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淺析“深水區”中的兩岸政治關系與台灣政局的關聯性

  一、兩岸關係坎坷、汹湧、曲折的66年

  檢視兩岸關係,大致歷經四個重要時期。

  1. 1949年至1987年。國民黨政權遷台後,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繼續主政38年,采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的“三不政策”,兩岸關係完全處於“隔絕、緊張、對峙”的狀態,其間還有些戰火發生。直至1987年11月,蔣經國調整政策,兩岸交往之門終於打開。

  2. 1987年至2000年。國民黨李登輝主政12年,經濟上采取“戒急用忍”政策;政治上拋出“兩國論”,兩岸敵對上升,乃至於高度緊張。兩岸交流之門雖然打開,但受諸於人為的政治因素和限制,“人員、經貿、文化”等各領域的交往,均為“單向、間接、有限”。

  3. 2000年至2008年。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8年,被稱之為“麻煩制造者”的陳水扁公然拋出“一邊一國”、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提出“公投制憲”,嚴重衝撞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幾乎瀕臨戰爭的邊緣。最終台灣民衆用手中選票,終結了民進黨政權。值得一提的是,其間的2005年,國共在北京舉行歷史性的“胡連會”,為兩岸和平穩定大局奠定了基礎。

  4. 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重返執政至今。兩岸關係在堅持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基礎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兩會恢複商談共簽署21項協議、兩岸官方機構聯系機制建立。但令人遺憾的是,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使得兩岸政治關係依然原地踏步,無法破解。
毫無疑問,兩岸進入“深水區”的結構性、深層次的重大政治分歧,就是雙方無法回避的“一個中國內涵”的政治定位,最核心、最主要的是,代表中國主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

  二、回顧歷史看“深水區”中兩岸重大政治分歧

  歷史走到今天,“深水區”中的兩岸政治分歧越來越突顯。

  1. 依國際法中國的“主權代表”不成問題。1949年前是“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主權,至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終結“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主權,正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這個具有國際法的歷史性、合法性“決議”,在國際上并沒有改變。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尊重這個事實,均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保持著非官方的民間關係。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現實,不應該存在中國的“主權代表”問題。

  2. 國、民兩黨堅持不同的“主權代表”立場。國民黨遷台,至今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主張“兩岸同屬一中”。但馬英九仍強調“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民進黨執政更是違背國際法理和原則,堅持“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執政8年,既沒有“兩岸同屬一中”這個聚集點,更是奉行“一邊一國”政策,至今仍堅守“台獨”黨綱,將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為“國與國的兩國關係”。

  3. 需要警惕“中華民國”走向哪裡?兩岸之間(不是在國際上)要處理政治關係的定位,要明確“中國主權代表”是誰,相當複雜,不易解決。同時,極端“台獨”沒有出路,也不具備“台獨”的客觀條件,台灣人民不支持,并終將會作出正確選擇,實現“中華夢、中國夢”。但是,也不可盲目樂觀。現在國、民兩黨都依據“一中原則”的“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蔡英文赴美宣稱“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但是,國、民兩黨大陸政策潛在的內涵,即國民黨“獨台”、民進黨“台獨”,似乎有“兩獨”合流的跡象。國、民兩黨正危險地把“中華民國到台灣”,走向“在台灣”、走向“是台灣”。

  三、兩岸政治關係與島內政局的關聯性

  兩岸政治關係現狀,受制於島內政黨政治,核心因素在於藍、綠“權爭惡鬥”。歷屆“總統”大選的“統獨”之爭,總把兩岸關係扯進去,包括“太陽花學運”反服貿,誤導了台灣民意“反共、仇中、懼統”。這些嚴重的問題,國、民兩黨責任難卸。這也是去年“九合一”選舉,民衆希望“超越藍綠”的根本原因之一。依筆者觀察:

  1.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受政治選舉影響。國民黨至今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以為可以抵擋民進黨的“抹紅”。民進黨固守“台獨黨綱”,生怕極端“台獨”勢力反彈。國、民兩黨均被選舉“綁架”,均憂“鐵票”流失,兩岸政策均為藍、綠政黨權利鬥爭考慮,把“大中國、大中華”利益,完全拋在腦後。

  2.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誤導台主流民意。台灣主流民意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不願意看到兵戎相見、血流成河。但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誤導民意,造成80%以上民衆希望兩岸“維持現狀”。近期,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的論述(雖然空洞,但有心計)。藍、綠“維持現狀”趨同、或合流,將為兩岸政治關係雪上加霜。

  3.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以美國為首是瞻。現在中美大棋局是,中國和平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美國“重返亞太”及“再平衡戰略”,拉攏日、菲、越遏制中國,強化美日軍事同盟試圖加入台灣,謀強權政治。國、民兩黨的大陸政策,符合、迎合、甚至配合美國戰略,希望台海“維持現狀,和而不統,事實獨台”。當然,因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需要,美對台關係總體上仍是服從於中美關係,只不過把台灣當成為符合美國利益可用的一枚棋子。

