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這一代》發行實録

  印刷中斷!裝訂受阻!發行叫停!文學習作刊物《這一代》面臨着殀折的境地。

  1979年11月25日下午,在武漢大學桂園八舍二樓韓德全老師的宿舍裏,召開了中文系77級班幹部會議。會上,韓老師通報了《這一代》雜誌編輯印刷的基本情况和當時遇到的困難,讓大家研究下一步怎麽辦。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很快就統一了認識。大家認爲,《這一代》雜誌是大學生的習作刊物,盡管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學生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不同的看法可以在學生中相互討論、相互争鳴。因此,該雜誌在校園内的交流應當可行。隨即,會議研究了下一步計劃。

  (1)目前這本雜誌,要完整印刷已無可能。對於殘缺不全的《這一代》,由編輯部迅速起草一個説明,附在即將裝訂的雜誌中。(2)動員全年級同學聯繫單位,完成《這一代》的裝訂工作。(3)做好發行準備。首先請中文系資料室出面協調,將主辦單位和已付訂金的雜誌寄出。餘下的雜誌由全年級同學到武漢各大院校出售。(4)因爲缺頁,價格由原定每本0.48元改爲0.35元。會議還確定由我負責制定發行方案,陳世清同學負責財務。

  會後,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陳惠文同學聯繫到一家願意接受裝訂工作的街道裝訂社;編輯部迅速起草了“告讀者書”,同學們連夜刻蠟紙幾十張,通宵推印在《這一代》的封二上;我也根據會議精神擬好了發行方案。

  1979年11月30日上午,部分同學去裝訂社鈔寫郵寄地址,並將1.58萬本雜誌,按每包50本打包成316包,全部運回。其中3800本留在中文系由我們自己發行;另外1.2萬本交給武漢大學校内的珞珈山郵政營業所,按照每個院校1000本的數額,直接掛號郵寄給除武漢大學之外的其他12個主辦的院校學生社團。由於珞珈山郵政所規模很小,業務量有限。經協商,同意分三天郵寄完。從我保存的郵件清單中記載,具體郵寄時間和12個主辦院校的收件人分别是:

  1979年11月30日寄往——

  陝西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77級方競(郵件編號075-094)

  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大學中文系77級羅建明(郵件編號095-114)

  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中文系77級徐敬亞(郵件編號115-126、190-197)

  1979年12月1日寄往——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大學中文系77級張也頻(郵件編號130-149)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大學中文系71號信箱徐仁祥(郵件編號150-169)

  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大學中文系77級蘇煒(郵件編號170-189)

  1979年12月2日寄往——

  天津市南開大學中文系78級周嬰戈(郵件編號198-217)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師範學院中文系78級周聶(郵件編號218-237)

  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77級徐永清(郵件編號238-257)

  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477信箱徐曉(郵件編號258-277)

  北京市北京大學32號樓334室李春(郵件編號278-391)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78級李寧(郵件編號373-408)

  我們自己發行的3800本,優先保证了預訂讀者和贈閲雜誌的分配。其中,已交訂金的讀者1465本。發給辦刊人員138本,包括作者58本,編委15本,參與的工作人員(本年級全體同學)65本。根據《這一代》編委會提供的名單,向有關國家機關及其領導人、社會團體、文學雜誌社和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贈閲59本,包括胡耀邦、胡喬木、周揚、巴金、張光年、陳荒煤、王蒙、劉心武、馮牧、蔣子龍、劉賓雁、劉紹棠、白樺、柯岩、公劉、李春光、管用和、王文生等人,以及全國學聯、北京圖書館、中國社科院文研所、新華社湖北分社、湖北省委文教辦、團省委、《人民日報》文藝部、《光明日報》文藝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文藝部、《文匯報》、《人民文學》、《文學評論》、《文藝報》、《詩刊》、《上海文藝》、《作品》、《當代》、《長江文藝》、《湖北日報》文藝部等單位。此外,還向校係領導和老師贈送了12本。

  餘下的2126本在武漢高等院校發行。我們根據各院校的地理分佈狀况,將同學們編爲六個組,每個組都有武漢市的同學參加,一則他們熟悉交通,二則他們一般都有月票,可减少交通費用。具體分組的情况是:

