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構築東亞合作發展新框架

  去年底東盟十國與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初步確立了未來東亞地區合作發展的新機制與新框架,這是二十一世紀亞洲的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 

  早在二十世紀中葉,亞洲的一些有識之士就分別提出了宣導亞洲或是東亞地區多邊經濟合作的建議,但由於冷戰等種種原因,這些設想均未能實現。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大潮中,歐洲、北美相繼進行了區域經濟整合,亞洲又一次落在後面。 

  一場無情的金融風暴,雖然令東亞地區損失慘重,但也催生了東亞合作發展的新機制。東亞各國領導人深切地認識到,在全球化過程中,只有加強合作,構築區域經濟共同體,方能應對經濟風暴衝擊,避免淪為發達國家集團經濟殖民地的危險。 

  東亞合作,中、日、韓將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中、日、韓三國的加入,令東亞地區無論在地理版圖、人口數量及經濟總量等方面均達到能與歐洲、北美抗衡的程度,東亞合作也才有了全球意義。中國作為東亞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還由於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應當而且能夠在東亞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日本作為全球經濟大國,應該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領頭雁”的角色;韓國也能在其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從歐盟的經驗看,經濟合作是政治、安全等領域合作的基礎。今日規模盛大的歐共體就是由當年小小的“煤鋼共同體”發展起來的。因此,東亞合作由構築東亞自貿區入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通過建立東亞自貿區,東亞十三國方能有效地開展經濟合作,增加彼此間的相互信任,使各國休戚與共,彼此間關係發展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利益基礎上。 

  在合作發展的框架內,東亞十三國無論大小、強弱,應一律成為平等互利的夥伴。這樣的合作機制,方能避免彼此間的猜忌與內耗,也方能令東亞合作範圍逐步擴大,並成為新世紀國際和平與發展關係的典範與楷模。 

  (原載2001年4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