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ECFA與台灣民意淺析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胡錦濤總書記於2010年7月12日下午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強調,“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一份為民謀利、互利雙贏、影響深遠的好協議。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的階段”。那麼台灣民衆怎麼看待ECFA?民意取向中的台灣當局因素是什麼?我們如何准確地把握未來台灣民意?本文試作淺析。

  一、兩岸完成簽署ECFA,其中台灣民意的理解、認可、支持是最重要的基礎

  6月29日,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完成簽署ECFA,之前和之後,台灣各民調機構公布了民意取向。總體看,台灣多數民衆是支持兩岸簽署ECFA的。以下三個民調,包括反對兩岸簽署ECFA的民進黨所做的民調,可供參考:

  1. 6月18日,ECFA簽署之前十天,民進黨公布民調顯示,有66%的受訪者支持簽署ECFA。其中包括21%支持盡速簽署,45%認為有完整配套後再簽署。調查中也顯示,有超過60%的民衆不相信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可以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2. 7月6日,ECFA簽署之後一周,國民黨當局“行政院陸委會”委托民調中心,共調查一千多位20歲以上民衆對ECFA的看法,有61%的民衆滿意ECFA協商成果,有79%支持兩岸以制度化協商方式處理兩岸的交流問題,有63%認為ECFA有助於與台灣其他國家或地區洽簽FTA。

  3. 7月12日,ECFA簽署之後不到兩周,國民黨當局“行政院研考會”民調顯示,有47%的民衆滿意馬英九的表現,45%不滿意;有55%的民衆支持馬英九,32%不支持;有50%的民衆對未來一年國民黨施政有信心。
上述三份民調顯示,無論是積極推動簽署ECFA的國民黨民調,或極力反對簽署ECFA的民進黨民調,都顯示台灣多數民衆對兩岸簽署ECFA持正面看法。簽完ECFA後,馬英九及執政團隊的民意支持度也有所提升。當然,北部、都市區的民衆贊成ECFA可能多些;南部、尤其農業區的民衆贊成ECFA相對少些。尤其,與“多數”贊成、 

  “大多數”或“絕大多數”支持、滿意,還有一定的距離。
不用懷疑,兩岸經濟交往與合作從點滴開始,走到今天有近萬億美元的貿昜和數百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如此巨大,無疑台灣民意的支持是重要的基礎。因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的“紅利”,台灣民衆獲利,已經嘗到甜頭。這次台灣的“石斑魚”列入ECFA早收清單,讓屏東養殖業者“看到希望”,燃起“石斑魚王國”的期盼,廢棄的魚池也再度搶手。台灣“石斑大王”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戴昆財說,簽ECFA後整個產業供應鏈都會受惠。僅僅一個項目的清單,就這麼簡單的一個例子,可見,民意是多麼的重要。

  二、台灣民意決定兩岸政策,但對解決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過去二十多年,台灣民意迫使當局開放兩岸政策有許多實例,以下舉3個典型的例子給予佐證:

  ——1987年11月,蔣經國先生晚年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簡單講這一政策之所以出台,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當局作出了順民意、合潮流,深得人心的正確決策所致。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國民黨當局有著巨大的民意壓力。據1987年8月台灣《自立晚報》報道的一份民調顯示,民衆認為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此一數據顯示,當年數十萬退踞台灣的國民黨老兵的訴求,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民意,無法阻擋。當然,如果當年蔣經國有壓力,沒行動,那今天兩岸關係會是何種狀況,不得而知。   

  ——2005年4月,連戰先生毅然、決然地赴大陸展開“和平之旅”,實現自1945年8月28日重慶談判國共巨人握手後的再次握手,這是國共兩黨作出順應兩岸和平發展主流民意的正確決策所致。同時,這與當時台灣民意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連戰行前國民黨曾委托民調機構多次做民調顯示,有近50%的台灣民衆支持連戰到大陸參訪,其中年輕、高學歷的受訪者對連戰此行持正面肯定態度的比例較年長、學歷低的民衆明顯要高。當然,如果沒有連戰果斷的行動,何來今天兩岸關係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2008年12月,兩岸“三通”歷經30年之久後終於實現,這是在我自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的強烈呼籲和台灣當局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之下,最終作出順應民意、符合台灣經濟發展客觀需求的正確決策所致。根據2008年12月“陸委會”公布的民調顯示,有高達近90%的民衆認為,應該有條件地開放兩岸直接通航,創下歷來調查最高紀錄。但民意的壓力只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關鍵執政當局要以民為本,有所作為。

