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溫總理訪日與中日關係的未來

  應安倍首相邀請,溫家寶總理將於本月正式訪問日本。時隔七年,中國總理再次訪日,對於中日關係而言,意義十分重大,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

  中日關係自去年十月安倍首相上台果斷採取戰略決策,打破僵局,實現成功訪華後,出現了明顯的轉機。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溫總理此時訪日,就是希望借此良機,鞏固和發展中日關係轉圜改善的勢頭,形成一個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擴大兩國共同利益,促使兩國戰略互惠合作機制的確立和形成。

  但與此同時,觀察家們也注意到,日本國內仍有一股強大的政治寒流吹襲中日關係的發展——最近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露骨的反華言論以及安倍本人關於釣魚島及“慰安婦”問題的講話、“中國軍事威脅論”的頻頻出現等,就是明顯的例子。所謂“乍暖還寒”,是學界和媒體對於近期中日關係政治氣候的準確描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政治氣候之所以出現複雜多變的局面,是與日本固有的大國心態、歷史觀念、冷戰思維和國民情緒以及輿論導向等分不開的。

  儘管在歷史上日本一直是以學生的身份師從中國,但自近代以來,日本改師西洋。一方面從西方學得了現代產業制度,加速了日本的現代化;一方面又染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惡習,依靠發動侵略戰爭掠奪他國的土地和財富,成為後來居上的暴發戶。而戰後,日本又成功地依靠外向型經濟戰略發展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國。因此,對於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和日益強大的國際地位,日本難以接受,更不知如何措手東亞地區兩強並立的局面。

  由於戰後美國出於冷戰考慮,有意縱容、放寬對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行的處罰,尤其是沒能從思想和意識觀念層面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進行深入追究,致使日本一直未能真正深入反省戰爭罪行。不少民眾至今仍抱有“戰爭是島國日本生存的迫不得已”,是“美國封鎖導致的結果”等糊塗觀念;對於右翼政客堅持參拜供奉戰爭罪犯的靖國神社的行為,採取默許和贊成的態度。

  民眾的這種糊塗認知,又為政客推銷冷戰思維、修改和平憲法、加大軍費開支、挑起海洋領土糾紛等鋪平了道路。在財團和政客操控下,一些日本媒體更是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大肆傳播錯誤觀念和偏激論述。在這種情形下,中日關係出現寒潮和冷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與日本同是亞洲大國,又是一衣帶水的鄰國。應該說,兩國在政治、經濟、安全事務等方面有著眾多的共同利益。從經濟上看,中國是日本最大的交易夥伴國,而日本也列居中國第三大交易夥伴,去年兩國貿易額已經超出二千億美圓,雙方關係已經達到“密切”的程度。在政治上,儘管仍有重重障礙和阻撓,但畢竟已經就大的發展方向和原則達成一定共識。在安全事務等方面,兩國也有許多一致的利益——如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保持麻六甲海峽及台灣海峽等能源通道安全、反對恐怖主義以及維護亞太地區安全等。

  和則兩利,鬥則雙輸。這個道理中日兩國領導人十分清楚。正是基於此,我們對於溫總理訪日之行成功充滿希望。當然,也基於上述原因,我們對於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前景抱持審慎樂觀、冷靜的態度。因為我們深知,今天的中日關係已非往昔,簡單的“睦鄰友好”已經不能概括中日關係全景;“一面倒”似的兩國關係大發展也不可期。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必須要經過一番實力的對比較量,經過若干年的觀察、磨合、摸索與反復。只有當日本對於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與戰略真正有所領悟、中日兩國的共同利益已經演化為雙方的核心利益之後,中日關係方能真正迎來全面發展的春天。

  (原載2007年4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