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日建交30年:構築新型的夥伴關係

  花開花謝,光陰荏苒,轉眼之間中日兩國建交已屆三十周年。 

  回首過去的三十年,不難發現中日關係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中日經貿關係發展快速,由建交之初的十億美圓躍升至近九百億美圓,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交易夥伴,而中國亦是日本第二大交易夥伴;中日之間人員往來密切,建交以來上千萬日本人訪問過中國,而數以萬計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學習、工作;日本政府通過海外協力基金(ODA)等方式,自一九七九年以來向中國提供了二萬四千餘億日圓貸款,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 

  毋庸諱言,在過往的三十年裡,中日關係也有過一些麻煩和分歧,比如關於歷史問題、釣魚島歸屬問題等。不過,這些小小的齟齬無礙兩國關係發展的大局。反倒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國力不斷上升而引發的所謂“中國威脅論”在日本大行其道,值得關注。 

  所謂“中國威脅論”,在日本有兩層含意:一是指中國國力強大後,會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安全構成危脅,日本還特別關注中國如何處理台灣問題。二是指中國經濟發展,會威脅到日本在亞洲的經濟地位。 

  對於“中國威脅論”,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其實很容易化解。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發展中國家,歷來宣導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糾紛;即使對屬於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中國也以“和平統一”作為基本政策。中國主張與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從反恐鬥爭及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可以得到佐證。 

  至於中國經濟發展,取代日本成為“世界工廠”,日本也不必多慮。日本經濟在長期高速發展後,由於生產要素成本提高,轉向技術研髮型、資本輸出型及服務型已是勢在必然。對於這種角色的轉換,日本在心理上或許還不能適應,但這其實正好說明了中日兩國的差距。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中日兩國的互補性是十分明顯的。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創雙贏,應是兩國政治家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新世紀之初,中日兩國應充分總結建交三十年來的經驗教訓,發展出一種超越傳統友好合作模式的新型夥伴關係。這種夥伴關係不僅應體現在經濟層面,更應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加強合作。同時,應儘量減少對於對方的猜忌,相互尊重,以共創亞洲新紀元。

  (原載2002年5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