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5章 慎終如始64

  【經文】

  其1安2易3持4 ,其1兆5易3謀6,其1脆7易3破8,其1微9易3散10。爲11之12於13未14尤15,治16之12於13未14亂17。合抱18之19樹20,生21於22毫末23; 九層24之19臺25, 起26於22累土27;千裏28之19行29, 始30於22足下31, 是謂32自然33。違34者35敗36之37, 恣38者35失39之37。是以40聖人41無42違34, 故43無42敗36;無42恣38, 故43無42失39。民44之45從事46,常47於48幾49成50而51敗36之37,若52慎終如始53, 則54無42敗36事55。 是以40聖人41欲56不57欲58, 不57貴59難60得61之19貨62;學63不64學65,以66補67衆人68之19過69,以66輔70萬物71之72自然33而73不74敢75强76爲11之37。

  【注釋】

  1.其:指示代詞,那些。例,《莊子·人間世》:“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2.安:平静,穩定。例,唐·楊炯《渾天賦並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動,地極深而不測。”   3.易:容易。例,《莊子·天運》:“苟簡,易養也。”養:教育,教養。   4.持:保持長久。例,《莊子·徐無鬼》:“大定持之。”   5.兆:在事變前出現的各種迹象。例,《商君書·算地》:“此亡國之兆也。”   6.謀:謀劃,想辦法。例,《莊子·外物》:“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7.脆:脆弱,軟弱。例,《漢書·刑法制》:“事小敵脆。”   8.破:使真相暴露,揭穿。例,唐·白居易《杜陵叟》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9.微:隱蔽而行,隱匿。例一,《説文解字》:“微,隱行也。”例二,《韓非子·外儲説右下》:“桓公微服而行於民間。”   10.散:消失,消亡。例,《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生,散則死。”   11.爲:做,干。例,《莊子·人間世》:“人皆爲之,吾敢不爲邪?”   12.之:助詞,用在介詞前,起强調作用。例,《莊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   13.於:介詞,在。例,《莊子·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14.未:副詞,還没有。例,《書·金滕》:“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鹽偃。”   15.尤:過失,過錯。例,《論語·爲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治:處理,處置。例一,《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法律之士廣治。”例二,《文子》:“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17.亂:動亂,混亂。例,《莊子·讓王》:“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爲!”   18.合抱:指樹干大小相當於兩臂圍攏所圈住範圍。例,《中山狼》三折:“一年開花,二年結果,三年拱抱,十年合抱。”   19.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20.樹:樹木。例,《莊子·逍遥游》:“吾有大樹,人謂之樗。”樗:臭椿,落葉喬木。   21.生:生長。例,《莊子·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   22.於:介詞,從,自。例,《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23.毫末:細毛的末稍,比喻極細微。例,《莊子·秋水》:“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   24.九層:九級,九重。例,唐·戴叔倫《酬贈張衆甫》詩:“迢遥千裏道,依倚九層臺。”   25.臺:用土堆成的高而平的建築物。例,《莊子·天地》:“其觀臺多物,將往投迹者衆。”   26.起:開始。例,《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27.累土:堆積泥土。例,宋·張君房《雲笈七簽》:“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聖,累靈至真,故萬裏之涉累足乃達。”   28.千裏:一千裏路,比喻路途遥遠。例,《莊子·胠篋》:“足迹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裏之外。”   29.行:出行。例,《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晋不更舉矣。”   30.始:開始。例,《莊子·人間世》:“始乎陽,常卒乎陰。”   31.足下:脚底下。例,唐·馮贄《雲仙雜記·飛雲履》:“吾足下生雲,計不久上昇朱府矣。”   32.是謂:這説的是。例,《莊子·馬蹄》:“同乎無欲,是謂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33.自然:自然法則。例,《莊子·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順物自然”是説“依照(符合)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自然法則)”。   34.違:違反,違背。例,《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   35.