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日關係的結與解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也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此時此刻回首中日關係,憑添一分歷史感悟。 

  戰後的中日關係,在冷戰的寒流中冰封了二十餘個年頭,直到一九七二年方打破僵局。中日建交三十三年來,兩國關係突飛猛進,日本曾連續十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大交易夥伴,而中國也躍升為日本的第二大交易夥伴;去年兩國貿易額近一千六百億美圓,“中國特需”成為日本經濟復蘇的催化劑。兩國民間往來也越加密切,雙方已有二百餘個城市互相結為友好城市。 

  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中日關係由於歷史問題、台灣問題以及領土問題而籠罩在陰影之中,成為中日關係中的三個“心結”。客觀地看,這三個問題都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放在包涵著複雜的歷史記憶與心理猜忌和現實糾葛的中日兩國之間,便成為難解之結。 

  冷靜分析,不難發現日本首相之所以敢於在亞洲國家一片反對聲中再三拜謁供奉軍國主義亡靈的靖國神社、日本政客之所以敢於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和中國人民的感情而或明或暗地插手台灣問題、日本政府之所以不理會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東海有爭議的島嶼及海域的提議,其根源,一是日本主流社會至今拒不承認六十年前的那場戰爭是侵略戰爭,而認為是日本爭取生存空間的戰鬥,戰死者是為國捐軀;二是日本在成為經濟大國後,倚仗財大氣粗和美國的支持,不把亞洲包括中國放在眼裡。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日本的精英們充滿疑懼,有意無意地利用台灣問題牽制中國,在能源等問題上採取不合作、挖牆腳的態度。 

  由此觀之,中日關係的發展未來還可能經歷一段艱難曲折的時期,必須經過一個實力的對比較量以及心態的調整過程。中國應高瞻遠矚,不計較眼前得失,堅持以和平發展為第一要務。只有中國真正發展起來了,中日關係的利益格局發生根本轉換的時候,日本才會服氣,中日關係的心結也就不解自開了。 

  中日兩國同是亞洲大國,對於亞洲的和平、安全與發展負有重要責任。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推動東亞共同體與亞洲一體化進程勢在必行。中日兩國應攜手合作,成為亞洲經濟全球化的雙發動機,這也是兩國在本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原載2005年2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