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內容提要】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但橫跨70年沒有解決,其中重要原因是,美國插手,台灣配合。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從未停過。中國始終掌控台灣,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任何外國勢力企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也絕不允許台灣當局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特朗普主政以來,多次表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美國“以台制華”的長期戰略本質未變,打“台灣牌”時有挑釁動作,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不確定、不穩定”。民進黨當局拒絕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倚美抗陸”,兩岸關係的風險與挑戰依然存在。2019年中美貿易面臨的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兩岸關係面臨的形勢同樣嚴峻複雜,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博弈仍將持續,但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大局影響有限。“鬥而不破”仍是我長期堅持的對美工作方針。中美關係,合作雙贏,對抗雙輸。    
        
  台灣問題,本質上是中國內政。但客觀上,是中美關係中的敏感核心問題。從1949年台灣問題產生以來,橫跨70年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政府插手,台灣當局配合,阻撓中國統一。

  一、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一直未停。中國始終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美國及任何外部勢力企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也絕不允許台灣當局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

  布熱津斯基曾指出,“美國不放棄台灣,那不是為了一個分離的台灣,而是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

  (一)20世紀初中共政權剛建立時期

  1949年前國共內戰,美國從武器裝備,到軍事訓導,到經費援助等,支持蔣介石打內戰。中共取得勝利後,國民黨當局遷台,美國繼續扶植台灣,蔣介石幻想“反攻大陸”。1950年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強權,不可一世,直接介入台灣問題。1950年8月28日,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宣稱:台灣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如果失去了對台灣的控制,美國將失去在太平洋的屏障”。由此美國悍然出兵朝鮮,并在第一時間武裝封鎖台灣海峽,極大地牽制中共解放台灣。杜魯門總統公開對中共叫陣,“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大陸)對台灣的任何攻擊”。同時,毫無忌憚地拋出,“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須等到太平洋安全恢複之後,由對日和約或由聯合國決定”。1954年12月2日,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不僅在軍事上協防台灣,也以“台澎主權未定論”為前提。這段歷史清晰地表明,美國的對台戰略是,台灣這艘“航空母艦”不能沉掉,美國要用“武力保台”,阻撓中國統一;要用“台灣牌”,“以台制華”,遏制中國。

  (二)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爭霸時期

  七十年代“冷戰”,美蘇爭霸,以及美國要從越南戰爭中拔出泥潭。1972年美國調整并采取“聯華制蘇”的戰略,時任總統尼克鬆訪華,并於2月27日發表中美《上海公報》,打開“中美關係正常化”大門。但美國政府主張既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聯合國代表權,同時也希望不要剝奪“中華民國”的代表權。對此,中國政府做出嚴厲的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中華民國”就已經不複存在了,在國際社會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代表,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元旦在美國從台灣“撤軍、斷交、毀約”三條件下,中美兩國建交。但同年4月10日,美國國會單方面通過并由卡特總統簽署的“與台灣關係法”生效,對台灣作出所謂“安全”承諾,名義上是規範美台關係,實質為阻止中國統一,延續了美台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從1970年到1979年十年裡,美國也曾經對台灣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決定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但美國不支持聯合國《決議》,并投下反對票。毫無疑問,“與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留了一手,美國并不想放棄台灣。中美出於各自戰略需求才使兩國關係得以改善,但美國玩弄兩手,一方面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另一方面插手台灣,繼續謀求美國對台政治、經濟、軍事利益。

  (三)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奧巴馬時期

  這30多年裡,裡根、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等先後執政,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裡根總統任內的1982年8月17日,中美發表《八一七公報》,然而任內又簽署“對台六項保證”,繼續企圖控制台灣,粗暴幹涉中國內政。1989年老布什任總統,多次在國際場合宣稱“一個中國”政策,但也批台軍售150架F16戰機,讓台灣誤判有美國軍事撑腰。克林頓總統任內的1995年,允許李登輝訪美兜售“台獨”,嚴重挑戰“一中”底綫,重創兩岸關係(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都是出訪“過境”美國),遭到我強力反擊,即導彈軍演,維護主權。克林頓調兩艘航母到台灣海峽,中美關係一度降為“冰點”。後美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致使1998年克林頓訪問中國公開承諾“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2001年小布什任總統,曾揚言“不惜一切代價協防台灣”,後發現陳水扁是“麻煩制造者”,擔心中美關係因“台獨”傷及而有所警惕。奧巴馬總統任內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將經濟、軍事的目標瞄准亞太,劍指中國。同時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包括不支持藏獨、彊獨、不介入香港事務)。