者:助詞,表示“……的事物”。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36.敗:失敗。例,《韓非子·説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37.之:助詞,用在動詞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38.恣:放縱,無拘束,恣意妄爲。 例一,《説文解字》:“恣,縱也。”例二,《吕氏春秋》:“ 世主恣行,與民相離。”   39.失:過失。例,《漢書·路温舒傳》:“ 臣聞秦有十失。”   40.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41.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42.無:副詞,未,不曾。例,《莊子·秋水》:“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43.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44.民:民衆。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45.之: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46.從事:辦事。例,《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47.常:副詞,常常,往往。例,《莊子·人間世》:“始乎治,常卒乎亂。”   48.於:介詞,在。例,《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49.幾(ji):副詞,幾乎,差不多。例,《莊子·盗跖》:“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50.成:完成,成功。例,《莊子·人間世》:“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51.而:連詞,表示轉折。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52.若:連詞,如果。例,《莊子·人間世》:“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   53.慎終如始:自始至終,謹慎從事。例,漢·劉向《説苑·談叢》:“慎終如始,常以爲戒。”   54.則:連詞,表示承接,相當於“就”。例,《莊子·人間世》:“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   55.事:事情。例,《莊子·田子方》:“君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56.欲:想,希望。例,《莊子·大宗師》:“父母豈欲吾貧哉?”   57.不:副詞,不要,勿。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58.欲:貪慾。例一,《説文解字》:“欲,貪慾也。”例二,《莊子·山木》:“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   59.貴:追求,求。例,《莊子·秋水》:“然則何貴於道也?”   60.難:難以, 不容易。 例,《莊子 · 天運》: “ 甚矣! 夫人之難説也? 道之難明邪? ”   61.得:得到。例,《莊子·人間世》:“乃今得之,爲予大用。”   62.貨:財物金錢珠寶美玉布帛等。例,《易·繫辭》:“聚天下之貨。”   63.學:學習。例,《莊子·外物》:“彼教不學,承意不彼。”   64.不:副詞,不曾,没有。例,《莊子·齊物論》:“終身疫疫而不見其成功。”   65.學:學問,知識。例,《莊子·天地》:“ 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衆,獨弦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66.以:連詞,以便。例,《莊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   67.補:彌補,補救。例,《莊子·德充符》:“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惡:罪過。   68.衆人:人民大衆,百姓。例,《莊子·山木》:“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   69.過:過失,缺失。例,《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70.輔:協助,幫助。例,《莊子·山木》:“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71.萬物:指衆生萬物,即有生命的物種。例,《莊子·馬蹄》:“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車,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72.之:到……去。例,《戰國策 ·齊策四》:“齊閔王將之魯。”   73.而:連詞,表示順接,就。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74.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75.敢:有勇氣,有膽量。例,《莊子·徐無鬼》:“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   76.强:强横。例,《漢書·法志》:“政在抑强扶弱,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杰之俠。”

