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文化核心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為主流與核心,與現代文化匯流於一體,形成中華文化新潮流。這股新潮流正激發中國文化大復興,可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儒道佛文化,創造於幾千年前的農業文明,其中的思想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化於中華民族的心靈之中,牢牢地注入傳統文化的基因之中!經歷幾百年的工業文明,跨過幾十年的信息文明,又將面對未來的智能文明。而今,應當對儒道佛文化作時代、科學的演繹,才能抹去古舊的塵埃,令其精絕的智慧煥發出時代的光彩。由此,不僅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及復興,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聚合,還能夠激發中華文化與全球文化大融合,從而催生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的新文化。

  儒道佛文化形成的年代與當今,在社會形式、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已經絕然變化,人的社會經歷、生活實踐、思想方式等已經絕然不同。因此,其思想內容、文化特色及表現形式等,也與今日存在巨大的差異。由於古今差異太大,令人認識儒道佛文化之時,好似總有迷霧遮眼的感覺。要撥開迷霧,唯有利用較豐富的現代知識作時代性的演繹,運用科學思維作創意性的闡釋。這樣,才能令人對儒道佛文化有更清晰的認識及更深層的領悟,從而推動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為中華文化大復興注入磅礡能量。

  長久以來,儒道佛文化的繼承、弘揚及發展受制於兩方面:一、傳承的局限:古代只有少數人有機會讀書及認識儒道佛文化,多數人最多只瞭解其中通俗的內容,遑論其中深奧的經典。這必然阻礙其廣泛的弘揚。二、知識的局限:古時的知識貧乏及科技落後,儒道佛文化未能得到更為科學、更為精確的演繹。特別是,其中深奧的內容,長期停滯於抽象、玄虛以及固化的詮釋層面。至今,這種狀態基本上沒有改變,難怪會出現種種尷尬的議論。例如,有人說,佛教似宗教又非宗教,似哲學又非哲學,似科學又非科學。還有人,在爭論陰陽五行是否科學等等。

  當今是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儒道佛文化能夠得到廣大民眾的更多認識,也受到世界各國的人民的普遍重視。尤其在科學知識更為發達的今天,對其中某些深奧、玄秘的內容,可以作出更加科學的闡釋及解讀。這個時期正是儒道佛文化作時代性轉化、弘揚與發展的空前有利的歷史時機。

  筆者出自於對儒道佛文化的某些新理解及新領悟,賞試以時代的、科學的思維演繹其中某些內容;以比較通俗的理論為例,簡淺地論述一二,意在探索如何作時代性轉換並且為儒道佛文化作出新的定性:儒家文化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文化,道家文化是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的文化,佛家文化是人體系統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的文化。

  一、儒家:人際、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文化核心是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儒家的各種經典,無論是講三字經或者是十三經,無論論述為人處事或者修齊治平,處處可看到儒家文化的和諧觀。

  儒家提出的五倫、五常、八德是最為人們熟知及最具代表性的和諧思維。儒家將人際關係劃分為五個界別——五倫,並指明和諧相處的方式。現代的解讀:父子有情——上下輩互相關愛,君臣有義——上下級有責任義務,夫婦有別——夫妻職責各有不同,長幼有序——尊長扶幼互相愛護,朋友有信——朋友同事友愛誠信。五倫關係能夠和睦,人際關係才會融洽。通過五個界別的和諧,集合家庭及群體的和諧,最終集成全社會的和諧。有趣的是,任何人在五倫之中均屬多重的角色,這是超越狹隘的社會階級和階層觀念,以包容的精神劃分人際關係。

  儒家為了促成五倫的和睦,提出五常作為個人行為的準則。用現代的解讀:仁——仁慈愛心,義——公平正義,禮——尊重禮貌,智——知識智慧,信——誠實守信。有高尚的行為——五常,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五倫。所以五常是五倫和睦的必要條件。

  儒家還以高尚的思想道德指引五常的行為,提出樹立思想精神上的八德。用現代的解讀:孝——孝敬長輩,悌——同胞友愛,忠——光明正大,信——誠信精神,禮——禮貌文明,義——公道正義,廉——高尚廉潔,恥——愛憎分明。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才有高尚的行為。所以,八德是指導五常的思想精神。

  儒家提出了界定人際關係的五倫,踐行人際和諧的五常以及指引高尚行為的八德。這三方面相聯相承,是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根本條件。除此之外,儒家還從政治、經濟、道德等意義上,作出人與社會關係的一些主張。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政治意義上的主張,對維護人與社會和諧有重要作用。這應當成為現代自由、民主理念的前提條件,可以令自由民主理念更臻圓滿。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社會財富的創造和享用,應當是製造者多,而消耗者少;創造的人奮發而消費的人節儉,則社會財富才可保持充裕。這個經濟意義上的主張,不僅符合經濟原則而且因為社會財富充裕促使人與人、人與社會更和諧。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高尚的人,經正道獲得財富並且有意義地運用財富,成就自身的道德和事業。沒有道德的人,從非正道攝取財富及肆意地揮霍財富,最終以貪賍枉法或付出生命為代價。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致富準則,在當今的經濟秩序中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即,財富來源旣應合法也應合理 ,才屬於有道德的致富方式。這種道德上的主張對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上的例子都是儒家關於人與社會的論述 。儒家各類經典中,說教均以五倫中的十種關係為對象;論述的內容,均圍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所追求的真理始終指向天下大同,即高度和諧的社會。

  歷來,儒家文化普遍地被定性為仁、禮的文化。然而,倡導仁禮的最終目的均是為了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本質上,儒家文化是人與社會和諧的文化 。這樣的定性最準確也最客觀。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總是在動亂與大治中交替運行,並無永遠的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則是努力的方向。歷史的起伏,令人質疑依照儒家文化的理念,能否實現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實際上,和諧社會必須有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宇宙的和諧,三大條件缺一不可。而儒家所推崇的人與社會的和諧僅是其中之一。

