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2章 普及教育65

  【經文】

  古1之2善3行4道5者6,非7以8冥9民10,將11以8育12之13。民10之14難15事16 ,以17其18智19弱20 。夫21以8智19治22國23 ,國23則24杰25;不26以8智19治22國23,國23則24覆27。 此28兩29者30,也31楷32式33。常34知35楷32式33,是謂36烜37德38。烜37德38深39矣40遠41矣40,育12務42範43矣40,乃44至45大順46。

  【注釋】

  1.古:古代。例,《莊子·齊物論》:“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2.之: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莊子·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   3.善:善於,能。例,《莊子·馬蹄》:“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4.行:實行,按……做。例,《淮南子·主術訓》:“而行必然之道,故萬物舉而無遺策。”遺:失。   5.道:自然法則,客觀規律,道理。例一,《莊子·天下》:“夫塊不失道。”塊:指土塊的存在、變化。例二,《莊子·繕性》:“道,理也。”   6.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7.非:不是。例,《莊子·人間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8.以:介詞,用。例,《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也。”   9.冥:愚,愚昧。例,劉宰《和李果州同游茅山》詩:“一語開冥頑。”   10.民:民衆。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11.將:副詞,會,一定。例,《莊子·德充符》:“夫子,聖人也……丘將以爲師……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夫子:指魯國大智者王駘。   12.育:培養教育,使人向善,做好事。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育,養子使作善也。”例二,《孟子·告子》:“尊賢育才。”   13.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14.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15.難:困難。例,《莊子·山木》:“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   16.事:事情,事業。例,《莊子·田子方》:“君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17.以:介詞,在,於。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18.其:人稱代詞,他們。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19.智:知識,指人類在實踐中所積累的認識和經驗。例,《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者謂之智。”   20.弱:少,不足。例,《淮南子·原道訓》:“積於弱則强。”   21.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22.治:治理,管理,統治。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23.國:古代指邦國,王侯的封域。亦泛指國家。例一,《説文解字》:“國,邦也。”例二,《莊子·讓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   24.則:副詞,就。例,《莊子·人間世》:“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   25.杰:特出的,超乎尋常的。例,《詩經·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有厭其杰。”   26.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27.覆:傾覆,覆滅。例,《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兇。”   28.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29.兩:兩方面。例,《莊子·大宗師》:“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30.者:助詞,表示“……的事情”。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31也:副詞,表示兩事相同。例,《莊子·大宗師》:“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32.楷:典範,典型。例,《禮記·儒行》:“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   33.式:模式,樣式。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式,法也。”指模式,榜樣。例二,《莊子·應帝王》:“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34.常:副詞,常常,經常。例,《莊子·人間世》:“始乎治,常卒乎亂。”   35.知:告知,使知道。例,《裴度還帶》三折:“先生爲何如此驚嘆,必有其情,請乞知之。”   36.是謂:這叫做。例,《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37.烜:顯著,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學士書》:“將相大臣,其勢烜赫。”此處引申作“偉大”。   38.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質是“和”,如老子所説“萬物負陰而葆陽,充氣以爲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處於和諧、平衡、有序、正常運化狀態的“和”。例一,《莊子·繕性》:“夫德,和也。” 例二,《莊子 · 德充符》:“ 德者,成和之修也。”   39.深:深刻,指觸及事物的本質。 例,《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   40.矣:語氣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用於句末,表示感嘆。例一,《詩·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例二,《莊子·應帝王》: “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41.遠:久遠。例,《吕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42.務:副詞,必須,一定。例,《戰國策·秦策一》:“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43.範:規範,榜樣。例,《後漢書·張衡傳》:“耻一物之不知,有事之無範。”   44.乃:連詞,於是,才。例,《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45.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46.大順:指社會達到全面自然和諧、事業順利、健康發展。例,三國·魏·嵇康《養生輪》:“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

  【譯文】

  古代那些善於按照天道(即自然法則)辦事的人,不是采用愚民政策,而會采用教育民衆的政策。民衆的困難事情,是他們的知識不足。用知識來治理國家,國家將會有特出的發展;不用知識來治理國家,國家將會覆滅。用知識來治理國家和不用知識來治理國家,都是典型的模式。要經常使人們知道這兩種典型的模式,這叫做有大德。有大德將産生深遠的影響,教育事業務必規範化,這樣才能使社會達到全面自然、和諧,國家事業順利、健康發展。

  【評説】

  對人民大衆進行知識教育的問題,早在遠古時代就存在了。例如燧人氏教導族人鑽木取火,伏羲氏和神農氏教導族人造房屋和飼養家畜,軒轅氏教導庶民養蠶繅絲,堯帝教導百姓曆法以便更好務農,舜帝教導百姓修養道德、學習禮樂,等等。

  教育和學習,從來都是人類謀生的需要,也是人類自我完善的需要。在老子之前,對教育事業作系統、深入論述的是周文王姫昌,他被商紂王囚禁於羑裏大牢期間爲《易·蒙 》卦撰寫卦辭、爻辭,把對人民的啓蒙教育與國家的發展前途統一起來考慮。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從對人民的啓蒙教育入手,發揮知識的力量,則國家會昌盛,社會能安定。周朝是西伯侯姬昌拜姜子牙輔助其次子姬發滅了商紂王而建立起來的,而後姜子牙受封治理齊地。齊地原是一片鹽碱之地,人口又稀少,自然條件很差。姜子牙爲了發展生産,教育女工,鼓勵她們學習手工工藝技術,學制鹽,學捕魚,學做生意。因此,遠近人民紛紛前往齊地。姜子牙尊賢尚功,使齊地的經濟、文化事業有着縱深的發展,到春秋時期,齊桓公重用管仲使齊國首先成爲最强大的國家;到戰國時,齊都臨淄稷下發展成爲經濟、文化中心。

  以上從燧人氏、伏羲氏到姬昌、姜子牙,説明對人民的啓蒙教育工作,事關社稷的發展前途。這些歷史證明,老子的“古之善行道者,非以冥民,將以育之”的論斷,是“言有宗,事有根”的。

  【思考】

  1.舉例説明“古之善行道者,非以冥民,將以育之”。

  2.何謂“育務範矣,乃至大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