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7章

  【新經文】

  博出户,知天下;博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照。是以聖人博行而知,博見而明,博爲而成。

  【原經文】

  甲本: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爲而成。

  乙本: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爲而成。

  王弼: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書局: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爲而成。

  【辨 析】

  本章四種版本用字少許不同,主要是倒數第二句經文,王弼本經文作“不見而名”。其它三種版本經文作“不見而明”。帛書《老子》乙本殘卷只有“而名”二字。《帛書老子校注》寫道:馬叙倫雲:“名,張嗣成及<韓非子喻老篇>引作‘明’,當從之。然‘名’、‘明’實一字。”蔣錫昌雲:“‘名’、‘明’古雖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五十二章‘見小曰明’,皆‘見’、‘明’連言,均其证也。當從張本改。”歷來學者改“名”爲“明”,筆者也確認“明”爲本義。

  本章新經文中的五個“博”字,原爲“不”字;而“照”字,原作“少”字。這裏先談“户”、“牖”,一是指居室之門窗,二是比喻爲人的耳目,筆者認爲這兩種應兼收並蓄,同時並用。而“天下”,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天道”,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化規律。成玄英《道德真經義疏》雲:“有道之人虚懷内静,不馳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事實果真如成玄英所言嗎?《帛書老子校注》雲:“‘天道’指天體運動規律。”好吧,就談天體運動規律,中國古代有多少杰出的天文學家,或者懂天文曆法的國師、軍事首領,他們夜觀天象,或爲預測氣象是否有風霜雨雪,或爲占卜軍情將帥之吉凶,有哪一個閉户關窗而知“天道”的?有哪一個蒙蔽雙目而知星星明暗昇墮的?没有啊!就算諸葛亮這樣的能人,也不可能光靠“虚懷内静”就能“不馳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並達到“以真照俗”!“草船借箭”與“火燒赤壁”之所以功成事遂,正是諸葛亮觀察天象的變化而預測到大霧將至,進而又預測到冬日裏會刮南風,諸葛亮掌握天氣變化的客觀規律,做到“道法自然”,所以他成功了。諸葛亮用兵處事,常常從“夜觀天象”中得到啓發。雖然故事未盡屬實,但以現代天文學家來講,不但需要睁眼看天,還要藉助大孔徑望遠鏡看天,不但在地面觀測站看天,還要利用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射電望遠鏡看天,如諸葛亮之“夜觀天象”,不這樣如何“觀”?總之,從實際情况出發,户、牖必須開放,而且應多開放,大開放,才能更好地知天下、見天道。《道德經》五千餘言,没有“虚懷内静”而知天下、見“天道”的論述。而老子談行道積德,講過“以身觀身,以户觀户,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强調以事實相比較,有比較才能有鑒别,才能瞭解事物的實情和本質。老子並没有説通過“虚懷内静”而到達“以真照俗”。如果有特异功能,比如海豚、蝙蝠,能發出和接收聲波,探測周圍環境之吉凶,而不必使用眼睛和耳朵。要是有這種功能,則根本無必要“虚懷内静”而能知天下,見“天道”。那麽,要“以身觀身,以户觀户,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其中每件事都要“觀”,一邊“觀”一邊“比較”。不出門如何去“觀”?如何“知彼”?你不出門,則必須囑托别人替你出門去調查瞭解情况並向你報告。莊子曾説:“足迹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裏之外。”這是爲什麽?是走遍天下而知事達理呢?還是閉目塞聽而“以真照俗”?把這些問題辨析清楚之後,就應在“去僞存真”方面下功夫,把“聲訓”特别是音調不規範的“聲訓”相對應的假字去掉,换上能體現老子的自然之道的本義字,就成爲現在的經文了。

  本章勘字:博(不)博(不)照(少)博(不)博(不)博(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