  歷史的經驗表明,每逢人與自然或人與宇宙有衝突(自然災害、天象變異等),導致人與社會和諧被破壞(災難失控、演為人禍),並引致社會動蕩甚至大亂。尤其,在智力愚昧、知識落後及訊息封閉的時代,社會和諧的狀態更為脆弱。這可以理解,為何儒家文化最興旺的時期,均出現於天人和順、天下太平的歷史時期,以及歷來為何會有儒家適用於治世之說。

  不同歷史時期,儒家文化受到不同的、極端的對待——尊儒或非儒、推崇或貶斥、肯定或批判。其中原因:一、儒家文化被視為政治工具。當社會處於安定繁榮的時期,儒家文化被利用於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而備受宣揚。當社會處於內憂外患的時期,儒家文化因為化解社會矛盾失靈而受非議或遭拋棄。二、儒家文化被時空錯位地看待。儒家文化產生於幾千年前,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資本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如果,以某特定的社會背景為參照來衡量儒家文化,必然出現偏見和誤解。例如,儒家文化在近代曾被貶斥成為封建倫理道德及封建階級專政的文化。

  當今,儒家文化再受到高度重視,儒家文化已經跨越國家、民族、文化的界限並且正推廣至全球,受到世界性的推崇。儒家文化之所以受到廣泛的追捧,是因為其精神理念具有普遍性的價值。現在,全球大趨勢正朝向和平與發展,人類大趨勢正形成命運共同體。因而,無論在國內社會或者國際社會,儒家文化的人與社會和諧的思想精神,對建構更為理想、更高層次的和諧社會都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和諧社會必須有三大支柱支撐才能平衡與穩定。除了人與社會和諧之外,另外兩大支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與宇宙的和諧。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是指人與自然、天體宇宙運行法則協調。

  二、道家: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以道為本,文化核心是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道是什麼?道家肯定“道”的確實存在,卻未能明確其真正所名,所以直言:“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以今日的科學認知及思維,可以給予比較明確的概念:道是宇宙的總法則,或稱作總程式。道的總法則(總程式)主導天體宇宙的運行規律;同時,天體宇宙的運轉制衡地球大自然及萬物的運動。所以,道的總法則(總程式)支配著天地人運動規律(運行程式)。道家文化中,一切論述均由道而展開——無論是導人如何待人處事、經世致用,或說教如何建功立業、治國理政等等。道家的始終目標是導人依天地自然的規律行事,以達成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許多例子均可印證:人與自然的和諧是道家的根本追求。

  (1)以天地自然規律行事

  道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大自然、天體、宇宙的出現與形成有後有先、出自同源,所以訊息相通、規律類同。人取法地即取法天、道的規律,終極是取法道的本源——自然。這樣,人的生命活動過程才會有利而無害。

  “肆時有度,天地之理,日月星辰,天地之紀。”道家認為:肆時節律的變化是源於天地自然運行的結果。日月星辰的運轉,制約天地變化的規律,所以,人的活動應依循時空節律,才能保證有良好的生存狀態。古人依循自然界四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徵,相應地做好生養休息及養生保健。運用24節氣於農事作業及衣食住行,從而獲得豐盛收成及安適生活。這均是在時空上,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的體現。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道家認為,天體運行不僅帶動大自然運動,而且制約人的活動。所以,天體變化關乎人事的順逆、成敗或存亡。古人仰觀天象(日月星辰)的變動,俯察大自然事物(氣候物候)的變化,並意識到所發生的變化將會引起人事和社會的變動,進而作出預警及應對。這是在思想意識上,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的體現。

  對這種思想觀點,雖然歷來存有諸多的質疑,但是不可否定這是前人經過漫長的生活實踐所做出的經驗總結。近代,科學上對天體宇宙有更多認識,證實天體變動會波及大自然,同時會衝擊人類社會。許多科學知識,都有力地說明道家的人與天地自然和諧思維,具有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道家認為,人有欲望才會惹來麻煩,過度的欲望則會惹上禍患。古代,社會上層階級為追求窮奢極侈的生活,過度地消耗社會財富及透支有限的生產力,最終引發階級衝突及社會動亂,禍害眾多百姓也禍及自己。現代,許多消費者為滿足物貭欲望,過度地消耗天然資源及透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能力,從而破壞生態及污染環境,其後果正禍及自己並且遺禍全人類。道家認為:人的欲望適當才合乎道,知足才能常足。這是在思想行為上,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的體現。

  (2)人與天地自然的互動

   道家指出:“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陰陽轉換是事物變化的本質,陰陽協調是事物和諧的成因。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不是靜態平衡的絕對和諧而是動態平衡的相對和諧。天體及大自然運動所產生的陰陽變化,既為人類提供生機也帶來危機。從正面看,所有有利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機。從負面看,所有自然災害或惡劣環境都是人類生存過程的危機。然而,陰陽交替變化所形成的生機和危機,都是推動人類生存發展的原動力。人類既從生機中取得生存發展的空間,也從危機中激發出生存智慧及強化了生存能力,從而促使人類提升生存的適應力和應變力,推進人與天地自然達成更高度和諧。

  古代,人類科技知識貧乏、生產力薄弱,與天地自然良性互動及相對平衡的能力不足。每逢天地自然出現重大變故而引發多種天災(風災、水災丶旱災、地震等),由於人們應對、化解災害的能力疲弱因而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容易受破壞。如果再發生人與社會的和諧被打破(政權無道、貪汙腐敗等),則社會矛盾激化、引發動亂、爆發戰爭甚至更朝換代。人與天地自然失去和諧,會衝擊人與社會和諧,這是人類歷史上,朝代不斷更迭、社會興衰不息、循天地自然週期變動的根本原因。