  【譯文】

  那些處於穩定運化狀態的事物容易保持長久,那些出現變异迹象的事物容易謀劃應變措施,那些變异處於脆弱階段的事物容易使其真相暴露,那些變异處於隱秘階段的事物容易使其消失。在事態尚未造成過失時就要采取應變措施,在事態還没有造成混亂時就要及時妥善處理。用雙手才能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開始慢慢生長壯大的;九層的高臺,是從堆積泥土開始逐漸築成的;出行到千裏之遠的地方去,必須從脚底下一步一步地邁進,這説的是自然法則。違反自然法則的事是要失敗的,不顧自然法則而恣意妄爲是會有過失的。所以聖人没有違反自然法則,就没有失敗;聖人没有不顧自然法則而恣意妄爲,就没有過失。人們在辦事時往往在接近成功時却失敗了,如果到最後也能像開始時那樣謹慎、認真地按自然法則辦事,就没有失敗的事了。因此聖人所希望的是不要貪慾,不要追求稀有、難得的寶物;聖人所要求的是學習那些未曾學習過的學問,以便彌補百姓在知識方面的缺失,以便輔助衆生萬物到自然法則的軌道上運化而不敢有强横的行爲。

  【評説】

  本章談了三個問題,一是説明物事的存在、變化和發展是以自然法則爲依據的,二是告誡人們不要違背自然法則,三是指出要學習未曾學習過的新知識,以便輔助衆生萬物在自然法則的軌道上生存、變化、發展。下面就“其安易持”和“慎終如始”作些分析討論。

  “其安易持”,不論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都是普遍適用的。在自然界,小至原子體系(如氫原子),大至恒星體系(如太陽係),當體系處於穩定、平衡的運動狀態時,才能保持長久。對於單電子體系,正常情况下電子在距離原子核最近的軌道上運動,電子繞核運動的離心力與電子和核之間的電吸引力達到平衡,所以處於穩定的運動狀態,稱爲穩態或基態。如果有來自外部的力或能量作用於原子系統,原子中的電子會吸收外來的能量而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即在距離核較遠的軌道面上運動;外部的力或能量减弱或消失時,電子便不能穩定在激發態上而躍遷回基態去了。太陽係中的行星,如果没有係外星體的引力或撞擊力的作用,也將長久處於穩定、平衡的運化狀態,這就是“其安易持”。

  在人類社會中,對於每個人來説,如果不熱衷於外界的親、情、財、色、身、欲的刺激,自己就不會産生憂、怨、驚、恐、喜、怒,心態就平衡而穩定,有利於健康、長壽。相反,任何人如果沉迷於親、情、財、色、身、欲之中,則憂、怨、驚、恐、喜、怒將如影隨身,久必神傷體衰,多病而早殀。

  對於國家來説,政治上風平浪静、經濟上欣欣向榮、社會秩序良好,則人民心寬神爽、安居樂業,國家也將長治久安;如果是政治滋昏、黨派争鬥、貪污腐化、官民對立、經濟衰退、盗匪猖獗、社會動盪,則百姓不能容忍,必然要求變革,以期出現穩定、正常的狀態。東周後期戰亂連續二百五十多年,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統一中國,除其軍事實力外,還因爲人民大衆厭惡戰亂、渴望社會安定和諧。1978年鄧小平復出後所實行的各項重大决策特别是“安定團結”的政策之所以深得民心,除了人民迫切要求發展國民經濟之外,更根本的是人民大衆希望舉國上下能够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絶不可以過七、八年再來一次!

  “慎終如始”,是老子對世人的告誡,即要按自然法則辦事,要自始至終都按自然法則辦事,要謹慎又謹慎。爲什麽?因爲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與環境因素有關的,而且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人們要按自然法則辦事,就必須對事物本身、環境因素以及對它們的相對變化和相互影響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掌握事物存在、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並按這個規律辦事。如果不能謹慎地分析、認識客觀環境中事物的因果關係和變化趨勢,主觀上就要犯錯誤,就可能造成禍害。例如周文王姬昌,相傳商紂王爲防全國諸侯造反,陰謀召集四大諸侯進京企圖殺之,因爲朝中大臣力保,姬昌幸免一死,紂王允許姬昌返回西岐。但奸臣費仲、尤渾與紂王再用陰謀,假意向姬昌諮詢國家前程,姬昌因酒醉而忘了費仲、尤渾是朝中姦佞,未察其姦計,坦然直説國家氣數暗淡,到紂王就亡國了,而且紂王不得善終。姬昌中了紂王與奸臣“引蛇出洞”之計,隨即被以反叛之罪下旨斬首,後得黄飛虎等七位親王力保,雖免死但被囚於羑裏七年之久。姬昌酒後失言,就是不謹慎,以致惹禍上身。

  【思考】

  1.何謂“爲之於未尤,治之於未亂”?

  2.聖人爲什麽提倡“欲不欲”和“學不學”?能做到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