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9章 清静安定45

  【經文】

  大1成2若3缺4,其5永6不7弊8;大1盈9若3空10,其5永6不7窮11 ,大1直12 若3  屈13  ,大1 巧 14若3拙15 ,大1 辯16若3訥17 。躁18 勝19寒20,静21勝19熱22。清静23,爲24天下25正26。

  【注釋】

  1.大:表示規模大,程度深。例,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趙簡子大獵於山中。”   2.成:成就。例,唐·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藴才略,壯而有成。”經文“大成”指有高深修養和大的成就。如《莊子·山木》:“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還與衆人!”   3.若:連詞,表示不很肯定,或,或許。例一,《莊子·則陽》:“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例二,《莊子·盗跖》:“若是若非,執而圓機。”   4.缺:缺點,缺陷。例,《書·君牙》:“啓佑我後人,咸以正,罔缺。”罔:無,没有。   5.其:指示代詞,這樣。例,《莊子·大宗師》:“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爲樂可勝計邪?”   6.永:永遠。例,《詩經·衛風·木瓜》:“非報也,永以爲好也。”   7.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8.弊:弊病,害處。例,《舊唐書·黄巢傳》:“皆指目朝政之弊。”指目:指責。   9.盈:富裕。例,《漢書·馬援傳》:“致求盈餘。”   10.空:空無,空乏(貧窮,窮困)。例一,《管子·五輔》:“倉廪實而囹圄空。”例二,《史記·伯夷列傳》:“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   11.窮:貧窮,缺少衣食財物。例,《莊子·秋水》:“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   12.直:指正直的人。例,《論語·爲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13.屈:隨和,和氣不固執。例,《三國志·吴·諸葛瑾傳》:“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曲,委曲、周全也。經文“大直若屈”意思是“最正直的人或許表現得隨和”。參看《後漢書·荀淑傳論》:“及後潜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逶迤,從容自得也。   14.巧:技巧。例,《考工記·總序》:“ 材有美,工有巧。”   15.拙:愚笨,質檏。例,《鶴林玉露》丙編卷三:“故作字惟筆最難,作詩惟句最難,至於拙,則渾然全天,工巧不足言矣。”全天:完全順物之自然。經文“大巧若拙”是指“最有技巧的人能順物之自然進行雕琢、加工”。參看《莊子·胠篋》:“毁絶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工倕,堯帝時代著名工匠,傳説規矩是他發明的;指,手指。   16.辯:論辯,辯解。例,《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17.訥:訥口,説話遲鈍。例,《史記·李廣傳》:“廣訥口少言。”經文“大辯若訥”是説“最善於言辯的人説話謹慎、緩慢”。參看唐·楊炯《梓州官僚贊》:“大辯若訥,歷官有聲。是司出納,我庾如京。”   18.躁:不停地活動、跳動。例,韓少功《史遺三録》:“門外有野物出現,墻上鐵銃必定撲撲自跳,躁動不寧。”   19.勝:克制,制服。例,《莊子·在宥》:“堯於是放驩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嵬,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20.寒:寒冷。例,《莊子·讓王》:“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21.静:平静,安定。例,《詩經·衛風·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22.熱:燥熱。例,《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與!”   23.清静:安定,太平,指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秩序安定。例,《後漢書·李固傳》:“朝廷初立,頗存清静,未能數年,稍復墮損。”   24.爲:則。例,《莊子·寓言》:“同於己爲是之,异於己爲非之。”   25.天下:天下人,世人。例,《莊子·駢拇》:“曲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26.正:正常,和諧,有序,安定的狀態。例,《莊子·庚桑楚》:“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静,静則明。”

  【譯文】

  有高深修養和大成就的人,或許還存在缺點,能這樣看將永遠不會有害處;最富裕的人或許會出現空乏的時候,有這種想法將永遠不會窮困。最正直的人或許待人和氣而不固執,最有技巧的人或許顯得愚笨而質檏,最善辯的人或許説話謹慎而緩慢。躁動起來可以克服寒意,安静下來可以抑制熱氣。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秩序安定,則人民大衆可以過着正常、和諧、有序、安定的生活。