  現代,人類科技及生產力有很大進步,認識更多天地自然規律並依循所知的規律與之良性互動,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更加和諧。這種和諧關係,所體現的簡明的指標是人口數量與人均壽命大幅增長。人類因預測科技和防災能力的進步,令生存能力大大加強。生產力和創造力的高速發展,令人類的生存貭素大為提高。無論是天地自然規律的有效運用或者各種資源的適當利用,都顯示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程度正在不斷提升。然而,另方面因人類過於自信及過度的物貭欲望,人與天地自然之間正造成某些惡性互動。例如:人類肆意改變大自然環境——江河排污、地表開採、大氣污染等。這如同破壞地球的生理健康——血脈、皮膚、呼吸系統等。反過來,大自然回饋給人類的是:生態惡化、環境污染、氣候暖化等等。

  未來,人類的科技及生產力更加強大,可以與天地自然建立起更加和諧的關係,也可能製造大衝突或大災難。例如:核電利用不善,造成核輻射的生態環境大災難。如何能持續地生存發展,又能保持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道家文化,可為全人類提供偉大的啟示及指引!

  三、佛家:人體、人與宇宙的和諧 

  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以心智覺悟為本,文化核心是倡導人體系統的和諧及人與宇宙的和諧。這是以科學思維理解佛理,用時代的表達解讀佛理,從而得出這種觀點。這種講法,有別於歷來普遍認為佛教文化是慈悲文化的觀點。雖然,玄秘的佛法難以從現有科學方法(科學分析及實驗)中得到證實,但是深奧的佛理能夠從科學新發現中逐漸獲得更精準的理解。佛教具有潛在超前的科學觀,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佛家的種種教理或法門,歸根到底是引導世人如何達至人體系統的和諧及人與宇宙的和諧。佛家文化中,無論深奧難明的經典或是簡明通俗的教理,都可以印證人體系統和諧及人與宇宙的和諧是佛家的終極追求。

  (1)人體系統的和諧

  佛教四聖諦中講的苦諦——人生受到苦難的真諦。其實質,就是人體系統不和諧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不和諧而造成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的自身系統不和諧,必定會產生生理、心理及精神等方面不平衡。這時候,在參與外界互動、訊息交流過程中,便會引起種種矛盾和衝突,從而造成各種痛苦。例如:

  生苦——人的生存之苦,根本原因是人體身心存在缺陷和不足,致使生存能力與生存環境不協調及不相稱。人有某種生苦,意味著人體有某方面不和諧。在生產知識落後的時代,人類知識貧乏、愚昧無知及生產力低落。既不善於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又無力應付各種天災引起的生存危機,饑寒交迫成為主要的生存之苦。在科技進步的時代,人類知識迅速豐富、思想開化又擁有較強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不僅能夠更好地利用資源而且更有能力應對各種天災,因為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而大大減少各種生存之苦。人類心智的提高,能令生存能力與生存環境更加緊密地協調。這意味著人的心智和諧,能促進人與天地自然更加和諧。

  病苦——人的疾病之苦,首要原因是人體自身的生理系統不和諧(體貭、功能、生理循環等不正常),其次是人體與外部環境不和諧(適應力、抵抗力等方面降低)因而導致疾病發生。同樣的生存環境,有人會患病和染病,而他人卻能安然無恙。可見,人的疾病之苦,出於人體系統不和諧是主因,人與外部環境不和諧是外因。中醫治病,首先調整病人的失衡系統,同時重構人體系統與外界環境的和諧。從這個角度看,中醫學是人體系統整體觀及人與天地自然整體觀的科學。

  五蘊之苦——人的種種之苦,究其原因是來自物質世界的各種訊息,感應及干擾人體的身心,產生了各種不良互動而造成苦果。本質上是人體系統不和諧,不能與周圍事物進行良性互動。人的心智受外界事物的訊息感應(接收、認識、反應及意識),被負面訊息入侵和干擾,因而形成惡性互動和因果循環。人體系統不和諧是五蘊之苦的根本原因,人與天地自然不和諧,從五蘊之苦中反映出來。

  人體系統的和諧,包含多方面——生理、心理、精神的內在活動處於正常、良好的動態平衡狀態。這些因素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為此,佛家指明建構人體系統和諧及人與宇宙和諧的精妙之門——戒定慧。

  佛教教義提出戒定慧的根本目的,簡單地說是為人體系統的和諧創造條件。持戒,實際是戒除那些破壞人體系統和諧的行為——飲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這些行為會改變人體的內循環、內分泌等等,進而破壞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和諧。例如:飲酒,會強制性地加速人體血液循環,改變生理上原有的動態平衡;也由之改變原來精神、情緒等方面的動態平衡及和諧狀態。禪定,實質是為構建人體系統的和諧而進行自我調整——關閉五官的訊息感知,屏閉外來訊息的干擾,過濾人體體內的污染訊息。通過禪定,能夠淨化人體系統的訊息,重建人體系統的和諧。修慧,實質上是在人體系統高度和諧的狀態下,精準地接收及感知外來資訊,即由定而生慧。經過深度的修持,可令智慧與覺悟昇華至超常的境界;不僅能夠喚起人體超常的感知潛能而且可以打開悟知宇宙信息的法門。最終,經與人體系統的和諧進而達致人與宇宙的和諧。

  (2)人與宇宙的和諧

  人體的小宇宙,不僅是天體大宇宙的全息而且與天體大宇宙之間,時時刻刻保持能量交換及訊息交流。人的生命運動的本質,是人體系統內在的運行程式,與大自然、天體宇宙運行程式交感之下的運行過程。佛家的大智慧深刻地指出:人與天體宇宙的關係密不可分。人體系統的運行與天體宇宙的運行同步協調,是人與宇宙和諧的法門。

