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3章 悟入守空5

  【經文】

  天地1不2仁3 ,以4萬物5爲6刍狗7。聖人8不2仁3, 以4百姓9爲6刍狗7 。天地之間10,其11猶12橐籥13 乎14 ?虚15而16不2屈17,動18而19愈20出21。多22研23宿24穹25,悟26入27守28空29。

  【注釋】

  1.天地:天道(自然法則)。例,《莊子·天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wànɡ,統治)天下者,奚爲哉?天地而已矣。”    2.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3.仁:仁愛,親善。例,《説文解字譯述(全本)》:“仁,親也。”注釋:徐鉉:“仁者兼愛。”仁指仁愛,對人親善。會意字,以人、二示意,二人以上彼此都應當親愛。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對“仁”的定義,是指對人有親、疏差别的愛,即不一視同仁,任人唯親。例,《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爲大……親親之殺……禮所生也。”   4.以:介詞,把。例,《莊子·大宗師》:“以生爲脊,以死爲尻。”尻:尾。   5.萬物:指天體萬物,包括星體、無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種。例,《莊子·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   6.爲:作爲,當作。例,《莊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   7.刍狗:用草扎成的形狀似狗的東西。例,《莊子·天運》:“夫刍狗之未陳也。”   8.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9.百姓:泛指天下人,世人,包括百官和人民群衆。例,《莊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10.天地之間:指宇宙空間。例,《莊子·人間世》:“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11.其:人稱代詞,它(的)。例,《莊子·田子方》:“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   12.猶:如同,好像。例,《莊子·逍遥游》:“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   13.橐籥:亦作橐爚,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猶如現在的風箱。例,吴澄《道德真經注》:“橐籥,冶煉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爲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爲轄以鼓扁於内者,籥也。”   14.乎:語氣詞,表示推測,相當於“吧”。例,《莊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15.虚:空虚,空無所有。例,《莊子·胠篋》:“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淵實。”   16.而:連詞 ,表示並列關係。例,《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17.屈:彎曲。例,《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8.動:動作。例,《莊子·庚桑楚》:“兒子動不知所爲。”   19.而:連詞,表示順接,就。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20.愈:副詞,更加。例,《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21.出:出來,從裏面到外面。例,《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22.多:副詞,表示程度高。例,《莊子·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惡必多溢惡之言。”   23.研:研究,研判。例,《易·繫辭上》:“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24.宿(xiù):星宿,群星。例,魏·何晏《景福殿賦》:“星居宿陳,綺錯鱗比。”   25.穹:天空。例,南朝·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輕霞冠秋月,迅商薄清穹。”   26.悟:覺悟。例,《莊子·漁父》:“甚矣,子之難悟也!”   27.入:進入(某種境界)。例,《莊子·人間世》:“達之,入於無疵。”   28.守:保持。例,《莊子·達生》:“是純氣之守也。”   29.空:空虚,無所有。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空,竅也。”空即孔,穴,引以稱空虚,内無所有。例二,《莊子·知北游》:“光曜不得問而熟視其狀貌,窅然空然。”在這裏,用“空(無)”比喻無色無聲無形的“天道”境界。

  【譯文】

  天道(自然法則)對待萬物不分親疏,把萬物當作刍狗;聖人對待世人不分親疏,把世人當作刍狗。宇宙空間,好象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風箱吧?空虚而且不彎曲,人們操作鼓風箱的驅風器件時驅動得愈快就會從吹風管吹出更多的風。人們應當多研究群星閃爍的天空,就能覺悟到要進入並保持“無(天道)”的境界。

  【評説】

  本章的第一要點是“不仁”。爲什麽要不仁?這裏必須對古代的“仁”字作一點分析。

  2002年學林出版社出版了唐漢所著的《漢字密碼》指出:東漢學者許慎在《説文》中録下了兩款古文和一個小篆的“仁”字。最初的“仁”字是一個會意字,上爲“千”,乃人腿下部有一横;下爲“心”的象形。兩形會意,“仁”,乃是有一千個心眼,或一千種心思的聰明“人”。另一款的“仁”字與甲骨文的“仁”字相似,右上部是一個“人”的象形白描,在其左下部,則是一個古文的“上”字。兩形會意,表示“仁”乃“上等人  ”,即上等階層的“人”……“仁”的本義是指那些心眼多、心思密,因而“勞心者治人”的上等人,即那些與“小人”、“下民”相對而言的“上人”、“大人”。古人稱之爲“君子”,孔子在《中庸》中説:“仁者,人也,親親爲大”。可見,“仁”是有等級、階級性的。綜合而言,以“仁”待人,是“不以一心對待不一樣的人”,即“不一視同仁”。

  由此可見,“不仁”就是不要只爲着“上等人”,不論對上層統治階級的人或被統治的地位低微的人,要一視同仁。能一視同仁,就能平等待人,就能大公無私,就能寬宏大度,就能和合百姓,就能容納萬物。萬物者,有生物,有非生物,有天體,還有天體之母──道,即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態物質。誰能對萬物一視同仁呢?是自然法則。在第2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法則)對待道(先天形態物質)、天(體)、地(球)、人類(和一切生物)是一視同仁的,是“不仁”的。

  本章的第二要點是“守空”。所謂“空”,就是“無”。中國古代哲學所論之“無”,並不是“没有”,而是第5章中老子所説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摸之不得”的一種“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的東西,這種東西“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種東西,又如第2章所説是“混成”之物,它“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爲天下母”。這些概念,在老子之前的“古人(衆甫)”就有所論述,所以老子稱爲“古之無”。顯然,本章所説的“空”,就是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宇宙本源)及其演化規律(自然法則)。在這裏,把“空”視爲“無”,把“無”視爲先天形態物質,暗能量,在具備現代天文物理知識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但是,把“空”、“無”視爲演化規律(自然法則)又怎麽解釋呢?這就必須聯繫第5章末尾“知古之無,以喻今之有,能之古始,是謂道紀”。這裏的“古之無”和“古始”,是同一種東西,即“道紀”,可見“無”的内涵包括“道”和“紀”,也就是宇宙本源和自然法則,這兩者都是無色無聲無形的,都需要人類去“知”之。既然“空”、“無”是自然法則,而自然法則又是“萬物恃之以生”的,那麽“悟入守空”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思考】

  1.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對“仁”有什麽不同的認識?

  2.説説“悟入守空”有什麽意義。

  附録:遥望星空令人無私?

  ——2015年05月22日05:40  大洋網-廣州日報

  面對恢宏的事物易激發利他行爲

  新華社電 無私奉獻是種美德。有什麽辦法可以讓人再無私一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在《人的性格和社會心理雜誌》上發表文章説,不妨遥望星空或是置身海上。

  研究人員招募2000多人進行了包括問卷調查、贈券遊戲、觀看視頻或凝視周圍環境等在内的5組實驗,結果顯示,感覺自身渺小的人更慷慨、利他;而人在面對浩大、恢宏的事物時更容易産生敬畏之心,同時感覺到自身的渺小,進而激發出利他、助人等積極的社會行爲。

  研究帶頭人保羅·皮夫説,與大自然一樣,藝術、音樂也有同樣效果。(喬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