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以化之 促進心靈契合——對新時代擴大兩岸青年交流的思考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没有靈魂》,《求是》2019年第8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爲新時代兩岸青年擴大交流、携手合作、共赴民族復興偉業鑄入了深層思想基礎和巨大精神動力。不斷深化對中華文化内在規律及其在兩岸青年交流中重要影響、作用的認識,不斷在推進兩岸青年交流實踐中做好匯聚共識、增進認同的工作,至關重要。

  一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如空氣般存在於人類社會。作爲兩岸交流重要組成部分的兩岸青年交流,則是個有着特定意義的社會活動産物。兩岸青年交流因兩岸關係問題而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如果把1971年11月的台灣保釣第一團秘密來京訪問(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與之徹夜長談)鄭鴻生:《保釣運動與台灣的覺醒》,百度文庫2016年6月8日。作爲兩岸青年交流的破冰之旅,那麽兩岸青年的交流已有48年曆史了。32年前,兩岸隔絶的大門被打開,11年前兩岸實現了雙向全面“三通”,迎來了包括兩岸青年交流在内的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嶄新局面。40年前新年伊始,全國人大常委會莊嚴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告台灣同胞書》,開啓了祖國和平統一之路。

  中國共産黨人爲和平解决台灣問題做出了艱辛探索,“提出了和平解决台灣問題的政策主張和‘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基本方略,回答了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團結台灣同胞共同致力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的時代命題。”《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頁。得到包括台灣各黨派、各階層、各界有識之士在内的海内外同胞的廣泛響應和支持,兩岸同胞在共同反對“台獨”、促進融合發展中,不斷擴大應通盡通的交流渠道,不斷打造互利雙贏的交流平台,携手合作,克難前行。截至2016年底,兩岸人員往來累計已近1.17億人次,同胞通婚近38萬對,平均每天有近3萬人次來往於兩岸,有近百萬台胞在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難忘的30年,精彩的72小時”,北京晚報2017年12月2日。。兩岸之間的貿易額從1978年的5000萬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000億美元台海網2018年9月9日。。台灣青年成爲兩岸交流中最活躍的力量。近年來,來大陸讀書的台生人數明顯上昇,2018年到大陸高校讀書的人數是2017年的5倍人民日報2019年3月21日。。僅以全國台聯的兩岸青年交流爲例:全國台聯1981年成立以來,以台灣高校在校學生爲主要交流對象,舉辦了33届台胞青年夏令營,23届台胞青年冬令營,參與交流的兩岸青年有數萬人之多。其中自2004年起,全國台聯每年都以“龍脈相傳 青春中華”爲主題,舉辦超過千人規模的台胞青年夏令營,在台灣島内産生了積極影響。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於兩岸長期處於分隔狀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帶來的認知差异仍明顯存在;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勢力長期通過修改“課綱”進行“去中國化”教育,給台灣青年在文化、民族和國家認知上造成極大混亂,帶來極大傷害;台灣敵對勢力操弄媒體,大肆進行的反中恐中宣傳和“台獨”的蠱惑,充斥着台灣社會氛圍;特别是蔡英文當局爲拼選舉,主動配合美國“打台灣牌”,走上與大陸公然對抗的道路,對内打擊异已,撕裂族群矛盾,製造緑色恐怖,在兩岸關係上百般設置障礙,也給兩岸青年交流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種種情况表明,兩岸青年交流不只是一般層面的人文交流,也充滿了政治博弈和鬥争,它至關青年群體對兩岸關係現實、未來的認知態度和相互理解,關係到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發展進程。

  二

  “人之相交,貴在知心。”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没有靈魂》,《求是》2019年第8期。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就是要在不斷擴大和深化同胞之間的交流中,加深相互瞭解,拉近彼此情感,增進共同認知,進而深化兩岸的融合發展。青年是民族未來和國家希望,重視搞好兩岸青年交流,加强與台灣青年群體的聯繫,做好增進團結的工作,無論從近期促成島内政治生態改變、促進島内反“獨”促統力量成長,還是匯聚兩岸和平發展動能、壯大民族復興力量,早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它是一場與“台獨”分裂勢力展開的争取民心的硬仗,是兩岸同胞勠力共鑄復興偉業的國之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他進一步指出:“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習近平接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講話”,中國新聞網2014年9月26日。這就從兩岸本是一家人的源頭上,從兩岸從未分裂(因而不存在兩個國家,不存在也不允許存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這個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上,揭示了兩岸關係的本質和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任務。圍繞結束兩岸政治對立,習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的綱領性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包括“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張。這些政策主張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緊緊地依靠兩岸同胞,團結兩岸同胞,匯聚兩岸同胞的智慧和力量,萬衆一心地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是習近平以人民爲中心的國家統一觀的魅力所在,反映了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