  例如:藏傳佛教的時輪經,講述外時輪、內時輪及別時輪的天人關係。外時輪講宇宙結構,內時輪講人體結構,別時輪講人體與天體怎樣結合;並指出人體結構與天體結構相對應,生理結構、機能變化與星體運行相聯相通。作簡單的類比:大宇宙類似巨大的時鐘。天體的外時輪,類似其中眾多的巨大齒輪;人體的內時輪,類似其中眾多的微小齒輪;天人聯動的別時輪,則類似兩者之間的傳動齒輪。宇宙中有各種星團、星系、行星週期地運轉;人體中有各種生理循環週期地運行,兩者透過引力場,能量場、輻射等形式,進行能量、訊息交換而產生傳動。這三種時輪的結合,是形成天人感應的實貭。內時輪與外時輪的同步運行,意味人與天處於動態的和諧狀態。

  古代,人們深知天體宇宙的運行,與大自然變化、社會變遷及人生歷程有密切關係,前人從中創造了許多精奇的天人文化。從時輪經及其相關的天文、歷法、星象、醫藥、文化等,都可以令人感悟到佛家文化中人地天的高深智慧及人與宇宙和諧的超凡悟覚。

  現代,人們以各種科學方法探測天體宇宙,更深廣地瞭解天體運動對自然環境,和人體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影響,並應用天體運行規律於生存與發展。這均印證人類的生存發展,朝著人與宇宙和諧的路向靠近。

  古往今來,人類契而不舍地探究宇宙的奧秘,最終目的是為了明白天人之際的關係,為了打開通向人與宇宙和諧之門。這正是佛教文化的深層內涵,也是佛家的終極追求。

  前面的新論述及新定性,是從時代的視窗中,窺視儒佛道的感悟心得。希望對儒道佛文化,如何創造性繼承及創新性發展有所啟發。由此,也給予人們新的啟示:怎麼從新角度解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大復興路向何方?如何建構恒久的和諧社會?

  (1)以新角度解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創造於農耕文明時期,面對當今的信息文明時代,某些具體內容可能已經過時。然而,其中的思想精神依然適用於當今的時代並仍將保持其永恆的價值。看待傳統文化不能只停留於表面的文字、符號及圖像等,而應當透視其中潛在的精深智慧,不能被古時語境和表達方式所束縛而運當用現代的語言作出解讀及闡釋,不能純粹地視為宗教信仰或玄秘文化而應當領悟其中潛在超前的科學意識及未知科學。

  傳統文化需要有創造性繼承及創新性發展,所以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仿古或僵化的復古,還應當將傳統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及思想智慧,融匯於社會活動之中;不能成為只有少數人認識的專有文化,而應當普及為廣大民眾皆可領會的精神財富。這樣傳統文化才有望被全面繼承及發展,也才能進行時代性轉化及賦有時代性價值。

  (2)中華文化大復興的趨勢

  中華文化的創新是文化大復興的必走之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聚合,是文化創新的可行捷徑,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近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第一位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將古代中醫成果與現代醫學科技聚合,成功地創造出醫學新成就,這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聚合的鮮活範例。

  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大復興的繁榮之路。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整體覌及人地天的思維,而西方文化擅長局部覌及分支科學的思維。這兩種文化的融合,恰可互補不同文化的長短,令中華文化體系更臻豐盛、完整。

  今天,全球化及信息化時代,為中華文化與全球多元文化交流,創造了更多、更密切的機會。善於吸收、包容及提升外來文化的作風,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以,中華文化大復興的潮流,將因為全球文化的匯合而更加波瀾壯闊。

  (3)建構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

  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和平發展的基本條件。和諧社會的定義是什麼?政治角度者認為是:自由、民主、公平、正義的社會;經濟角度者認為是: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生活安定的社會;科學角度者認為是:穩定系統、有效系統的社會。這些觀點,均出自於局部觀的視覺,得出的結論存在著局限性。怎樣建構和諧社會,由於所處的視覺不同而做出的定義不同,因而確定的目標及所走的路徑皆不同。這,關係到建構和諧社會的成功與否!

  儒道佛文化中,人地天和諧的思想智慧,為人們拓開的深廣的視野並為建構和諧社會作出了全方位的啟示:人與人地天三大系統的和諧,是支撐社會平台穩定的支柱。人與任何一個系統失衡,都會導致社會平台傾斜及動蘯。和諧社會的定義應當是:人與社會、人與天地自然及人與宇宙的動態平衡、相對穩定的社會。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或文化方面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人與這三大系統平衡與穩定而創造條件。所以,人與人地天三大系統的和諧缺一不可,儒道佛文化的智慧缺一不可。如何用現代科學思維,理解及運用儒道佛的智慧,對建構一個真正的、持久的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綜合前面所述,對儒道佛文化有了新定性之後,也就有了探索的新路標。祈望,這是通向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可行之路,是之前未曾走過的新道路。魯迅先生曾說過: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這條路需要得到眾人認同並共同走出來。儒道佛文化涵蓋人地天三大系統,儲存著豐富、精絕的智慧和資訊。要發掘其中的豐富寶藏,一則應當利用現有的知識撥開古老的迷霧,二則需要集合眾人的智力揭開玄虛的帷幕。這樣,才能讓儒道佛文化的光彩再現於時代的舞台之上,也為中華文化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四、儒道佛教導受益終生