  四、對2016“總統”大選的基本判斷

  島內政黨政治及重要選舉是殘酷、慘烈的,這種狀況一天不改變,兩岸政治關係也難以取得進展。依筆者觀察:

  1. 國民黨政權面臨嚴重危機。“九合一”選舉遭到重挫的國民黨元氣大傷,半年多了不僅沒有“止血”,且黨內各政治勢力充滿算計。2016“總統”大選僅剩半年時間,國民黨候選人初選終於由洪秀柱出綫,但黨內是否還有人“義不容辭”出來拼搏,或其它變數,尚未完全確定。目前洪拿到46.2%平均支持度,或許有綠營“灌水”,但國民黨政黨支持度在40%至43%之間,也說明藍營基本盤仍在,洪、蔡有得一搏,鹿死誰手,有待觀察。不過,泛藍整合艱難,親民黨動向還未最後確定。四分五裂的國民黨,短期內很難挽回或改變民衆“換黨做做看”的心態。

  2. 民進黨重返執政可能性大為增強。

  (1)2016選舉蔡英文選票不會低。從前5次“總統”大選得票率看,毫無疑問民進黨作為台灣第二大黨地位確立(1996年彭明敏得票率21.1%、2000年陳水扁得票率39.3%、2004年陳水扁得票率50.11%、2008年謝長廷得票率41.55%、2012年蔡英文得票率45.6)。“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得票率47%,加柯文哲取勝民進黨灌票,民進黨總得票率超過51%。

  (2)蔡如日中天國民黨已難抵擋。蔡英文2010年新北市長選舉失敗,2012年“總統”選舉再失敗,仍成為民進黨的“共主”出戰2016年“總統”大選,其政治的沉穩性、謀略性、策略性趨於成熟。目前綠執政的13個縣市已形成“地方包圍中央”之勢;黨內派系暫停內耗,抱團一致對外;激進“台獨”勢力已被收買、擺平,蔡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3)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有些微調。從4月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蔡提出“維持兩岸現狀”論述,到蔡訪美破天荒地大講“中華民國憲法”,願在“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雖然目的為重返執政爭取選票,為取得美國放心,模糊詮釋“九二共識”,淡化、包裝“台獨”,但的確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最新動向,相較過去是不是一種“微調”?需進一步觀察。

  3. 第三勢力上升,國、民兩黨“立委”席次難過半。政黨政治決定,台灣第三勢力小黨將長期存在,不可能被國、民兩大政黨整合或消滅。2012年“立委”選舉,親民黨、台聯黨等小黨總得票達280萬。尤其是“超越藍綠”的重要影響,公民運動興起,社會底層等弱勢群體的支持,中間選民將會進一步向小黨傾斜,有利於第三勢力小黨發展。客觀上,百年老黨國民黨,己名副其實四分五裂。2016“總統”和“立委”選前關鍵時刻,民國黨成立,無疑對國民黨及泛藍陣營極為不利。仔細看,現在的第三勢力,大都原本屬於國民黨,包括親民黨、新黨、台聯黨、無黨聯盟,新成立的民國黨、軍公教聯盟等,衆多小黨已經就位,誓搶“立委”席次,如無整合,藍綠均受衝擊。尤其泛藍選票還將進一步分薄,并影響“總統”大選。

  4. 兩岸形勢總體上穩定但仍有不確定因素。盡管島內政局詭譎,紛爭難息,但兩岸和平發展大格局、大方向、大趨勢不會改變,兩岸形勢“審慎樂觀”。筆者認為,當前國民黨兩岸政策難有大調整、大作為,更不用說在“總統”大選前放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兩岸“深水區”中的結構性政治問題,原地踏步,難以推進。民進黨兩岸政策也不會出現“急轉彎”,也不會接受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不會輕易放棄“台獨黨綱”,因為與選票緊緊“捆綁”。

  五、若幹思考與建議

  1. 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中國和平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邁向和平統一的必經之路。不論島內政黨是否輪替,穩定台海大局,鞏固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這個大戰略不會改變、更不會放棄。當前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複雜,維護台海穩定,嚴防台海、東海、南海“三海”聯動,是中國應對周邊有事的戰略定力。這不光是著眼於對台工作,更重要的是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實現國家戰略機遇期總目標所決定。

  2. 堅持“一中”,反對“台獨”。堅持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更是兩岸執政當局所達成的歷史性認知。目前看,作為兩岸一切交流與合作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階段性任務還未完成,需要繼續堅持,以防兩岸關係倒退,也有利於遏制“台獨”勢力反撲。兩岸形成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國共高層領導人建立的政治互信,兩會簽署的協議及國台辦與陸委會溝管道機制的建立,來自不易,需要進一步延續和加強。當然,如果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需要視情而定。

