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推進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一、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及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實施一系列支持性貿易投資政策,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發展。到2008年兩岸已經互爲重要的經貿伙伴,形成了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交流局面。2008年5月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轉變後,爲了加快融入全球區域經濟合作潮流,促進兩岸經貿交流持續深化,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ECFA是兩岸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結合兩岸經濟發展的實際及特點,按照平等互惠原則簽署的經濟合作協議。從ECFA的性質來看,這是一個屬於經濟範疇的制度性安排。但是,在ECFA商簽過程中,兩岸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及“九二共識”。雙方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實行良性互動、平等協商,不斷增進互信,求同存异,成功地商簽了ECFA協議,建立起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ECFA的簽署及實施開啓了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的新篇章,標誌着兩岸經濟關係進入了制度化合作的新的發展階段。在ECFA商簽和實施帶動下,兩岸先後簽署了23個合作協議及相關制度安排,豐富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體系。這些制度性合作,開創了兩岸經濟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格局,爲兩岸携手參與新一輪國際競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

  迄今,ECFA簽署及實施已將近十年。10年來,兩岸在貨物貿易早期收穫、服務貿易早期收穫、投資保護與促進、中小企業合作,産業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也爲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與經濟利益。

  從貨物貿易來看,截至2019年6月底,大陸對台灣累計减免關税約375.3億元人民幣,遠超大陸對台出口享受的减免關税。關税减免提昇了兩岸企業尤其是台灣企業的競争力,促進了兩岸貿易持續快速發展。據海關統計,2008年兩岸貿易額爲1292億美元,自台灣進口額1033億美元。2018年兩岸貿易額已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2262億美元,自台進口額1776億美元。2018年兩岸貿易總額及自台灣進口額分别較2008年增長了1.2倍及71.9%。

  服務貿易領域大陸對台市場開放力度大。目前台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1158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41部台灣電影被核准引進大陸。

  兩岸雙向投資取得較快發展。據大陸統計,到2008年底,大陸累計吸收台灣直接投資476.6億美元。截至2018年底已昇至678.1億美元,增長了42.3%(截至2019年9月爲712.2億美元);據台灣統計,截至2019年8月大陸企業對台灣投資爲22.5億美元。

  兩岸産業合作發展勢頭良好。隨着兩岸經濟結構調整昇級,服務業成爲目前兩岸産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台資企業加快向大陸中西部地區轉移,四川、重慶、陝西、廣西等省市已經成爲兩岸産業合作新的增長點。2019年6月,首個國家級兩岸産業合作區發展聯盟在江蘇崑山成立,由崑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厦門海滄台商投資區、廣西、四川及湖北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聯合發起建立的這一兩岸産業合作平台,將創新兩岸交流模式,引導台企轉型昇級,幫助台胞台企分享大陸機遇。兩岸産業合作也將向共同“開拓市場、内外銷結合”轉變。

  兩岸農業合作快速發展。爲了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在ECFA早期收穫中,大陸單方面對台灣18項農産品實行市場開放。帶動兩岸農産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台商投資大陸農業持續增加,農業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12年至2018年,台農台商在大陸投資農林牧漁業新增企業998家,兩岸農産品貿易額從23.14億美元增長到37.73億美元。圍遶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台農業合作園區已成爲兩岸農業合作重要的抓手,目前,全國14個省區市共建立了29個台灣農民創業園。2018年,9個台灣農民創業園60多種規格産品在生鮮電商新上綫,銷售額超過620萬元,農業交流合作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事實證明,ECFA及相關合作協議的簽署實施,順應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客觀需要,是兩岸經貿交流互補互利、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有着積極意義及影響。一是規範及引導兩岸經濟合作健康發展。推動了兩岸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貿易與投資便利化。二是通過擴大相互開放促進兩岸貿易及經濟的發展。三是兩岸經貿交流規模擴大,層次提昇及結構改善有利於加快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及一體化進程。

  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兩岸共同市場的提出

  共同市場是區域經濟合作及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較高的發展階段。通常指建立了共同市場的經濟體之間,實現了貿易投資自由化,資源及要素自由流動,建立了統一的要素及産品市場,實現了經濟一體化發展。兩岸共同市場最初由蕭萬長先生2000年底提出,並於2001年成立了“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2005年“兩岸共同市場”寫入國共兩黨達成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即建立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2010年兩岸通過協商達成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爲兩岸構建共同市場搭建了制度化平台。ECFA作爲一個全面、綜合的經濟合作協議,涵蓋了兩岸間主要的經濟活動,確定了兩岸合作的基本架構和發展規劃。框架協議具有開放性及漸進性,在早期收穫實施後,兩岸又商簽了“服務貿易協議”,進行貨物貿易後續談判,但在島内政治因素干擾下,“服貿協議”無法實施,貨貿談判停滯。有關兩岸共同市場的探討及推進也遭受阻礙。