  接受儒道佛教導的人,均可獲得人格、道德、智慧的昇華,因而擁有更為幸福的人生、順利的人生、成功的人生。經過儒道佛教育的人,均可以獲得三方面重要的得益:一.從儒學的教導中,獲得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智慧,這是立足於社會的根本。二.從道學的啟導中,懂得遵循天地人的規律行事,這是人生取得順利和成功的坦途。三.從佛學的啟示中,開啟大悟覚和大智慧,可令生命得到最高層次的昇華。

  (1)儒學,本質上是追究人際關係的學術。儒家的經典之中,處處均涉及人際關係的議題,所論述的中心內容均與人際關係相關。儒家對人教導的年紀是從兒童時期開始,這些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等;教導的方式由家庭關係展開啟蒙,淺入深出地培養人際關係的深厚意識。儒家所教導的對象,下及平民百姓、上至君臣仕子;教導的內容由日常生活至國家大事,由為人之道至待人處事,由修身養性至禮義道德等方面。概括言之,儒家學說是關於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學說。

  儒學教導人如何對待、建造人際關係。在人生道路上,能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大事,關乎一個人健全成長、社會立足以及事業成敗。在地球上,任何人均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在存,出生之時就必須面對父母兄弟等方面的關係,從此開始經歷不同人生階段的人際關係。

  第一階段的人際關係是人與家庭的關係。儒家首要注重的是家庭關係,儒學之中對此作出諸多具體的論述。家庭關係不僅塑造一個人的精神與人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一生榮辱與興衰。

  例如:有人統計過,中國多數的家庭之中,子女孝順及兄弟和睦的家庭都是比較興旺發達的家庭。自古至今,無數的事例證明類似統計結果屬實,因而總結出不少家喻戶曉的諺語:“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以和為貴”……等。有了協調、和睦、和諧的家庭關係,做任何事情更有興旺成功的機會。可見家庭關係的重要性,是一切人際關係的根本。由此儒家進而引申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由家庭關係推及國家關係。國與家相關聯,家是國的單元,家與國相輔相成,才形成國家一詞之稱。

  第二階段的人際關係是人與社會關係。儒學對人與社會關係作出系統又全面的論述。社會是每個人活動的大舞台,不僅是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個人展示生存能力和價值的天地。以下,有個相當有趣的科學報告 ,為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提供了具說服力的案例:

  曾經,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阿列.博克教授發起一個研究計劃,要尋求的答案是: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這個研究專案,以慈善家、贊助者格蘭特命名,後來成為著名研究專案——格蘭特研究。該專案從1938年開始,跟蹤及調查的對象是哈佛大學本科生286人、波士頓貧民窟男孩456人,調查的時間持續75年,耗費的資金2000萬美元,整理出幾萬頁的報告。至第4任主持人羅伯特才向世人宣告這項偉大的研究成果。研究資料表明,一個人除了不酗酒和堅持健身之外,最關鍵的是:人生在30歲前找到真愛(無論是愛情、友情、親情),成為人生贏家的幾率大為增加;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與成功。這項研究成果,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愛商——愛的智慧決定一切。愛商高的人,善於營造溫馨的家庭關係以及建造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相處是人生幸福成功的先決條件。

  以上所述的“真愛” 與“愛商”,即是儒家的大愛精神和智慧。儒家學說,系統地規範家庭及人際之間的相處準則及道德標準。這些準則與標準放置於現代生活之中,仍然非常有用及實效。儘管儒家時代至今 ,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人事變遷,社會狀態及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大變化,然而古今的人性卻始終不變。這是儒家學說恒久不朽的原因。

  (2)道學,本質上是追究人與天地人關係的學術。從道家所有經典之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道家學說所論述的主要內容與天地人相關,其中心思想是宣導人應該依循天地人的規律行事。道家所指的道,即是天地人規律的總稱。其中某些規律簡單直觀、明顯有序因而容易被人認識;更多的規律多重複合、貌似無序而難以被人認知。事實上,任何無序的事物均有序地存在;有序隱藏於無序之中,無序是有序的集成。道家高明絕倫的智慧是從繁雜無序、隱晦難明的事物變化中,發現及總結出無處不在、美妙有序的天地人規律。通過高度精煉的哲學語言,論述天地人規律的存在;為人們更好的生存發展指明路向。在道家學說的指引下,而今可以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辨別、認知及理解天地人之中的各種規律,對道家學說進一步作科學性的解説和創造性的發展。這能夠造福每個人,造福全人類!

  道學教導人如何認識、運用天地人規律。依照天地人規律而行,是人生道路上務必重視的大事。這關乎一個人或國家的得失、禍福以及存亡。任何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均要面對以及順應天地人三大規律:天體運行規律(各種規律叠合稱為天道)、大自然運動規律(各種規律叠合稱為地道)、人與社會運行規律(各種規律叠合稱為人道)。

  天道——人必須依照天體運行的規律行事(生活、運動等)才可能進展順利,否則必然會阻力重重或者多災多難。以下引用幾個簡單的例子以說明:

  例1.月球運行規律及作用:月球週期性的運行,造成地球上的海水潮汐以及影響人體的生理和情緒等。據統計:每逢月圓的日子,人的心臟病、精神病以及交通事故的爆發率均特別高。如果科學地運用月球的運行規律,可以防止有關疾病爆發以及管控交通事故。

  例2.太陽活動規律及作用:太陽的活動週期中,已經知道有11年的黑子週期以及22年的磁性週期。太陽的活動週期,會影響自然界的氣候以及地震等方面。如果科學地認識以及運用太陽活動的規律,可以預防水災、旱災以及地震帶來的災害。

  例3.挪威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曾經指出:科學上發現,太陽活動高峰期(耀斑、磁爆)比寧靜期出生的人壽命短5.2年。太陽活動關聯著嬰兒成活率、壽命以及發育能力。如果根據太陽的活動規律,選擇有利的生育時間,可以培養更加健康的下一代。

