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晋大會演講

  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理論、制度三個自信並列,由此提出“四個自信”的問題,習近平同志還説,“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那麽,爲什麽要講文化自信?爲什麽這麽看重文化自信?我認爲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大陸的發展道路開拓到今天,越來越需要從文化角度來觀察、思考,需要梳理它的歷史必然性和内容規定性。這是增强其他三個自信不可避免要做的一件事情。二是,對兩岸來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内容或者是其標誌之一,是實現文化的復興。三是,從中國近代以來,一直到今天,中華民族確實面臨着一個文化自信還是文化他信的問題。

  文化自信屬於在認識和實踐、言論和行爲相結合的基礎上,展示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包含了三層内涵:文化自知、文化自行、文化自新。

  第一,文化自知。瞭解和尊重自身歷史文化的精髓,領悟自身歷史發展精髓,尊重自身優良傳統秉賦,肯定自身有價值的精神追求和行爲準則。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創造了什麽樣的文化,今天承享的是什麽樣的文化,明天應該擁有什麽樣的文化。文化自知,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自覺。

  第二,文化自行。努力在日常行爲和社會實踐中躬行和實踐被自己認可的文化規範,具體展示其風貌特徵。文化自信不只是個理論認識問題,自信的表現也不光在如何講,怎樣看,關鍵還在怎樣行?文化猶如空氣,人們時時呼吸而不覺,對某種文化的自信,必然潜移默化於做人做事的態度和風格當中。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第三,文化自新。文化自信與重復式的墨守陳規不是一回事情。要根據時代條件,與時俱進地對既有文化規範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貴,在於它能激發原有文化的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應當看到,文化自信不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它直接影響到對古今中外文明歷史及其成果的價值評判和選擇,直接影響到對現實社會實踐及其創造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價值評判和選擇,直接影響到人們在既有道路上實踐創造的力度和速度。因而,文化自信與實踐走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必然要落實到個人自覺、民族自信和國家自强的現實走向當中。

  中國近代以前,中華民族基本上不存在是否需要文化自信的問題。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孤立的、静態的概念,它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政黨的文化體系在對比、衝突乃至對抗背景下,延伸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换言之,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體系的對比、衝突、對抗,也就無所謂文化自信還是文化自卑的問題。

  在中西方文化還没有發生影響國家現實命運的直接對比和衝突的情况下,文化自信不會成爲一個現實問題被提出來。中華民族作爲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生存和發展了幾千年,而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直到1902年才被樑啓超提出來。中華民族作爲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强的對抗中形成的。

  最後,我想説的是,中華民族這種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是引出文化自信問題的基本前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