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六、陸氏大著《糧食學》之第一編的概要

  陸精治先生的《糧食學》大著,除上述多篇序言、題詞等之外,共分6大編。第一編是“緒論”,分别以“中國糧食問題之種種”“我之人口問題觀”和“中國糧食學之概要”三部分爲題並作了闡析。

  陸精治先生在“中國糧食問題之種種”中指出,人類之生存,以糧食獲得爲基礎,故人類之生活問題,即糧食之問題也。生活問題以經濟問題爲始、社會問題爲中、政治問題爲終結。經濟問題之中樞,爲衣食住行之問題,即以解决人民生存問題爲主眼。人類生存於一社會内所消費糧食之總數,以其能生存於該社會内之人數的最大限度而决定之。當該社會内糧食之供給與人口消費均衡時,即達於飽和狀態。若人口繼續增加時,要是没有其他方法獲得糧食,則必呈現嚴重恐慌狀態而造成人類生存的困局,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必然發生嚴重的問題。

  他認爲:關於糧食之獲得,其法有二:一爲直接的生産所得,二爲間接的獲得。關於糧食品之性質,人類以動植物爲主食,自有史以來,植物只限於農作物及果物爲主,動物只限於鳥禽及魚界爲主,而“將來進步或變食酵母、電力糧食精和其他新食品也未可料也”。關於糧食問題解决之方策,作者指出,以往並無人認真研究、認真重視,致使連年饑荒、生靈涂炭。自公元前108年至1911年間,我國曾發生過1828次饑荒,近幾十年也出現過此種情况。陸精治先生特對造成饑荒的經濟原因、天然原因、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等作了逐一的分析。這些分析之觀點甚爲中肯,内容甚爲豐富,針砭時弊之筆力也躍然紙上。例如,作者在分析政治原因時指出,不法官吏之苛征暴戾,土匪盗賊之横行無懼,軍隊過多空耗給養之大患,政府對於民食問題之無能爲力,等等,都是必須面對的,才能從根本上解决糧食大計。與此同時,陸精治先生還强調絶對不能種鴉片以害人和私用田地作墓場等,提倡國人養成節儉的品性,在婚姻、誕辰、喪祭等方面應制止浪費。

  陸精治先生在“我之人口問題觀”中較爲集中地介紹了他的人口問題的主體觀點。他説,馬爾薩斯研究人口與食物比例之結果,認爲人口增加是幾何級數,食物增加是數學級數。有如人口增加之速率等於汽車之速率,食物增加之速率等於跑步之速率,人口之增加率快,而食物之增加率慢。因而人口增加漸漸超過食物之增加,故此要避免人滿爲患,必須有各種限制以制約之。而人口限制之最痛苦者莫如戰争、瘟疫、饑饉,以及人類社會各種罪惡與灾禍之限制。此外,還有道德的抑制爲人口最善的限制。因道德抑制是無痛患者,不過延遲婚姻期限,使男女有經濟的獨立能力,然後結婚,這就是馬氏的結論,亦即爲馬氏限制人口增長之主張。陸精治先生認爲,在機器未産生、科學未脱離幼稚之時之地,馬氏的學説並非空論。但自18世紀産業革命以來,學術技藝同時進步,糧食生産之增加,已超過幾何級數以上。所謂限制人口增長之種種弊端也因醫藥與教育之進步均在逐步消除。故馬氏之人口論,似可成爲歷史之遺物。