  太陽與月亮還有其他已知以及未知的活動規律有待科學探究以及論證。這些規律明顯地感應感控人類的生活動態以及生存狀態。此外,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以及太陽系外的其他天體,構成許許多多複雜的運動規律。這一系列的規律疊合於一體,集成天體運行的總規律(也可稱為總程式),全方位地制約著全人類的生存發展。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將更加深廣地發現、認識以及運用天體運行的規律。這可以令人的命運過程以及社會運行更加順利無阻。是否依照天體運行的規律行事,猶如大海滑浪:順浪而行,不但可以乘風破浪而且能夠避開驚濤駭浪;逆浪而行,不僅會阻力重重甚至會撞上滅頂災難。

  地道——人應當依照大自然的規律行事(工作、生活、休生養息…等),才會有最佳的生存狀態(工作順利 、事事如意),否則生活過程中必然會多災多難。

  例1.最簡單淺現的自然規律,如:只有依偱大自然的四季、24節氣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衣食住行等活動,才能有最豐碩的收成以及最佳的生活狀態。如果反規律而行,必然會導致糧食失收、疾病頻生等生存危機。古代中國人認識、運用24節氣的規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至今國際上才對二十四節氣的規律給予肯定,並且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例2.氣候以及物候的自然規律,如:候鳥本能地依循氣候的変化而遷徒,才能尋覓到足夠的食物與適合的生存環境。動物尚且依循自然規律生存活動,人類更懂得從中尋求生存之道。古代人們早已懂得,依照季節休養生息以及 根據季節選擇飲食,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人道——人應當依循人體以及社會的規律行事。即是:一方面,每個人應當依循人體自身的規律而安排相應的生活、工作等活動。另一方面,每個人也必須依循社會運行的規律而參與相應的社會活動。這樣才能得到身心融合,人際融洽。

  例1.人體的生理節律,如:古代中醫,發現人體“子午流柱”的生理運行規律,認識人體中12條經脈對應12個時辰,不同時辰的氣血有盛衰週期。而將這種規律運用於依時休息、治病、服藥以及針灸等方面,經實踐證明,依循生理規律進行養生治病具有最佳療效。

  例2.近代西醫的德國醫生威爾赫姆.弗裡斯、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教授阿爾弗累特.泰爾其爾,先後發現人體中存在著體力、情緒以及智力三種生理週期。當體力週期處於高潮期,會出現體力充沛的狀態;情緒週期處於高潮期,會出現創造力強以及心情高漲的狀況;智力週期處於高潮期,會出現記憶力強以及思維敏捷等現象。當三種週期都處於高潮期,人的綜合狀態最好;而三種週期都處於低潮期,人的綜合狀態最差。週期處於臨界日(即:高低潮轉換的前後一天)時,工作和生活之中經常會發生各種事故,因而屬於危險的日子。如果在高潮期進行重要、相應的事情,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臨界日不做重大或者風險的事情,可以避開事故和災禍。

  自古以來,有諸多生活上的事例證實,人體自身存在著各種生理節律。如何運用好這些節律,恰當地安排生活及工作、採取相應的活動及行動,這關係到行事能否順利以及結果好壞。

  (3)佛學——實質是追究覺悟與智慧的學說。佛學的理論深奧、經典豐富、體系龐大;所論述的內容與宇宙人生的真相有關,中心思想是開導人們如何開發自身的覺悟與智慧。佛教學說的開導是全方位的:透徹地認識人體自身及宇宙萬事萬物,有“唯識論”;追究事物的誕生以及成因,有“緣起論”;看待事物發生的原因與結果,有“因果論”……等。還有,佛學中獨特的人生觀、宇宙觀、整體觀,不但展示出高深的哲學智慧,而且透露著超前的科學思維。接受佛教學說的啟導,最大的得益在於能夠調動個人的悟性、開發自身潛在的智慧。

  佛學教導人如何透徹、真實地悟知人與宇宙的萬事萬物。一個人有更高的覺悟與智慧,才能夠感悟以及體驗生命的意義,更能夠活出大智大慧的人生。由於人體的感知能力極其有限,唯有透過悟覺與智慧,才能更全面透徹地認知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有許多事例可以說明人體感知的局限性:

  例1.人體五官感知的局限:人體的視覺只能感知到可見光的光譜所顯現的事物,而看不到紅外光、紫外光之類的光譜所顯示的事物。人體的聽覺只能夠感知到聲頻之內的聲音,而聽不到超低頻(大象可以聽到)以及超聲波(蝙蝠可以收發)的聲波。人體的嗅覺、味覺以及觸覺的感知能力也是相當有限(比不上許多動物靈敏)。所以,人體通過五官感知所得到的訊息不是全息,因而所認知的事物均有片面性。

  例2.人體對時空感知的局限:人體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是一維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三維空間(上下、左右、前後)的時空感。因此,人體所能感知與認知的只是四維時空之中的事物,無法感知更多維度之中的事物。好像在地面上(兩維平面)爬行的動物(螞蟻等),無法體驗到立體空間中(三維空間)飛翔的動物(雀鳥等)對不同高度的感知。螞蟻只能感知到地面的事物,而雀鳥能夠全方位地感知立體的事物。通過這個比喻,說明人體所能感知事物的範圍是有限的(局限於四維時空之中),所認知事物的訊息是片面的,並不是事物的全息以及整體的真相。

  例3. 根據前沿科學理論所知:人所看見及認識的事物衹佔宇宙的小部份,其比例大約是全部宇宙的百分之四。其餘的絕大部份宇宙是人類所不知的範疇,更多的事物是以暗物貭及暗能量的形式存在。依此可見,人體所能感知的宇宙部份,只占全宇宙非常小的比例。