  從上述三個案例看,解決兩岸之間的任何問題,沒有民意做基礎,是難以解決的。同時,單有民意,執政當局的決策與民意脫節,也辦不成大事。如今,台灣民意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兩岸簽署ECFA得到台灣多數民意的支持,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台灣民意,總體趨勢會循序漸進地向著“認同中華民族、共謀振興中華”的大方向發展。因為,以人為本,人民為大,民意不可違。

  但是,如今台灣的政治現實又告誡我們,對簽署ECFA後台灣民意的走向,不應簡單而過於樂觀;解決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一是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民衆對國民黨當局施政能力的質疑并未改變。前面講到7月12日國民黨自己所作民調顯示,仍有45%的民衆不滿意馬英九表現,與47%滿意相比在伯仲之間;仍有50%的民衆對未來一年國民黨施政沒有信心,與50%有信心也在伯仲之間。國民黨自己也沒想到,兩年前馬英九的氣勢如日中天,并獲得760多萬選民支持當選“總統”。如今國民黨重新執政才兩年多,馬的民意支持度一路下跌。客觀上講,馬上台即遇全球金融海嘯,八八水災,加上民進黨火上加油,地下電台大肆負面報道。主觀上看,馬執政團隊施政欠佳,黨內權爭激烈,朝野政黨惡鬥,民衆眼裡的國民黨在“立院”的表現好像是在野黨。年底的“五都”大戰,國民黨的選情幾乎無人敢給予樂觀評價。所以,以目前台灣的政治、經濟狀況和發展趨勢看,兩岸簽署ECFA後島內的不確定因素仍很多,ECFA還要等到2011年才實施,大多數民衆對ECFA還需加深認識,國民黨落實ECFA的效果還有待實踐檢驗。

  二是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民衆對兩岸關係和對島內社會的不滿情緒未改變。1987年兩岸人員交往至今的23年裡,雖有數以千萬計人次的往來,相互的了解和彼此的理解有很大的增加,但必竟仍有約三分之二的台灣民衆尚未踏上祖國大陸,這部分人對大陸不甚了解,甚至很陌生。更重要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民衆,尤其南部民衆,悲情意識還蠻嚴重。台灣受荷蘭人38年殖民統治、日本人50年殖民統治,以及50多年國民黨所謂的“外來”政權統治,民衆對130多年這些統治階級的認識,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更突出的現實是,生活在台灣的民衆,貧富懸殊等社會矛盾不會因一個ECFA而減低;民衆對社會的不滿情緒不可能因一個ECFA而消失;台灣整體社會環境并未因一個ECFA而發生根本變化。而兩岸簽署ECFA後,總有部分業界和民衆受到衝擊和影響。要使台灣民衆真正得到ECFA的好處而支持ECFA,要通過落實ECFA使未來更多的台灣民衆支持兩岸經濟更加緊密的合作,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加倍的努力。