  【評説】

  本章闡述任何正面的事物都可能存在着相反的方面而相反相成,故相反的方面也能够促使事物沿着正向的方面發展。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來説,唐朝宰相李靖不但與其先祖李廣一樣“訥口少言”,而且“訥於言而敏於行”。唐高祖李淵委屈了他,第一次直接下令殺他,因李世民求情才免於被斬首;第二次李淵想借刀殺人,只給李靖八百人馬而命他去征剿有四十萬人馬的蕭銑。李靖運用遊擊戰術,接連擊敗强過自己幾百倍的敵軍,捷報頻傳。李淵見不能借刀殺人,又心生一計,密令其侄李孝恭和許紹,尋找李靖的錯處,瞅機會殺掉李靖。但李靖並無犯錯,又多次救過李孝恭和許紹。盡管李淵數次派人催促,許紹一直下不了手,反而寫奏章爲李靖求情。李淵看到奏章,知道李靖並無二心,又屢立戰功,轉怒爲喜,給李靖寫了嘉奬令,慰勞李靖説:“卿竭誠盡力,功績卓著,目光遠大,忠誠大業,特給予嘉奬……”李靖和李淵都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代,是遠房堂兄弟。李世民登基後,兩次拜李靖爲元帥率軍遠征。第一次出征東突厥,親自率輕騎冒雪翻越陰山,横穿大漠,徹底打敗東突厥。但是遭到宰相蕭瑀向李世民告狀,説李靖只顧自己建立功業,不顧將士死活,進行冒險的軍事行動,應承擔治軍無方之罪。李靖凱旋回朝後,李世民嚴厲地斥責了他,他也不加分辯,默默退出。事後,李世民研讀、分析了李靖大軍作戰大事記,認定在當時的條件下制訂那樣的作戰方案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李靖是蒙受冤枉的,蕭瑀的看法是十足的書生之見。所以,李世民不但不追究李靖的“罪過”,反而對李靖大加昇賞。後來,李靖又統率大軍遠征吐谷渾。由於他定下正確的戰略戰術,指揮得宜,將吐谷渾軍隊一舉殲滅,而後另立一個與唐朝親善的吐谷渾王室成員爲新可汗,實行自治,按時向唐朝進貢。李靖雖然在軍事上取得完全勝利,對吐谷渾又有妥善的處理,却遭到李世民部下高甑生的告狀,説李靖自作主張,擅立吐谷渾可汗,密謀與吐谷渾可汗共同奪取大唐天下。李靖本來有意安排高甑生率領將士埋伏在吐谷渾可汗必逃之路進行截擊以立大功,不料高甑生不但不領情,反而認爲李靖故意給他小鞋穿,因此不能認真對待,疏於防備,結果吐谷渾可汗從他的防地突圍逃走。雖然在李靖的正確指揮下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拖延了許多時間,耗費了更多錢糧,使整個戰役幾乎功敗垂成。按照軍法,高甑生與他手下數十名失職的將領應當斬首,但李靖顧及李世民的面子,没有將高甑生他們斬首,不料高甑生反而向李世民告狀。李世民接到高甑生的狀子後,並不因爲高甑生是親信就草率行事,而是派幾位特使在李靖回京的路上,深入各支部隊,認真進行調查。又把李靖總部的作戰大事記調來,連夜送往長安。李世民親自研讀,認定李靖是清白無辜的,有罪的是高甑生。所以,當大軍回到長安時,李世民命令立即逮捕高甑生,送大理院審判,並以高甑生不服從軍令、玩忽職守、誣告長官等罪名判處死刑。後來因内閣成員求情,减罪一等,流放邊遠地區,永不赦還。

  李靖,是除李世民一人之外,對唐朝建立功績最大的功臣。他多次立功却屢受委屈,他巧於征戰却笨於爲自己辯白。正因爲他經受得住委屈,又不爲自己申辯,爲公而不爲己,終於功成名垂。民間有關他的故事流傳很廣,而且被神化了。那位玉皇大帝面前的托塔李天王就是他的化身,而且他的故事被提前一千七百年,遠在商朝末年,就率領金吒、木吒、哪吒三個兒子,在姜子牙帳下爲大將,輔助武王伐紂滅商,立下不世奇功。

  本章在分析説明必須重視事物相反方面的作用之後,重點討論了與當時大動盪的社會現象相反的方面,即清静安定,希望各諸侯王不要争霸,不要製造戰争和混亂。老子説:“濁以静之,徐清”,“清静,爲天下正”。“正”,就是正常、和諧、有序、安定的狀態,社會進入這種“正”的狀態並持久地保持這種“正”的狀態,就符合天道的法則了,就是老子説的“清以敦之,徐神”了。只是由於各諸侯王不按照天道的法則治理國家,所以老子未能看到天下出現太平的局面。

  【思考】

  回顧中國社會歷史,舉例説明“清静,爲天下正”。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