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2章 同舍同得23

  【經文】

  希1研2自然3:飆風4不5終朝6, 暴雨7不5終日8。孰9爲10此11耶12?天地13也14。天地13尚15不5持久16,而况17於18人19乎20?故21從事22於23道24者25亦26同27道28, 亦26同27德29, 亦26同27舍30 。是以31道28亦26得32, 德29亦26得32, 舍30亦26得32。信33不5足34,有35不5信36。

  【注釋】

  1.希:希望。例,《水經注·肥水》:“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   2.研:研究,探討。例,《易·繫辭上》:“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3.自然:自然界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和變化規律。例,王明《太平經合校》:“自然者,乃萬物之自然(自然現象和變化規律)也。”   4.飆風:暴風。例,《抱樸子·酒誡》:“唯患飛埃之糝目,不覺飆風之所爲也。”   5.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6.終朝:整日,從早到晚。例,《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采緑》:“終朝采緑,不盈一掬。”   7.暴雨:來得急而且量大的雨。例,《淮南子·時則訓》:“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飄風暴雨總至,黎莠蓬蒿並興。”   8.終日:整天,從早到晚。例,《莊子·田子方》:“文侯儻然,終日不言。”   9.孰:疑問代詞,什麽。例,《莊子·馬蹄》:“白玉不毁,孰爲珪璋。”   10.爲:做,干。例,《莊子·人間世》:“人皆爲之,吾敢不爲邪?”   11.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12.耶:語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呢”。例,李昉《太平廣記》:“縣失官人及馬,此非耶?”   13.天地:自然界,俗稱大自然。例一,《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化:運動、變化;均:均衡)。”例二,《莊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正:法則,規律;御:治理;六氣:泛指各種天氣現象;辯:變化。   14.也:語氣詞,表示判斷。例,《莊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15.尚:連詞,尚且。例,《史記·貨殖列傳》:“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家之君,尚猶患貧,而况匹夫編户之民乎?”編户:指古代民間編制户口;編户之民:指百姓。   16.持久:保持長久。例,《晋書·東海王越傳論》:“樂不可極,盈難持久。”   17.而况:連詞,用於反問,表示更進一層,何况。例,《莊子·人間世》:“匹夫猶未可動,而况諸侯乎!”   18.於:介詞,對,對於。例,《莊子·天下》:“以爲無益於天下者,明知不如已也。”   19.人:指人類。例一,《莊子·人間世》:“虎之與人异類,而媚養己者,順也。”例二,《莊子·至樂》:“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20.乎:語氣詞,表示反問。例,《莊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21.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2.從事:參與做某事或致力於某事。例,《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23.於:介詞,在……方面。例,《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24.道:指有關學道、行道之事。例,《莊子·人間世》:“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   25.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6.亦:副詞,也,也是,表示同樣的。例,《莊子·人間世》:“彼且爲無崖,亦與之爲無崖。”   27.同:相同,一樣。例,《莊子·德充符》:“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28.道:指天道的學説、理念。例,《莊子·天道》:“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非:反對;取:得。   29.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質是“和”,如老子所説“萬物負陰而葆陽,充氣以爲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處於和諧、平衡、有序、正常運化狀態的“和”。例一,《莊子·繕性》:“夫德,和也。”例二,《莊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30.舍:舍己爲人,給予,奉獻。例,《左傳·昭公十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厭。”   31.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32.得:必須,需要。例,《紅樓夢》九十四回:“這件事還得你去,才弄的明白。”   33.信:相信,確認不疑。例,《孟子·盡心》:“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4.足:足够。例,《莊子·天地》:“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   35.有:呈現,發生。例,《荀子·宥坐》:“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饑色。”   36.信:相信並奉行。例,《世説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

  【譯文】

  希望人們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狂風不可能整天連續地吹,暴雨不可能整日下個不停。是什麽力量在施風布雨呢?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何况對於人類社會怎麽可以處於長期動盪不安的狀態呢?所以,從事學習、弘揚天道法則和天道品格的人要有同樣的道的理念,同樣的道的品格,同樣的舍己爲人的行動。因此,道的理念也需要,道的品格也需要,舍己爲人的行動也需要。對天道的理念不够相信的話,就不能信奉天道了。

  【評説】

  本章雖然是談大自然的風風雨雨,實際上是爲了説明國家政治上的風風雨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腥風血雨長久不止,對國家、對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灾難。老子希望這種局面能盡快結束,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爲根據來教導各諸侯王,應該及時收斂、停止戰争行爲,不要搶着争霸。只有不争,天下才能太平安定,人民才能休養生息。

  在這裏,老子首先對“從事於道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就是要“同道、同德、同舍”。聯繫到第76章“以其修之於身”、“修之於户”、“修之於鄉”、“修之於邦”、“修之於天下”的主張,如果能够實現,全天下的人就都是“同志”了,就是天下“得一”了,那麽“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天清地寧,處處充滿生機。由此可知,老子雖然西去隱居於終南山的山林之中,但傳授《道德經》,講道論德,自始至終都是從社會實際出發,爲萬民謀福祉的。

  春秋戰國時期,從周天子到各諸侯王,由於世襲的污腐,人心之自私,使他們“道亦失,德亦失,舍亦失”。所以天下無道,權貴無德,誰都不願意喫虧。不但侯王,還有一些以昇官發財爲目的的政客,如蘇秦、張儀,以“合衆”、“連横”爲計策,串聯諸侯互相争鬥,把本來已混亂不堪的天下,進一步攪得昏天黑地,以便他們可以渾水摸魚。再如龐涓,爲瞭高官厚禄,耍陰謀詭計陷害同門師兄孫臏。蘇秦、張儀、龐涓都是無道之徒。相傳他們三人和孫臏都是鬼谷子道人的門徒,但是除了孫臏之外,其餘三人都是“道亦失,德亦失,舍亦失”,這正説明“信不足,有不信”是確實存在的。

  信與不信,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信什麽?信自然法則也,也就是信守天道。華夏民族精神文明的淵源是天道,是按照自然法則運化發展。從伏羲畫八卦,姬昌演《周易》到老子傳授《道德經》,一脈相承,都是崇尚自然法則,即崇尚天道,或稱爲大道,道。有道則興,無道則亡。堯、舜之所以出現盛世,就因爲有道。夏桀無道,故亡。商湯有道則興,紂王無道則亡。姬昌有道則興,幽王無道而亡。老子縱觀歷史而提出要信奉天道即自然法則的觀點,這是非常深刻和重要的。

  【思考】

  1.舉出當代“飆風暴雨”式的世事及其形成的原因,説説其與春秋戰國那種混亂世事在本質上的异同。

  2.用“亦同道,亦同德,亦同舍”來對比現實社會,談談你的感想。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