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3章 柔弱者强78

  【經文】

  天下1柔弱2 者3 默默4如5水6,而7攻8堅强9者3莫10之11能12勝13 ,其14 無以15 易16 之17。柔18 勝13 剛19 ,弱20 勝13强21,天下22莫23不24知25,莫23能12行26。是以27聖人28言29:受30國31之32 垢33,適34爲35社稷36主37;受30國31不24祥38,適34爲35天下39王40。正言41若42反43。

  【注釋】

  1.天下:指宇宙空間之内。例,《莊子·大宗師》:“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藏天下於天下:例如把“後天宇宙”藏於“先天宇宙”中。   2.柔弱:柔軟。例,《隋書·隱逸傳》:“(徐則)至於五更而死,支體柔弱如生。”支:肢。   3.者:助詞,表示“……的東西(事物)”。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4.默默:没有聲響。例,《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5.如:如同,好像。例,《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6.水: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分子式爲H2O,是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之一。例,《莊子·外物》:“君豈有斗昇之水而活我哉?”   7.而:連詞,表示轉折,但是。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8.攻:攻擊。例,《易·同仁》:“乘其墉,弗剋攻。”   9.堅强:堅固不可動摇。例,《左傳·成公九年》:“勤以撫之,寬以待之,堅强以御之。”   10.莫:無定代詞,没有什麽,没有哪一種東西。例,《莊子·秋水》:“ 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11.之:助詞,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12.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13.勝:勝過,超過。例,《莊子·徐無鬼》:“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   14.其: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莊子·人間世》:“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15.無以:不可能,没有辦法。例,《莊子·天地》:“金石不得無以鳴。”不得:不得法,即方法不當。   16.易:改變。例,《莊子· 駢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方:方法、 方向;性: 本性。   17.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18.柔:柔軟,柔弱。例,《易·繫辭下》:“柔之爲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19.剛:堅硬。例,《莊子·在宥》:“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强。”淖約:軟弱;柔:屈從。   20弱:柔弱,引申作温和,和藹。例,《莊子·天下》:“以濡弱謙下爲表,以空虚不毁萬物爲實。”   21.强:强横。例,《漢書·法志》:“政在抑强扶弱,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杰之俠。”   22.天下:指全國。例,《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23.莫:無定代詞,没有誰。例,《詩·小雅·采薇》:“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此處特指“各個國家中没有哪一個領導人(諸侯王)。”   24.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停留。   25.知:知道。例,《莊子·逍遥游》:“之二蟲又何知?”之:這。   26.行:實行,按……做。例,《淮南子·主術訓》:“而行必然之道,故萬物舉而無遺策。”遺:失。   27.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無以爲:没有主觀地對人或對事物確定某種看法(既定成見)。   28.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29.言:説。例,《莊子·人間世》:“密!若無言!”密:保密;若:你。   30.受:承受,忍受。例,《莊子·齊物論》:“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之正?”   31.國:古代指邦國,王侯的封域。現代泛指國家。例一,《説文解字》:“國,邦也。”例二,《莊子·讓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   32.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33.垢:耻辱。例一,《莊子·讓王》:“强力忍垢。”例二,《莊子·天下》:“受天下之垢。”   34.適:適合。例,《商君書·畫策》:“神農非高於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適於時也。”   35.爲:作爲,充當。例,《莊子·讓王》:“子支父曰:以我爲天子,猶之可也。”   36社稷:國家的代稱。例,《莊子·徐無鬼》:“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   37.主:主宰者,最高統治者。例,《莊子·盗跖》:“湯放其主,武王殺紂。”主,指夏桀。   38.祥:吉祥(與兇險相對)。例,《莊子·徐無鬼》:“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爲吾相吾子,孰爲祥?”   39.天下:國家。例,《莊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   40.王:指國家最高領導人,即帝王、君主。例,《莊子·在宥》:“得吾道者,上爲皇而下爲王。”   41.正言:合乎正道的話,正確的言論。例,《鹽鐵論·能言》:“藥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藥也。”   42.若:如同,像。例,《莊子·逍遥游》:“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43.反:顛倒的,方向相反的。例,《莊子·秋水》:“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衍:演變,變化。

  【譯文】

  宇宙之中那些柔軟的東西都像水那樣寂静無聲,但是在攻擊堅固的東西方面没有什麽能勝過這些柔軟的東西,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柔軟比堅硬好,温和比强横好,各個國家中没有哪一個王者不知道,但没有哪一個王者能够做到柔軟温和。因此,聖人説:那些能够爲了國家利益而承受耻辱的人,適合作爲國家的統治者;那些能够爲拯救國家危亡而承受不祥的人,適合作爲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正確的言論好像是顛倒着説的。

  【評説】

  本章的要旨是説明“柔勝剛,弱勝强”。

  在自然界,最柔弱的東西是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例如能穿透石英的光子和能穿透地球的中微子。病毒細菌是生物類中的柔弱者,却能置各種動物和人類於死地。

  在社會界,例如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吃軟不吃硬”。人爲什麽“吃軟不吃硬”?因爲人的先天本性是“和”,是“天德”。而“軟”的本義是“柔和、温和”,近乎天德。人之“和”與己之“和”相應共鳴,是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1 ”,故人“吃軟”。而“硬”的本義是“强硬、强行”,是人類的後天末性。“和”與“硬”,本末相异,如水、土之不可相合,是所謂“道不合不與共謀”,故人“不吃硬”。人與人以硬碰硬,互不吃硬,就不能和諧共處,天下就不太平了。又如國家政治,强權不足以征服异己,而懷柔却可以使人歸附。又如戰争,刀、槍、劍、戟、箭、彈(丸)雖然“堅强”,但其威力不但不及原子彈爆炸時釋放出來的超聲波、光輻射、中微子流這些柔弱者的威力,也不如病毒細菌武器和化學武器之類柔弱者的威力。

  本章的另一重要思想是提出“受國之垢,適爲社稷主;受國不祥,適爲天下王”。這在奴隸主階級特權世襲統治的社會裏,是很有挑戰性和革命性的。在老子以前的夏、商、西周,一姓世襲統治都因末代君主如桀、紂、幽王之無道,天下大亂,在刀光劍影中改朝换代。至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周王室之世襲繼承者已一代不如一代,各諸侯國又内外争權奪利,弱肉强食,國政日衰,戰亂起伏,民不聊生。老子洞察社會的弊病在於統治者之特權世襲而造成腐敗無能、國家没落。爲要振興國家,必須選好國家領導人,所以提出這種主張。“受國之垢”與“受國不祥”之説,本質上是以水的“處衆人之所惡”即“近乎道”的禀性作爲標準。而在那個世襲統治社會裏,王公貴族所追求的是享受人生,有誰樂意經受耻辱和危難呢?既然王公貴族只顧自己享樂而不顧民衆苦難,那麽爲着國計民生,難道不應該改革不合理的奴隸主世襲統治制度,讓那些像大禹治水一樣不顧自身安危而挺身拯救國民的人來當擔國家領導人嗎?難道不應該否定一姓世襲統治嗎?雖然,老子説的不是這麽直截了當,但聯繫歷史,他的這種主張確實是對奴隸主世襲統治制度的挑戰和革命,也體現了他真正愛國愛民的本心和“公而不黨(黨,指爲私己而結成的利益集團),易而無私2 ”的天道本性。

  【思考】

  1.你見過“柔勝剛、弱勝强”的事迹嗎?爲什麽説這是“無以易之”的呢?

  2.你對老子提出“受國之垢”和“受國不祥”的論述有什麽認識?

  注:

  1.參看《易·干·文言》。

  2.參看《莊子·天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