  心靈契合是心與心之間的交融。追求兩岸同胞之間心靈契合的和平統一境界,根本在於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天親,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中華文化根基。因此,習總書記把解决政治分歧這一歷史遺留的復雜問題,交給了兩岸同胞。他强調:“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當然也應該由家里人商量着辦。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頁。從心靈契合的高度凝聚民心,匯聚力量,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重任。就台灣青年群體的團結工作而言,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還是相當大的。如前所述,台灣青年不僅從出生到成人都生活在那個以“國”相稱的實體中,耳濡目染的是那社會的思想印記,而且自“98課綱”開始的“台獨”教育整整影響了一代人,差不多三十六七歲以下的年輕人,與受大中國文化教育成長起來的中老年一代相比,他們的文化意識已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它告訴我們,加大兩岸青年交流的力度,讓更多的台灣青年瞭解祖國大陸,瞭解兩岸關係真相,尤其重視做好交流活動中的中華文化的宣導灌輸,該是多麽的重要!“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頁。應是兩岸青年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頁。國家統一由“形式上統一”到走向“心靈契合”,它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基礎之上的,是一種通情達理、自覺自願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没有文化認同,就不可能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没有靈魂》,《求是》2019第8期。通常説的靈魂,實質上就是人的精神。人不能没有靈魂,失去了靈魂,生命就只剩下了空骸。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没有靈魂,失去了靈魂,就將是一片散沙。“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華文化作爲兩岸同胞固有的文化基因,是兩岸同胞凝心聚力的靈魂所在,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内在基礎和動力。概括地講,中華文化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的獨特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不變的DNA,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一詞是近代才出現的政治學上的國族概念“汪毅夫:讓中華民族成爲熱詞”,中評網2015年10月7日。。中華傳統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爲主體,包括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化在内的大中華文化的總稱。中華文化熔鑄於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之中,把中華大家庭緊緊地凝聚起來,這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滅、中華文明綿延5000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兩岸同胞同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守護者。如果説語言是通往心靈的橋樑,那麽共同的習俗和文化心裏就更具同胞之間親切感。台灣的98%居民爲漢族,中華文化就積澱和固化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根深蒂固地活躍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裏,它一代又一代地在台灣薪火相傳,不僅與祖國大陸保持着一脈相承的源流,而且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統治的鬥争中發揚光大。

  其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爲兩岸同胞促進心靈契合奠定了重要思想根基。中華文化在兩岸青年交流中的獨特重要作用是它的“教化”和引領作用。“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順:“什麽是文化”,光明日報2012年3月26日。“塑造個人,引導社會。”楊耕:“文化的作用是什麽”,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4日。中華文化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規範和風俗習慣給當代社會以滋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於心,外化於行,它是中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尤其給中華後代以教化。中華文化中藴含的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大一統的國家觀念,是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共同擔負民族復興使命的深層基礎。中華文化所反映出的自强不息、勤奮刻苦、鞠躬盡瘁的精神,是激勵兩岸青年和有識之士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

  其三,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提供瞭解開兩岸同胞心結的鑰匙。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爲是促進兩岸同胞由“融合發展”走向“心靈契合”提供了内生的親合力。中華文化的“人本”思想、“和合”理念、崇尚“中庸”以及“忠君重民”的傳統,形成了兩岸同胞共有的内在素養,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理念支撑和認知基礎。其中,“和合”理念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實踐活動具有方法論的指導。“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爲貴,與人爲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爲上。”習近平:“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 藴涵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新華網2014年5月15日。這些和諧、包容的思想,能够爲兩岸同胞相向而行、聚同化异、消除隔閡、推進歷史遺留難題的解决賦予智慧力量。

  其四,中華文化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文化品格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鑄就了不竭動力,也是兩岸同胞團結奮鬥的力量源泉。中華文化歷經滄桑而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源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凝聚力,也得益於中華民族善於學習借鑒和與時俱進。中華文化在不斷的兼收並蓄、推陳出新、豐富發展中,匯聚起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價值體系,是兩岸同胞携手奮進的重要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習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社2017年10月27日。它的鮮明時代意涵和時代精神,是兩岸同胞精誠團結,携手建設兩岸美好家園的信心和底氣。兩岸青年是新時代的弄潮兒,最富活力,最具夢想,最能接受新事物,最具創造精神,以中華先進文化影響和引導兩岸青年,是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正確選擇。

