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文化合作精義何在

  5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見中,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順應歷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選擇。只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習近平的講話,是在台灣最近發生“太陽花學運”等反兩岸服貿協議事件以及台灣政局因此發生劇烈震動後,大陸最高領導人首次對兩岸關係及其未來發展做出的回應和解答。從習近平闡述的“四個不會”——“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中,人們看到的是大陸領導人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信心以及戰略定力,看到的是“兩岸一家親”和“將心比心,以誠相待”的理念和善意、誠意。有了這樣的信念和意志,兩岸關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風雨雨,都能做到不管風吹浪打,不改和平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這種戰略定力和意志的後面,最重要的精神支撐是“兩岸一中”和“兩岸一家親”的概念。在這個論述中,表層是兩岸的國家民族認同,內裡血脈相連的,是兩岸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共同文明構成的文化認同。可以說,共同的文化是兩岸之間最大的公約數,也是連接兩岸最牢靠的精神橋樑。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本期討論的主題,是兩岸文化合作如何深化問題。一個時期以來,圍繞著兩岸文化合作發展的路徑以及是否簽署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定問題,兩岸之間一直有所討論。雖然彼此尚未正式協商討論此一議題,但從雙方官員非正式的表態和學界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兩岸目前對文化合作雖有共同意向,但在具體合作的方式方法上還有較大差距。大陸方面主張如同兩岸經濟合作一般,簽署一個大範圍、框架式的文化合作協定,然後再一項一項談具體領域內的分項協議;台灣方面則主張不搞易被貼上意識形態標籤的文化合作框架協議,而是由易到難,一項一項逐步積累,有需要時再簽合作協定。 

  台灣方面的考慮,從當前現實情況看,應該說是比較適合島內政治情勢和民眾心理以及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認知水準的。由於兩岸實力差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台灣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雙方開始交往之初的財大氣粗和以中華文化正統地位自居的自信,逐步下滑,到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還有“逐鹿中原”的理念,更多的人由於島內當局多年的反共教育和冷戰以來長期形成的反中抗中的輿論氛圍,導致對於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往來,始終保持著一種懷疑、警惕、疑惑的心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大陸“統戰”進而被吞噬、統一了。這種焦灼的心態和情緒,近年來已經演變成一種全社會的集體焦慮症。在特定團體和別有用心人士的煽風點火下,台灣執政當局漫不經心的一個小小舉動,就點燃了島內社會運動和政治鬥爭的風潮;而“太陽花學運”,只不過是這個風潮中驚濤拍岸最搶眼的浪花。 

  民諺曰“關心則亂”,兩岸關係的發展似乎也印證了這句俗話。在一方仍存有高度疑慮時,過度的關心和愛護,起到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比如兩岸經濟合作協定本來是純理性的商業行為,大陸出於“兩岸一家人”的考慮,願意多給自己的親人做些讓步,這本來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滿腹疑慮的台灣學生和民眾眼中,這些行為似乎包涵了某種未知的陰謀。他們擔心兩岸的經濟協議會變成“特洛伊木馬”,在不知覺中將台灣吞沒。這種繆論在21世紀的今天本不值一駁,因為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和地緣經濟的天然組合。但卻有眾多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加入反對服貿協議的學運中,這不能不讓人有所警覺。 

  經濟協議的政治性本來是最低的,卻也鬧出了如此大事;假設把具有較高政治關聯度的兩岸文化框架協議加上,豈非更是天下大亂?由此,我們可以加深領會大陸著名兩岸關係學者對台灣問題作出“長期性、深刻性、複雜性”論斷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加深認識台灣社會的性質、特點與兩岸之間的矛盾和差異所在,這樣才能為未來兩岸關係的順利發展和“逐步融合、漸進統一”的方略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自信的底蘊。 

  明乎於此,我們大可對未來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抱持更加客觀、開放的態度。如同學者所言,未來兩岸文化協定的簽署達成,不能也不必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路徑,而是應該以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的方式,按照專業化、市場化、行業化的方式,成熟一個,簽署一個。這樣既符合慣例,又適合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須知,文化是一個包容範圍非常大的概念,從大文化的角度看,舉凡人類所有的生產、生活行動,都囊括其中,故有“文化即生活”之論。生活範圍包容的如此之廣,顯然不是什麼框架協定可以規範和覆蓋的。 

  兩岸簽署文化協定的目的十分明確,即為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事實上,中華文化早已融會於兩岸民眾的生活之中,如同陽光、空氣和淨水一樣須臾不可或缺。筆者不久前參加兩岸作家湖湘文化行,兩岸作家詩人一見如故,沒有任何隔閡。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詩人綠蒂說,兩岸同文同種,在文化方面其實已經統一。台灣作家林少雯表示,中華民族的文化不可磨滅,想要“去中國化”更是不可能。詩人、詩學季刊社社長蕭蕭認為,兩岸政治經濟制度雖然不同,但兩岸在文化上的共通性是毋庸置疑的。兩岸政經體系的不同讓兩岸文化也產生了些差異,而正是因為這些差異,兩岸的交流才別具一番意義。 

  確實,如同胡錦濤所言,“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兩岸文化合作,不必在意什麼框架協定,彼此用心交流,細心領會共同的文化特質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差異,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共同豐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並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認同,這不就是兩岸文化合作的精義所在嗎?!

  (原載2014年6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