  第一組,由劉晨鋒、王橋英、李運摶、王家新、陳文新、胡曉暉、柯青、劉耀先、吴兆龍、吴江南、李聰輝、張天明、薑兆榮、王慶存、謝湘、王東昇、蔡靖泉17人組成,領雜誌600本,負責華中工學院、華中師範學院、武漢測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湖北建工學院、湖北工學院的發行。

  第二組,由劉海清、張洪峰、張冀平、楊厚蘭、張水舟、葉緒明、張强、陳晋8位同學組成,領雜誌300本,負責武漢師範學院、武漢水運學院、武漢鋼鐵冶金學院的發行。

  第三組,由張立偉、張安東、徐少舟、陳順智、王三峽、沈瑞花、林秀珍7位同學組成,領雜誌200本,負責湖北財經專科學院、湖北藝術學院、湖北中醫學院的發行。

  第四組,由方曉紅、徐業安、蔡詩紅、雷喜梅、丁興國5位同學組成,領雜誌100本,負責湖北醫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的發行。

  第五組,由於可訓、王星、方玲、張杰、楊可鳴、熊輝、宋靖7位同學組成,領雜誌300本,負責武漢醫學院、武漢師範學院漢口分院、湖北教師進修學院的發行。

  没有編入組内的同學留校負責郵寄打包、填寫地址和本校的發行。

  1979年12月1日星期六,有的組上完課,就扛着雜誌出發了,他們來到各院校的圖書館或大門前叫賣,可能是因爲周六,有的同學還在上課,有的忙於自習,有的忙於回家,也可能是有的同學還來不及瞭解這本雜誌,第一天的發行不太理想。第二天是星期日,同學們總結經驗,在原來6個組的基礎上化整爲零,組成15個小組,深入到各院校的圖書館、學生食堂和人員集中的地方,結果發行异常火爆,到了中午,雜誌全部銷售一空。

  此後幾天,桂園八舍不斷有人前來索要雜誌。先來先得,直到我們把所有的雜誌都處理光了,還有人要買,有的同學没辦法,只好忍痛把發給自己的那一本也奉獻出來。

  吕波自述:

  波祖籍山東威海,1954年3月出生於湖北襄陽。1歲隨父母工作調動到漢口,1960年9月又隨父母支援山區到湖北恩施咸豐。

  自幼好學,成績尚可。文革興起,大學夢碎。投筆從戎,混迹軍營。曾帶領十人小分隊,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數百場,在偏僻山城轟動一時。爲此,立功提幹,任恩施軍分區文化幹事。

  “四人幫”倒台,高考恢復。好奇嘗試報考,萬幸榜上有名。雖未被第一志願的武漢大學經濟係選中,却被第三志願的中文系録取。悲喜交加,悲的是專業並未遂願,喜的是有幸與各位才子佳人相識。大學四年,自感來自教育欠發達的大山區,基礎差,學識有限,不思創作,潜心讀書,每每考試,死記强背,竟然過關。

  大學畢業後按總部規定回原部隊工作。一年後,軍隊文化教育興起,奉調入湖北省軍區,從事軍地兩用人才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1987年,百萬大裁軍,武漢軍區撤銷,我所在的湖北軍區人員爆滿,一直未能適應軍營生活方式的我,趁勢轉業,進入財政部駐湖北專員辦,開始了公務員生涯。

  面對新的轉折,本想干點業務,却被死死地“釘”在辦公室。原以爲小單位人事簡單,辦事容易,没想到……對此,我一直保持的基本態度是與人爲善,不弄是非。先後從事人事、黨務和文秘工作,任辦公室副主任、調研員。期間,到湖北省中央企業會計學會任秘書長兩年,創辦了《財政監督》雜誌,任執行總編。後政企脱鈎回到單位。現任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紀委書記。

  一生堅守的信念是“説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年輕時不愛惜自己的身體,2007年8月突發心肌梗塞,心臟前壁下壁部分壞死,所幸的是受死神召唤却被拒之門外。

  收入一般,有房無車。業餘生活上網、散步、旅遊。妻爲武漢大學退休教師,子大學畢業於華東科技大學生科院,先後在美澳求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