  三

  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爲引領,在不斷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中,增進文化共識,應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

  1、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增進文化認同。文化的本質是觀念形態,人們在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因素作用下産生的文化觀念,反過來滲透和熔鑄於社會實踐活動中,並能動地作用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文化的影響力,是以政治訴求爲基本,以經濟實力爲依託,不能單純地從文化自身來解釋。當前增進兩岸青年的文化認同,就要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在扎實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中發揮好中華文化的重要影響力。要把握好祖國大陸新時代迎來的新機遇,以中國夢爲引領,以落實“31條措施”爲抓手,讓更多的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社會,並在創業、就業、學習和生活的切身體驗中,築牢“一家親”理念,培養大中華意識,感悟做中國人的榮耀。用中華先進文化影響人,深入心靈溝通,培養一批跨兩岸的優秀青年精英骨幹,形成示範效應。

  2、在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增進文化認同。台灣政治生態現實告訴我們,惟有不懈地推進兩岸青年交流,才能突破阻撓,助力兩岸青年的中華文化認同。習總書記强調,“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頁。

  以愛國主義教育爲核心,做好交流活動的設計安排,打造品牌,從知識青年特點出發,加大研討體驗,不斷提昇交流活動的有效性。處理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大力宣傳當代中華文化的關係,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培養兩岸青年的文化自信。增强儀式感、參與感,從宏觀層面總體規劃組織好中華先賢公祭和中華重大節慶等影響大、有震撼力的大型活動。搞好校際交流,在專業化、平民化、日常化上見成效,發揮好全國台聯等兩岸民間社團的作用,用好閩台文化交流的獨特資源。 

  3、在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岸文化差异性中增進文化認同。1949年以來由於兩岸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同帶來的文化差异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推進兩岸文化融合所面臨的困難障礙所在。我們應正視這個差异性的存在,並本着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積極態度去處理好。“親人之間,没有解不開的心結。久久爲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11頁。應注意把台胞中思想認識上的偏頗言論與“台獨”言論區分開來;把死硬“台獨”分子同一般緑營群衆區分開來。年輕人都在成長中,只要真心善待和關愛,用心呵護和培養,積極做好引導工作,相信廣大台灣青年會在不斷的人生體驗中,對兩岸關係對統“獨”是非做出客觀的判斷和選擇,其中最深層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中華文化。

  4、在中華文化的全方位宣傳中增進文化認同。5G、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爲中華文化的更廣泛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爲開展兩岸青年的中華文化教育創造了更爲有利條件。兩岸有識之士應積極行動起來,爲促進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獻計出力。要從當前島内實際出發,充分用好互聯網社交平台,加大中華文化傳播力度,形成網上網下、虚擬現實、島内大陸的互聯互通,弘揚中華文化,傳播時代正能量。以史觀教育爲重點,着力搞好書刊出版和優秀影視作品生産,發揮好主流媒的傳播作用,持續從思想文化的深層次上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找回兩岸同胞的共同歷史記憶,增强“和平統一”的時代話語。

  5、在中華文化市場的共同打造中增進文化認同。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於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傳播力形成的體系,它不僅包括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制度體系;包括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上,以人的精神品格爲核心的國民素質,發展文化軟實力就是要繼承、培育和發展一種獨特的名族精神和品格;也包括音樂、藝術表演、電影電視、出版、會展、動漫遊戲、新媒體等可以産業文化運營的産業。它們之間緊密聯繫在一起,互爲支撑,搆成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要内容。兩岸青年應站在時代新起點,以全球化視野,加速推進中華文化市場的開發,打造文化精品,用好品牌效應,豐富精神産品,爲更多的中華文化産品走向世界貢獻才智。同時,在中華文化市場開拓中加深瞭解,陶冶情操,增進認同。

  6、在共同反對“文化台獨”鬥争中增進文化認同。“文化台獨”是危害台灣青年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毒瘤,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台獨”是兩岸青年走向“心靈契合”的首要任務。“文化台獨”掏空了台灣青年文化思想中的中華文化根基,它用歷史虚無主義手法和欺騙謊言將人們對中國歷史和兩岸關係認知引向歧途。不能徹底清算“文化台獨”,就不能有效地將更多的台灣青年團結起來。百年樹人,教育爲本。“台獨”勢力利用修改“課綱”,在台灣青年學生的基礎教育中,大肆兜售“台獨”邪説,是直接造成台灣青年認同混亂的罪魁禍首。必須在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堅持不懈批駁“文化台獨”,澄清是非,進而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陳立謙,全國台聯兩岸關係及社情民意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