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8章

  【新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不退,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嬗則爲器,人擁之若爲官長,則大治不革。

  【原經文】

  甲本: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無割。

  乙本: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無割。

  王弼: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書局: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辨 析】

  比較可知,甲本、乙本與世傳本,各段經文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爲使“復歸於樸”與“朴散則爲器”緊相連接,選用世傳本經文格式。經文中的“谿”與“溪”、“常”與“恒”同義,選用書局本經文的格式。

  “常德不退,復歸於無極。”這是世傳本經文,甲本、乙本經文用“恒”字,與“常”字同義。又經文中的“退”字,原是“忒”字(讀爲tuī),視爲聲訓假字,其近音本義字爲“退”,意思是“减弱”或“减退”。

  “樸嬗則爲器,人擁之若爲官長,則大治不革。”原是“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夫)大制不(無)割。”這裏,把聖人改爲人,因爲聖人已經是得道行道之人,本身已具備樸的本性,爲官爲長,皆能傚法自然法則。删去一個“聖”字,泛指一般人,意味着人人都可以修習成爲與聖人一樣達到大德大智的境界。對“朴散則爲器”,河上公注曰:“萬物之朴散,則爲器用也。若道散則爲神明,流爲日月,分爲五行也。”王弼注釋:“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蔣錫昌釋爲:“朴散則爲器,言‘道’散而爲萬物也。”這些注釋,好像扶乩扶出來的乩訓,神言仙語,居然有“道散”、“真散”之説。“散”字的本義是“分散、消失”,《莊子·達生》曰:“合則成體,散則成始。”“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是“始”。蔣錫昌説“道(能量,形態物質)”散而成爲萬物,這與莊子的觀點相反,也不符合天體(如天鷹星)形成過程的事實。可見此處用“散”字有錯。接下的經文是“聖人用(之)則爲官長”,聖人用萬物則爲官長,是指聖人佔有並役用萬物而成爲官長。這與自然之道的本質(生而不有,長而不宰)難道是一致的嗎?這樣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嗎?顯然不行。問題就出在一個“散”字,現在代换爲“嬗”字,取“演變、轉化”之義。“道”是宇宙本源物質,“嬗”而形成天體及至於衆生萬物;“樸”是原木,“嬗”而轉化成千萬種家私、器具。原木一經轉化(嬗),就發揮出無窮無盡的功用。這個“轉化(嬗)”,是一種“亡我爲人”的無私奉獻,作爲社會中人,如果也具備(擁有)這種精神,弘揚崇高的道德,發揮出聰明才智,那麽當成爲官長時,則必能使國泰民安,没有大的動亂和危難(革,通亟:危急,危難)。從這種角度看問題,合於大道。對於“大制不割”,古人釋“大制”爲“大治”,故這裏直接用“大治”;而“不割”古人認爲是“無割”,釋爲“無治”,這太牽强;有的學者釋“割”爲“害”,“不割”釋爲“無害”,這比較合理。此處保留古今學者那些可取的觀點,用同音字“治”代换“制”,近音字“革”代换“割”,文字上略作改變,就成爲“大治不革”。“革”字若讀ɡé,意爲變革,則“大治不革”表示社會太平安定;“革”字若讀jí,義爲“危急”,則“大治不革”表示社會昌盛和諧而没有危難。

  本章勘字:退(忒)嬗(散)擁(用)之(則)若(則)則(故)治(制)革(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