  佛學教導人如何開發自己的悟覺與智慧,擴大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以求能夠全息地認識事物。這樣,才能透過事物的表像辨清其中的真假或者虛實。有許多事物,人體的五官感應、感覺不到,這些事物卻是真實的存在。由於人體五官感知存在局限性 ,對許多事物有片面感知甚止沒有感知 ,因而形成認知偏見或者毫無認知的現象。

  有了高度的悟覺與智慧,可以透過間接感知的方式,全面地認識事物甚止可認知全新事物。古今可以引證的事例很多:

  例如:電磁波的波譜之中,人體能夠感知的光波(可見光)僅是其中的小部分波譜,大部分的波譜(無線電波、微波、紫外波、紅外波…等)人體無法感知。人體的眼睛所看得見的事物,是能夠發射或者反射出可見光的物體,而發射或者反射出其他波譜的物體,人的眼睛根本看不見。對此,科學家通過悟覺與智慧,不僅預測電磁場以及電磁波的存在,並且通過實驗得到證實。之後 ,科學家又推導出電磁波方程式,進而測定出光波也是屬於電磁波。從此,人們才全面認知電磁波及光的真相 ; 透過電磁波的應用,認識了許多人體視覚直接感知所未能認識的事物。這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有了高度的悟覺與智慧,人們可以超越五官直接感知的局限,放大感知能力及範圍,通過間接感知(借助儀器設備)發現和認識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事物。

  還有,擁有大覺悟與大智慧,也可以經過開發自身的超能力,直接感知到常人和常態無法感知的事物。古往今來,不乏可以引以為證的事例:

  例如:歷史上,有“不出戶,知天下”,“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說法和事例。相信,這些人和事不是虛構出來而具有真實性。這類事例,歷史上有許多具體的人物和事蹟記載,並且反映出多數修行者和禪修者均有超常感知能力。現代,中國及其他國家均有發現人體特異功能和特異感知之類的超能力案例。有些人先天具備超能力,而有些人經後天訓練顯現超能力。這類人體超能力的事例,在古代由於缺乏科學認識而變成鬼神之說,在現代也因科學還未能破解而淪為迷信之說。而今,人體的某些超能力現象,可以從前沿科學的量子理論中得到理解。無論佛學或者現代科學均認識到:絕大多數人,人體中的潛能大部份沒有開發及發揮出來。隨著未來生命科學的發展,人體的潛能將會不斷被發現及發掘出來。佛學中曾闡明 ,經過成功修行的人可獲得多種神通(即是超能力)。事實上,現代科學方法已經令人間接實現各種神通功能、令人擁有許多超常的能力。從歷史的經驗,佛學先前所作的種種論述,在每次科學新發現之後都相應地證實其中某些論點。許多事實表明佛學境界超前於科學,佛學的智慧完全可以與科學的智慧相容及相通。

  佛學的智慧,既有類似現代科學的思想方法,又有超前於現代科學的獨特方法。佛學之中,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許多認識及論斷,其中某些部份已經得到現代科學的認知與證明,尚有許多論斷未能夠得到現代科學的認識與證實。究其原因:在於佛學與現代科學在認識論上有異同。

  佛學,在精神上追究悟覺與智慧,在體驗上注重經驗與實證。現代科學,在精神上講究科學思維,在實踐上講究科學實驗與論證。這是兩者相似性之處。只是佛學的經驗結果,來自於直接感知和超覚感知(借助禪定而獲得);而科學的實驗結果,來自於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借助儀器之類器具而獲得)。雖然,佛學或者科學認知事物的過程,都依據大量的經驗或實驗,都進行嚴謹的理論論證。然而,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對觀察者及觀察結果的認定。

  對事物的認知,現代科學所持的覌點與角度是處在人(覌測者)與事物(被覌測者)之間。科學觀點認定:對事物反復的觀察以及實驗的過程中,人作為唯一的覌測者,其所覌測的結果必然是準確的,所作出的認知必然是正確的,所作出的科學結論也必然是真理。實際上,科學方法所認識以及實驗的結論,均以人的觀察和認知結果為準則。人借助五官(五個感應器)以及意識(計算器)合稱六根(共6個檢測器),感知以及認識事物並且主觀上認定:所得到的資訊及認知結果是真實準確的。實際上,人的直接感知與間接感知(借助器具)都存在局限,所得到的資訊及認知結果都不是絕對正確。

  對事物的認知,佛學所處的觀測位置,是站在人(觀測者)與事物(被觀測者)兩者之外。佛學觀點認定:人對事物大量的經驗以及認識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結果都存在著局限性、片面性和虛幻性。實際上,常人的覌測結果並不是絕對可靠,覌測者(人)也不是絕對可靠而且必須受鑒察和檢驗。佛學指出:人除了人體的六識感知功能之外,人體還有第七識及第八識的功能,起著真偽鑒別及全息感知的功用。只有擁有全部八識的功能,對宇宙萬事萬物的感知和認識的結果,才能夠達到正確無誤、全息無漏的境界。實際上,常人只擁有六識而只有極少數人才擁有八識。對佛學的認識觀可以這樣表述:佛學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類似現代科學的實踐與論證方法,更對認知的結論悟出鑒別真偽的方法,並且在更高境界上突破感知屏障而達至全息感知,由直接感知與超覚感知而認知全息宇宙的真相。

  歸根結底,佛學認識事物的智慧,由偏面認知到全面認知,再到全息認知的全過程。佛學的智慧,首先是認識事物的智慧,其次是鑒別事物的智慧、最終是徹悟事物的智慧。由此可見,佛學的認識方法是何等高明;從佛學之中可以學到種種智慧,由此集成真正的大智慧。

