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亞洲合作:共創“偉大的將來”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我們亞洲,樹都根連根;我們亞洲,雲也手握手。”一曲“亞洲雄風”,唱出了亞洲人民的心聲。 

  亞洲合作的話題,起源於十九世紀末。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方殖民主義者,亞洲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亞洲各國若不能開展合作,堅持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獨立性,堅持各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獨特地位,東方文明就有失落的危險,亞洲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因此,當時所提的亞洲合作,主要內容是團結合作對抗西方勢力的壓迫。從宮崎滔天的“大亞細亞主義”到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無不打上明顯的時代烙印。 

  潮起潮落,一百餘年過去了。這期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非殖民化浪潮如火如荼,橫掃整個世界。獲得獨立自主的亞洲國家努力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相繼崛起在世界東方。今天的亞洲,己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 

  二十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成為世界各國因應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的主要對策。歐共體、北美自貿區等相繼出現並顯現出巨大的組合效應,而亞洲,卻在這場經濟整合的競賽中落後了。由於種種原因,亞洲合作的步伐趑趄不前,緩慢被動。 

  亞洲需要加強合作,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合作水準不高,發展不迅速,原因何在?

  首先在於共識不足。一些國家對於開展地區合作興趣不高,擔心加入合作機構後會成為大國的“盤中餐”;某些區內國家欲“脫亞入歐”或“脫亞入美”,不願為本地區的共同發展出力;還有一些國家受區外勢力挑撥,害怕無中生有的所謂“中國威脅論”。

  其二是由於人口眾多,地理條件各不相同,各國經濟發展水準不均衡,差異較大,短時間內難以整合。

  其三是由於歷史遺留的領土、宗教、民族衝突等問題,造成深刻的敵意和互不信任。這些矛盾相互交織,嚴重制約著亞洲合作的發展。 

  形勢比人強。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迫使亞洲各國重新思考加強合作。進入新世紀後,以二○○一年中國——東盟就建立自貿區達成共識為標誌,亞洲國家的整合速度明顯加快了。中國——東盟自貿區計劃全面展開後,雙方經濟合作獲得巨大收穫,貿易額已突破千億美圓大關;而且隨着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雙方在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建立了全面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極大地促進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發展與繁榮穩定。此外,東盟與中、日、韓“十加三”夥伴關係的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的創立與發展壯大;孟加拉灣國家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亞洲合作對話外長合議機制的建立等等,令人欣喜地看到曙光已經照耀亞洲合作的天際。 

  走筆至此,不禁令人想起八十二年前著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首次訪華時講的話:“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國家站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 

  泰戈爾的預言,正在亞洲人民的努力中成為現實:亞洲合作的實現,就是“偉大的將來”到來之時! 

  (原載2006年5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