  三是兩岸簽署ECFA後,民進黨仍會反對ECFA,但同時往中間路綫調整極具欺騙性。馬英九上台執政,國民黨維護兩岸和平,推動兩岸交流,開放兩岸直航和陸資入島,允許大陸居民赴台觀光,直至簽署ECFA,受到多數台灣民衆肯定,這是民進黨不願見到的。故判斷,民進黨對兩岸簽署ECFA後的策略與做法:一方面會繼續與基本教義派保持聯系,推動“公投”,反對ECFA,不能讓馬有政績,藉監督兩岸關係為名,操縱輿論攻擊馬“親中賣台”,以鞏固民進黨的鐵票。另一方面會繼續帶領民進黨向中間靠攏,利用國民黨的施政失誤,扮演所謂“認真監督”當局的角色,誘導民衆反對馬執政團隊,以爭取中間選民選票。蔡英文知道,要實現2012年重新執政,現時拿掉“台獨”黨綱或修正“台灣前途決議文”,都屬操之過急,適得其反;瘋狂的“急獨”必重蹈台海緊張,不可能得到中間及淺藍選民支持。當然,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民進黨不會完全熟視無睹,像民進黨籍台南縣長蘇煥智、雲林縣長蘇治芬到大陸推銷農產品、觀光業,民進黨不會阻擋,也難以阻止。7月20日高雄縣長楊秋興也公開表態支持ECFA。因此,民進黨的兩面手法應予揭露,要讓民衆看清民進黨反對ECFA的政治企圖。

  三、兩岸簽署ECFA後,如何准確把握未來的台灣民意走向尤為重要

  兩岸簽署ECFA,從經濟角度講,重點不在於早收清單開放多少項目,不在於台灣可獲多少大陸讓利,不在於台灣有多少企業就有更多機會進入大陸市場,或更多外國企業願意赴台投資。而在於ECFA是兩岸經貿正常化開始運作的起點,對如今台灣的經濟提升絕對是一個契機,對未來的台灣經濟發展更具有重要意義。如從民意角度看,它的意義更加寬泛、更加深刻,它將有助於台灣民衆加速消除對大陸的誤解、加速正確認識大陸、加速凝聚中華民族的認同。因此,ECFA是潛在的加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推進器”;是國共兩黨和兩岸努力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的重要成果。但同時不應忘記,決定台灣民意走向的內因是在台灣。台灣社會現實是,民意左右政策,選票決定政權。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當局大陸政策,總體上沒有新的變化,馬英九已經再三宣示,對兩岸關係的定位是“不統、不獨、不武”。非常清楚,在這一定位下,要改變現今絕大多數“維持現狀”的台灣民意,要台灣當局短期內走到政治談判桌上,要美國放棄長期“以台制華” 的戰略,并不簡單,也不可能。當然,兩岸應積極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而不懈努力,台灣當局如果人為的消極應付、拖延,實不可取。

  從大陸方面看,依個人淺見,未來台灣民意的工作:

  一是避免誤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而且繼續深入民心,不斷鞏固。但兩岸關係發展至今日已進入“深水區”,政治上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成為影響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障礙。這個障礙背後有著台灣內部複雜的政治因素,有著台灣複雜的民意因素,有著美國等複雜的外來因素。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台灣複雜的民意因素。兩岸任何難解難分的障礙,只要民意理解、認同、支持,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切勿誤判民意。

  二是防止急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取得成果越來越豐厚,而且潛力巨大,無可限量。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著名台灣研究專家章念馳說:“難得的歷史機遇”,“要愛惜,要呵護”。同樣,兩岸和平發展所產生的成果,也要珍惜、呵護。因此,我們切不能為今日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犯下急於求成的毛病,也不可因暫時不能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就懷疑“和平發展”方針的正確性,更不該為最終解決問題而失去耐心和信心及努力。相信時代變了,基礎變了,台灣民心變了,只是還需要時間。星雲法師曾說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念轉”,一念之間,豁然開朗,水到渠成。

  三是切勿躁進。對台工作決策要符合實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民意,決策如果貿然躁進,結果必然適得其反。國台辦主任王毅在胡錦濤總書記“12.31”重要講話周年座談會上強調,共同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強對話合作的重要基礎;“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是兩岸雙方實現良性互動、解決複雜問題的基本思路;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做法是推進兩岸協商不斷向前邁進的有效途徑。不難看出,堅持“九二共識”、共同“建立互信”、遵循“先經後政”的做法推進兩岸和平發展,民意是最重要的基礎。 總之,ECFA是民意所歸,和平發展是人心所向。未來的兩岸關係即使有曲折、反複,并不可怕。只要能准確地把握真實的民意,只要是符合實際、深得民心的決策,都會得到台灣民衆的支持。     
             
  (寫於2010年8月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