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增進政治互信的基礎是構建共同認同

  2012年5月20日,是馬英九第二任期的開始。關注兩岸關係發展的海內外各界人士無不聚焦於他的兩岸政策,期望馬英九能在他的第二任期內展現政治家的大格局與大抱負,承擔歷史責任,獲得應有的歷史評價。 

  儘管馬英九第二任期的就職演說還未出爐,我們不能臆測其相關內容,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就是馬政府將會繼續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趨勢,按“先經後政”的思路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兩岸將在未來四年裡進一步夯實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為將來的政治對話與政治談判積累互信,創造條件。 

  馬英九的第二任期還未開始,但序幕已經拉開。3月22日,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訪問北京,拜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了加強兩岸政治互信的重要主張——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其後的4月1日,候任“副總統”吳敦義先生在海南博鳌與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先生會見時,又提出“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的兩岸關係發展16字箴言。吳伯雄和吳敦義傳遞的政治信息,獲得大陸正面回應。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表示,“胡錦濤總書記與吳伯雄榮譽主席的這次會見就發展兩岸關係達成了重要共識,明確了努力方向,增進了政治互信”。李克強副總理也就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做出積極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在歡迎吳敦義先生的酒會中,提出了大陸對馬政府的期待。王毅指出,兩岸經濟合作正“由易入難”,增進政治互信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兩岸應該進一步維護、鞏固並不斷深化兩岸雙方之間的政治互信,這樣才能為推進經濟合作,以及解決經濟領域的各種問題提供更堅實的保障,營造更有利的環境,產生更持續的動力。 

  王毅的講話一針見血地觸及了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要害所在,對於馬政府而言,也是善意的提醒。眾所周知,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之所以遲遲不能進入高階政治談判階段,如軍事安全互信、和平協議等等,就是因為卡在所謂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不足之上。馬政府忽視的是,兩岸經濟合作也需政治互信的支撐,沒有政治互信,沒有“兩岸同屬一中”、兩岸是“一家人”的定位,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也難以深入展開。正如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有其深刻的內涵,它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兩岸是兄弟之間的關係。大陸在同台灣商談ECFA時,台灣感到暫時有困難的如不希望大陸的農產品和勞工入島,大陸同意了。相反,大陸單方面開放台灣的農產品18項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中,並大力採購台灣農產品。這就是只有兄弟間才會商量出來的結果,絕不搞“斤斤計較”。 

  劉所長的話值得深思。反過來看,小小的美牛輸台議題,搞的台灣雞犬不寧,馬政府被島內民意罵臭了頭卻不得不接受,究其原因,是美國與台灣只有利益交換關係,而非“一家人”,當然不會考慮台灣的感受。由此可見,“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定位非常重要,若非如此,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就失去了基礎和發展動力,兩岸之間達成的經濟合作協定也有可能一風吹。而這是台灣民眾決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今次的台灣大選已經證實了這個政經關聯邏輯關係,任何有意執政的政黨都應正視、遵循這個邏輯關係。 

  當前的兩岸關係已經由四年前的和平發展開創期向鞏固深化期邁進。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培植、增進兩岸的政治互信。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從經濟合作入手,加強彼此的經濟依存度和利益連結是一個方面,但遠遠不夠。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增進政治互信的根本在於構建共同認同。這個共同認同的底層是血緣認同、地緣認同和利益認同,中間是文化認同,頂層是屬於政治認同的國族認同。其中關鍵的黏合劑,就是文化認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就是依靠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將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人群黏合起來,形成了今天這樣擁有龐大國土、多民族融和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歷經五千餘年的風雨洗禮,長盛不衰,成為世界歷史上的奇跡。由此角度觀之,兩岸分離短則幾十年,長也不過百餘年,即罷其中有種種悲情怨懟和政治因素滲合其間,也難擋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和國族認同。 

  認識到這一點,馬政府要增進政治互信,就應從加強共同認同的構建入手。具體而言,首先是修復、校正被李、扁異化的史觀,讓台灣的年青一代不再受到包含台獨毒素的歷史教科書侵害。史觀是政治文化認同重要組成,沒有正確的史觀,就不會產生正確的國族認同。經濟利益再大,沒有正確史觀導向的政治文化認同連結,也不可能構建共同的國族認同。這是兩岸關係之所以脆弱、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發生異化的根源所在,也是台獨勢力賴以生存的基礎。對此,馬政府不可掉以輕心。

  其二,是需要認真清理、逐步改正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時宜的規章、制度,如阻礙林毅夫返台探親掃墓的規章、對生活在大陸的台商參與當地政治社會活動的限制、對大陸記者駐台的種種限制等等,使之適應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從制度層面消減、弱化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敵視意識。

  其三,是透過具體的共同事務參與,如張亞中教授建議,兩岸創建醫療食品安全合作委員會等“民事互信機制”,就這些攸關兩岸民生的事務進行共同治理,在共同參與中構建共同認同。總之,兩岸之間要增進政治互信,可以做的事很多,馬政府不妨從這些具體事務起步,切實有效地積累善意和互信,使兩岸關係真正達成良性互動。 

  “台灣走對路,才會有出路”。未來四年,是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關鍵期。深化發展,最重要的是鞏固思想基礎。馬政府要積極主動宣導、引領民意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共識,這是意識形態領域撥亂反正的重要步驟,也是保證台灣不走回頭路的關鍵所在。 

  (原載2012年5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