  2、新形勢下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意涵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爲發展增動力,爲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新華網2019年1月2日。。其深刻内涵是,其一,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及必要條件。其二,推動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目的是爲兩岸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爲擴大兩岸經貿合作增添活力。其三,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出發點和目標是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總書記將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提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在新形勢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是高度重視台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兩岸同胞要携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二是深情呼吁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出“民族復興、國家强盛,兩岸中國人才能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兩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新華網2019年1月2日。三是目前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兩岸只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快相互開放,擴大經濟合作,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才能扺禦外部市場的衝擊,共同提昇國際競争力,促進經濟發展。

  3、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兩岸融合發展與構建兩岸共同市場是相互促進,互爲動力,相輔相成的。兩岸實現了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多方面的逐漸融合,努力構建命運共同體,有利於促進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而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則加速了兩岸産業融合,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了貿易投資自由化。實現了兩岸同胞携手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筆者認爲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應有如下路徑。

  首先,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社會基礎。習總書記關於“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同上。,是對兩岸和平統一思想的發展,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一是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兩岸同胞具有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龢民族認同,具有心靈契合的先天基礎。二是兩岸同胞要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久久爲功,親人之間必定能解開心結,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三是通過擴大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爲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使台灣同胞有更多獲得感。通過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使兩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同促進和平統一,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同促進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

  其次,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構建兩岸共同市場制度體系。經濟合作制度化是兩岸經濟交流趨向經濟融合的必然産物。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起步或初級階段,隨着兩岸經濟交流日趨緊密,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乃至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也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提昇。可以説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需要ECFA的昇級版。要根據兩岸共同市場的發展目標,發展階段,合作範圍、合作層次,資源及要素合理配置方式,對兩岸貿易自由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産業及次區域合作等進行深入探討並作出制度安排。以待時機成熟時,適時推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使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具有鮮明的兩岸特色。突出特點是大陸立足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兩岸經濟長遠發展,在兩岸制度性安排中,更多地讓利和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這種不對等開放體現出大陸的善意和誠意。在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進程中,大陸將會充分理解台灣的經濟及社會實際狀况,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第三,積極實現“新四通”和“小四通”,促進兩岸應通盡通。兩岸應通盡通是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内容和發展目標,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理想狀態。新四通即提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目前,可就行業標準共通率先推動。在經貿合作暢通方面,可就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中存在的問題及障礙進行探討,待時機成熟後,制定兩岸經貿合作暢通的相關制度安排。目前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已正式啓動,並取得一定成效。在大陸特殊地區如自由貿易試驗區,可試驗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

  三、關於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幾點建議

  1、加快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目前要探討建立兩岸民間及地方性經濟合作機制,通過民間合作如商協會等中介機構,推動兩岸不同産業部門共同制定行業標準;可考慮通過次區域合作方式,與島内相關地市建立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推動城市交流。逐步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

  2、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通過經濟交流合作營造有利於統一的社會環境。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的機遇,在15+1縣市建立起多樣化,多層次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對台當局限制兩岸交流行徑進行扺制,擴大和平統一的社會基礎。

  3、將大陸重大發展戰略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實踐結合起來,拓展新的增長點。在粤港澳大灣區建設自貿區戰略,“一帶一路”及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中,重視並注入兩岸經貿合作内容。重視及發揮台資企業在粤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對台資企業實施與港澳企業的同等待遇;台資企業研發機構台商可參照港澳企業享受國家和廣東省各項支持創新的政策。積極支持台商參與“陸海新通道”及“一帶一路”建設。

  4、加快推進兩岸新四通。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岸應通盡通。推動15+1城市及地區,加快經貿暢通的步伐,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加快能源及資源互通。厦門與金門已實現通水,可繼續推動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推動福建平潭、浙江温州洞頭區與台灣臨近地區新竹、高雄及台北等市區開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旅遊業合作,探索兩岸醫師等技術職稱的互認和對接,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可在厦門試驗探討對金門等地居民在厦門地區公共服務同等待遇及便捷化;探討建立區域合作的城市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5、積極貫徹落實“惠台31條”,推出“31條”昇級版。使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切實享受同等待遇,率先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持續優化企業經營環境,共同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不良影響,加大减費降税力度。要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性,支持台企享受國家對新興産業的財政補貼,加大研發創新。支持有競争力的台資企業和中高端産業培育競争新優勢。支持台企參與大陸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政府采購,解决台企融資難問題等。

  6、支持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及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兩岸企業在高端産業如AI,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健康養老等行業加强合作。積極推動兩岸企業合作開展5G技術研發、標準和産業合作布局。通過先行先試,推動兩岸高端産業融合發展。協助台灣企業參與中國大陸自主的産業供應鏈,參與生態係産業合作。

  7、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建設。組織兩岸研究智庫對兩岸已商簽或商談,受島内政治因素干擾没生效或停滯的ECFA後續協議進行盤點及整理。對貿易自由化亟需解决的兩岸市場開放領域及相關産業進行先行研究探討,以待時機成熟時推動兩岸建立相關的制度安排。



  劉雪琴,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台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