畢竟,炮艦外交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原載2007年8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