  3. 盡早開啓兩岸政治談判。島內政黨政治決定政黨輪替趨勢將常態化,也決定要突破目前兩岸政治關係相當困難,但不能由此畏難不前,原地踏步。兩年前的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今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與朱立倫主席會見,習針對回應朱所講兩岸要“求同尊異”,強調要“聚同化異”,并提醒國民黨,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筆者理解,習的講話意在不該“久拖不動,久拖不議”。在兩岸和平發展初級階段,不妨先做兩件事:

  (1)商簽“兩岸和平協議”。國民黨當局曾把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作為2012年大選政策訴求。蔡英文也曾提出“為兩岸和平發展共同尋求穩定可靠的新互動架構”,并寫入“十年政綱”中。筆者2011年曾在《中國評論》月刊撰文《簽訂和平協議有助兩岸雙贏》,強調:“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不懈努力的目標、是‘先易後難’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具體體現、是‘循序漸進’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安全保證、是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局勢穩定的重大舉措。”理由:

  一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符合台灣主流民意。今天兩岸和平發展已成為主流民意,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主觀條件基本具備。尤其兩岸各項交往交流之門已經打開,兩岸和平發展已經步上正常軌道。可以相信,盡早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展開協商,讓兩岸人民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安全感,讓兩岸人民能够真正實現安居樂業、永享和平。這個協議一定會受到兩岸人民的擁護,一定會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好的有利條件。

  二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兩岸中國人有責任共同終結敵對的歷史,竭力避免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讓子孫後代在和平環境中攜手創造美好生活。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有助於加強兩岸政治互信,也是“先易後難”,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具體步驟,是增進兩岸政治關係的更高級的具體行動。

  三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有利於亞太局勢穩定。和平發展,台海穩定,毫無疑問看不出會損害任何國家的利益。當然,不排除有少數不懷好意的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唱反調”,希望兩岸關係“時有緊張”,或“擦槍走火”的小磨擦。骨子裡面,這些國家擔心中國強大後所謂的“稱霸”,不願看到兩岸最終走向統一。其實,中國面臨許多相當複雜繁重任務和艱難挑戰。與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中國今天的目標。

  四是“和平協議”不是“統一協議”。現在台灣有些人認為“兩岸和平協議”高度敏感,甚至還有人把完全不同性質的“和平協議”與“統一協議”混為一談。其實,兩個協議政治內涵完全不同。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涉及一個中國政治內涵,涉及國際上“誰代表中國主權”。商簽“兩岸和平協議”,只為建構進一步推動兩岸和平持續、健康、向前發展的機制性保障,不存在“誰吃掉誰”的問題。可以理解,國民黨出於島內政治現實和選舉考慮有所顧慮,但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未必對國民黨執政產生負面影響。選票在選民手中,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

  (2)研推新版“九二共識”。回過頭來看,“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授權兩岸當局“各讓一步,求同存異”,策略性的對無法解決“一中內涵”予以模糊、擱置。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重要的政治基礎,為維護台海大局穩定,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但現實不足已支撑解決“深水區”中的兩岸政治關係。蘇起曾表示,他創造“九二共識”這個名詞,是一種“過渡”方案。因此,研推新版“九二共識”,確有其必要性。理由:

  一是,島內有推新版“九二共識”的期許。高育仁先生曾提出“超越九二共識”;“立院”副院長洪秀柱質疑:“九二共識”不再往前走,要維持多久?走到最後是不是就變成“獨台”?《中國時報》4月3日文章稱,國民黨更要認清“九二共識”已完成歷史使命,“各表”的兩岸關係并不能確保台灣的有利未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早先曾提出“一中大屋頂”論述。施明德等7人提出“大一中”架構。

  二是,需要打破“一中各表”永久化。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將“深水區”中的“治權”議題,作為“合情合理安排”、并為之努力的方向來探討。智庫先行,紅、藍、綠學者從學理、法理和歷史與實現結合,共同探討構建“一中分治”,最終“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相信這一重要舉措本身,就是與時俱進,就是重大突破。這也是依“一國兩制”構想,進一步厘清台灣“治權”較為理想的選擇。尊重“台人治台,高度自治”,有利於台民衆減少所謂“矮化”疑慮,增進一中認同,對未來條件成熟時進一步討論“主權代表”、最終為“主權代表”問題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定有幫助。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1)“深水區”中的兩岸政治關係,歷史原因錯綜複雜;現實是兩岸和平發展處在“初級階段”,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對此,我們應給予高度關注,并加以重視。(2)無論島內是否政黨輪替,確保“台海穩定,堅持反獨、和平發展”,仍是兩岸執政黨的重大政治責任,應更多地為兩岸人民的福祉著力。(3)對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期待,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久拖不議”;既要“力保穩定”,也要“與時俱進”。(4)中美綜合國力差距越來越小,需要合作越來越多。兩岸綜合實力對比越來越懸殊,需要交流合作也越來越多,時間不在台灣,對此大陸充滿自信。

    (2015年7月13日  香港“珠海學院”與華東師大“兩岸所”研討會論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