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農村金融改革:呼喚中國的尤努斯銀行

  金融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與關鍵所在,農業也不例外。缺少了金融體系的服務與支持,農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難以為繼:無法培育和發展農村的要素市場;無法提升農業產業升級;無法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而廣大農村地區,要想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目標也是不可能的。

  為此,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金融改革的力度。去年底銀監會出台了《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大幅調低農村金融的進入門檻,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創設為當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信用合作組織等。只要投資三百萬圓,即可創辦縣級村鎮銀行;而投資一百萬圓,則可在鄉鎮設立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組織則低至只需三十萬就可在鄉鎮設立,而村級只需十萬圓即可設立。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是農村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其影響十分深遠,意義重大。

  年初召開的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把農村金融改革作為一個主要內容,從制度、政策、發展原則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方案和具體措施,初步描繪和構建出了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框架:即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可謂“春風浩蕩”。

  中國農村具有十分廣闊的金融市場和需求潛力。據統計,目前全國上億農戶有貸款需求;而新農村建設,對資金的需求更為迫切,預計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資金將達十五萬億至二十萬億圓。

  但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所致,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發育緩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機構少,覆蓋程度低,組織不完善;加之服務效率低下,手段落後,經營成本高,歷史包袱沉重,致使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由於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農民大多只能以高利從民間借貸。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抽樣調查,2000-2003年間,農民每人每年從民間借貸的資金,占借入資金總量的四分之三。與此同時,農村的金融資源卻大量流出,形成十分不合理的局面。

  為何農村金融市場廣闊而長期以來卻一直未受資本關注,導致金融供給嚴重不足?其根本原因在於農村靠天吃飯、小戶經營的生產方式利潤有限,而受自然災害影響、缺乏信用觀念與制度保障,加之行政干預較強和執法環境較差等原因,造成農村地區較高的逃廢債現象,使銀行經營成本高昂,幾無利可圖。按照資本趨利的本性,農村地區不受正規金融機構的青睞也就可以想見了。

  一方面是正規銀行業普遍放棄農村市場,一方面是農村民間借貸盛行,其間的反差說明農村地區金融市場有其獨特之處,銀行業不可按照傳統觀念與模式經營。孟加拉銀行家尤努斯憑藉其創辦的鄉村銀行,獲得了去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尤努斯銀行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向窮人發放的小額貸款不需抵押擔保,僅以貸款者的名譽為信用,而還款率竟高達9889%。這與中國民間的借貸信用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因地制宜,採取靈活、變通、便宜的方式、方法建立新型的農村信用體系,是農村金融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我們有理由期待,隨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政策春風的激蕩下,適合中國農村特點的新型金融機構將會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出現中國式的“尤努斯銀行”已經為期不遠了!

  (原載2007年5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