  陸精治先生對馬氏人口論的簡介與評價之後,即提出了自己另一種學術見解與主張。他認爲,人類的食物,過去從陸地栽培生産爲主,從海上漁獲而得者爲副。就陸耕而言,農業電耕機器之發明,收益幾近平常之一倍以上。便有利用水與電來栽培植物,且無需電耕的研究將證明由陸地而海面的糧食生産之法,以及酵母糧食之發明,空氣滋養之利用,化學合成物之“糧食精”之出現,電子置腹發生“熱力卡”的試驗,等等,將來之人類“則土地已不成問題,勞力亦不成問題,人口也不成問題,糧食更不成問題”。而“人口問題”必會轉爲“人種問題”,即人種改良問題與人口增加問題。所謂人種改良即優生學(Eugenics)爲研究人類遺傳質素之改善,使於精神上並肉體上以達改良人種品性之目的。例如配偶之選擇,宜於醫學與生理學家之檢驗等,如此所生之兒女,當少有不良素質之遺傳,久之將成優秀人種與優秀民族。陸精治先生在此提出的由糧食問題到人口問題再轉爲人種問題及優秀人種與優秀民族的循環相生,内中確有許多學術思想的閃光留於後人以甚多啓示。

  陸精治先生在全書第一編緒論的第三節即在“中國民食論之概要”中,相當明確地提出創立新興學科“糧食學”及其初步體系搆架的設想。他認爲,民食問題很復雜,包含甚廣,“吾人不可以單純一個問題討論之,應作一種學科的探討,方足以解决民食問題,促進民食之進步。”作者列舉的20世紀30年代之前世界各國在民食問題上主要代表作如《食糧問題》《人口食糧問題》《歐戰時之食糧問題》《食糧與社會》《食糧供給》《食糧管理》和《食糧經濟》等著述,大都就是單純從一個問題來討論的,“吾人實不能視爲滿足,應更進一步作有組織的研究,集合各個與糧食有關之事業組織,而成一系統的學科。著者(陸精治先生)以所以名此學科曰“糧食學”。而“糧食學”之組織,可分爲糧食之增産政策、糧食之統計、糧食之管理、糧食之營養、新糧食之研究,等等。同時涉及許許多多的相關學科,是諸多學科的有機搆成。

  陸精治先生首先對“糧食學”的定義作了自己的界定,認爲它是“爲了研究糧食之增産政策、糧食之統計、糧食之營養、糧食之管理、新糧食之研究等,以解决世界人類之糧食與生存之問題之學問也。”指出研究“糧食學”必須一並研究與糧食有關之多種學科,此種學科因其性質關係之輕重,而分爲主學科與副學科之二種。其中的主學科約爲15門:1.糧食增産政策、2.糧食統計論、3.糧食管理學、4.糧食營養學、5.新糧食研究論、6.人口問題、7.農業政策、8.農産製造學、9.營養化學、10.水之營養論、11.空氣論、12.電學、13.貧窮問題、14.農業經濟、15.農藝化學等。副學科約爲18門:1.栽培學,2.作物改良學、3.食物化學、4.社會學、5.社會改造論、6.移民墾殖論、7.衛生概論、8.人種改良學、9.經濟學、10.農業機械學、11.農業水利學、12.畜産學、13.水産學、14.園藝學、15.植物學、16.住宅改良學、17.造園學、18.生育學等。陸精治先生認爲,“糧食學”之範圍廣博深邃,但在今日仍甚幼稚,希望有志者以上述主副學科目録爲參照,以促成這一偉大而深湛之“糧食學”,從而促進民食問題之解决、糧食豐足之目的。

  陸精治先生的大著《糧食學》第一編即全書之“緒論”,所述的重點是很清楚的。特别是對馬爾薩斯人口論提出了個人的新見,這是展示距今近百年前敢於和先於批判馬爾薩斯人口論的中國學者的學術氣派和學術風情。同時,他從當年世界各國於民食問題較爲單純的、零散的研究提昇到較爲集合的研究並首創《糧食學》初步體系搆架的設想與行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充滿探索、改革、進取和創新精神的勇氣和智慧。而更爲重要的是,陸精治先生並非爲做學問而做學問,而是爲了尋求解决中國民食存在的嚴重困境而進行經世致用、有的放矢的艱難奮鬥,字裏行間無不充滿着爲民鼓呼的赤子真誠和嶺南學人之優良傳統的學風與文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