  五、儒道佛傳播意義重大

  儒道佛文化高深且寶貴的智慧,只有進行廣泛的傳播才能廣為人知、展現價值!儒道佛文化,產生於農業文明時期,忽略於工業文明時期,最可能興旺發展於信息文明時期。農業社會不利於儒道佛文化的廣泛傳播,工業社會未被重視及疏於傳播,反而至信息社會更具備傳播的有利條件。

  其中的原因是:一、農業社會半封閉的交通通訊環境,造成社會資訊閉塞、交流困難;由此造成儒道佛文化傳播的管道少、範圍窄的狀態。在農業社會,雖然少數人能夠獲得儒道佛文化的教導,也只是上層社會的人士才能有這種機會;即使普通大眾對儒道佛文化有所耳聞目染,也只是停留於膚淺認識、朦朧認知、宗教信仰或者宗教迷信的層面。二、農業社會的科學知識落後且貧乏,由此造成儒道佛文化的傳播往往流於硬背經文或論說玄虛的狀態。在農業社會,由於受科學知識的局限,少數的文人學者未能全窺其中的奧秘;雖然有持續發展但是難免受許多制約。而到了信息社會,現代豐富的科學知識可對儒道佛文化的未解奧秘,逐步作出創新的理解與詮釋;因此,無論傳播或發展均具備有利、成熟的條件。

  儒道佛於信息化時代——

  信息化時代,訊息流量以指數級的數量增長,訊息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訊息全方位全天候地流通,所有人均可輕易接收及發出任何資訊,這是農業時期難以想像及不能比擬的事實。信息化時期,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是因訊息海量流通而引致這種巨變。

  信息化社會,人際之間的交流前所未有的頻繁,人與社會的互動前所未有的緊密。人際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因訊息交流頻密而產生巨大的感應力,這對每個人的影響力難以言喻。人際之間的關係,涉及學習、生活、工作與事業;人與社會的關係,涉及整體社會的和諧、文明與發展。怎麼樣建造良好的人際、人與社會的關係,儒家文化的教導與啟示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社會,訊息與知識象徵效率與生產力而成為重要的社會資源。訊息與知識的運用,強化了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因訊息及知識的大幅澎漲而顯得更趨密切。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涉及生產資源、生活環境等。如何建立人與大自然之間最佳的互動關係,道家文化的教導與指引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信息化社會,科技知識的飛速發展並且成為未來生存發展的主要資源。為了新科技資源的開發及利用,人類正將視野朝向太空與宇宙。人與天體宇宙的關係因太空科技及宇宙科學的進步而變得更加靠近。人與太空的關係涉及通訊資源等方面、人與宇宙關係涉及高層次的生存發展等方面。天體運行制約人及大自然,為了追求更高的生命貭素,人體與天體必須和諧地互動;人類需要探知更多關於天體宇宙的真相,佛家文化的教導與啟示將為未來科學探索指明路向。

  總而言之,信息化時代不僅具備有利於儒道佛文化傳播的社會條件,儒道佛文化也將在信息化時代發揮重要的社會效益。因此 ,儒道佛文化的傳播將會興旺於信息化時代,信息化社會正需要復興儒道佛文化。

  儒道佛於全球化時代——

  全球化時代,儒道佛文化必然朝向全球傳播。儒道佛文化的智慧,是旣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未來,儒道佛文化經過創造性發展之後,可望與世界其他多元文化相融合,有望成為主流文化並且參與全球新型文化的塑造。正如佛教文化來於印度,引入中原之後融合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組成龐大的中華文化體系。

  如今,儒家文化的傳播已經遍及世界各地,並且引起世界許多國家民族的重視。而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傳播還未能普及世界;道家文化還只是固守於中國,佛教文化總體只停留在東方。究其原因:儒家文化的人文思想,似乎在思維方式及表達方式上與現代文化差距較小,容易被世人理解及與現代文化融合。而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似乎在思維方式及表達方式上與現代文化差距較大,難於被世人理解而且難於與西方文化融滙。因此,為了讓世界上更多人瞭解這兩種文化的智慧,有必要對這兩種文化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作出科學性及時代性的轉化。這才能讓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從容地面向世界。儘管,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尚未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認同;然而,信息化及全球化終會推動儒道佛文化受到世界性的瞭解及推崇。

  全球化時代,儒道佛文化的全球傳播具有多層重要的意義:一、加深全世界對儒道佛文化的認識,必會增添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二、通過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可以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三、儒道佛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推動中華文化大復興。

  當今,世界各地的人士開始重視學習中文,同時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隨著世人對中華文化逐漸深入地瞭解,將會深受博大精深的智慧所吸引。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是:對其瞭解越多,越感受到其文化體系包容廣大;探究越深,越體驗到其思想智慧高明精深。在入門之初,總令人覚得其中的語言文字古老而且隱晦難明;至深入之後,便會發覚其中的思想境界崇高而且意識超前。這些正是中華文化充滿吸引力的原因。

  未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昇,相信中華文化終會風靡全球。其時,中華文明必定再顯其魅力。曾經,中華文明因大唐盛世而世界聞名;近代,也因為國運衰弱而暗然失色。當前,中國國運已走出歷史循環的低潮,中華文明也正隨之重現昔日的輝煌。這一切不只表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文化上。今天的中國正以強勁的經濟連結世界,來日的中國將以深厚的文化融通全球 。尤其是,儒道佛文化經過時代性轉化,以嶄新的外表面對世界之際,深信中華文明會再次展現出無可抗拒的魅力。

  儒道佛文化作時代性轉化,必然需要與現代文化融合,而且還需要創造出新文化 ,這才能夠有力地推動中華文化大復興。儒道佛文化,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儒道佛文化,只有經過時代性轉化並且與現代文化融合,才能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 ,也才能展示出中華文化不是復古而是正在復興。所以,儒道佛文化關係著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關係到中華文化大復興的實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