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新一屆政府的歷史使命

  陽春三月,萬物葳蕤。即將召開的中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會議,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中國新一屆中央政府即將在會上產生,中共領導層的新老更替宣告完成,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將正式步入舞台。 

  回顧以往五年,朱鎔基內閣向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成功化解亞洲金融危機的威脅,實現了國企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保持了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的增長,初步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結構,全社會初步達到小康的目標等等。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加入WTO後的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投資熱點及邁向世界工廠。中國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更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對於新一屆中央政府而言,如何在上屆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經濟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也應該看到,過往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外延性的投入,中國經濟的總量已經很大,但總體經濟效益並不是很好;要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培育經濟的內生性增長機制。也就是要在管理、品質、創新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優質高效,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重視八億多農民的發展問題。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中國農村真正進入小康社會的人數並不多,大多數農民還停留在溫飽階段,中西部地區的少部分農民還未脫貧。因此,調整農村政策,增加農民收入,培育農戶適應市場競爭機制,搞好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就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工作的重點。 

  八億農民以何種方式步向現代化,是關係到整個中國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要改變農村面貌,改變中國農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中央政府一方面應抓緊財政轉移支付,扶持農村公用事業的發展,另一面應幫助農民建立起面對市場的有效合作機制;同時還應嚴格監督一些地方官員貪大求快、勞民傷財的做法,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 

  政府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著力之處很多。中央政府應抓大放小,緊緊圍繞上述兩個方面努力。如此,中國的發展目標可望實現,中國新一屆政府也將不負其歷史使命。 

  (原載2003年3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