  不難看出:美國歷屆總統對台戰略是,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和在台海地區的最大利益,希望兩岸長期維系“和而不統,和而不戰”的分裂狀態。美國“對華對台”實施“雙軌平衡”策略,既不願意看到因兩岸軍事衝突,而把美國拖進戰事,也不願意看到兩岸關係快速發展,漸進走向統一;既把台灣當成可利用的“棋子”,也不希望因“台獨”與中國“攤牌”。美國對台戰略始終圍繞美國的國家利益進行,台灣是美國戰略“棋盤”上一枚重要“棋子”。

  二、特朗普主政以來,美國“以台制華”長期戰略本質沒有改變,多次表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也不會盲動與中國“攤牌”。但與前8位總統相比較“反差很大”,策略上出現搖擺與微調,提升美台關係,時有挑釁動作,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變得“不確定、不穩定”

  (一)特朗普主政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有些突出

  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蔡英文上台與美國政黨輪替共和黨特朗普上台,差不多“一前一後”。大背景是,中美貿易磨擦逐漸興起,民進黨當局向美國靠攏。具體而言:一是,蔡英文拒絕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政治僵局;二是中美博弈中的貿易磨擦(美國的說法是“爭端”),尖銳而複雜;三是更深層次原因:中美關係從“戰略夥伴”變為“戰略對手”。由此,美國打“台灣牌”有了升級。2016年12月候任總統特朗普接聽蔡英文電話,妄稱“一個中國”還在談判中,公開挑戰“一中”政策。“特蔡通話”來勢凶猛,嚴重衝擊中美雙方堅持了40多年之久的“一中”政策。剛愎自用、信口開河的特朗普“對華對台”策略的路數不斷“跳躍式”地變化。一會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一會拿“台灣牌”要挾中國。甚至揚言要考慮美台軍艦互停對方的“適當性與可行性”以及“邀台聯合軍演”。同年共和黨全代會黨綱首次列入“對台六項保證”。2017、2018年特朗普簽署兩批對台軍售17億多美元,2018年3月16日又簽署提高美台高層官方關係的“台灣交往法”。國會一些“親台反華”議員還在醞釀“台灣安全法”。美國學者分析指稱,“兩岸導彈實力對比懸殊”,鼓吹“向台灣出售更好的防空武器及F35戰機”等。12月4日美參議院通過、并經特朗普12月31日簽署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納入多項支持台灣的條文:(1)支持台灣與美國密切之經濟、政治及安全關係;(2)忠實執行美國基於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及“對台六項保證”等美國政府所有承諾;(3)反制改變現狀之舉措,支持可為台海兩岸均接受之和平解決方案;(4) 美國總統應常態性提供符合台灣需求之防禦物資,以因應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有及未來可能之威脅;(5)美國總統應依據“台灣交往法”鼓勵美國高階官員訪台。

  (二)特朗普“對華對台”政策變化的內外主要因素

  (1)牽制中國。短短兩年多美國政府先後出台《國防授權法》《國安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評估報告》《國情咨文報告》,明確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國”,給中國帶上所謂“修正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國家”的帽子,強化“台灣牌”隨之而來。(2)內政困擾。白宮內鬥,國安事務助理弗林、總統高級顧問班農、國務卿蒂勒森(國防部長馬蒂斯也將辭職)等團隊核心人士等20多名高官或辭離,或被免。“通俄門”事件涉案多人,民主黨起訴特朗普團隊,火己燒到特朗普,私人律師科恩等人遭判刑。(3)外部樹敵。個性火暴的特朗普到處點火,退出TPP、巴黎氣協、伊核協議、人權會,揚言退出《中導條約》。兩次對叙利亞動武,制裁中、俄、日及歐盟、伊朗等國。俄羅斯等五國“抱團”抗美簽《裡海法律地位公約》,禁非沿海國家武裝力量入裡海。特朗曾聯大講話“霸淩”,遭法國總統馬克龍、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痛罵“只會掠奪,制造殺戮”。半島緊張局勢逆轉出現和平,南北“金文擁抱”,朝美新加坡“金特會晤”,朝核問題雖已緩和,但最終解決還有很長的路。

  (三)對特朗普“對華對台”政策的基本判斷

  台灣問題存在長達70年,也不是特朗普主政才有的。可以基本判斷:(1)美國迄今未放棄“以台制華”戰略。中美建交之前,兩國實力比較,中國相對差距較大。然而,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軍事、科技快速發展,美國借口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時常泛起,美國實質利益集團對中國心存“焦慮”,將牽制、遏阻、制裁的大棒揮向中國,包括在我國東海、南海、台海“三海”制造事端,包括美艦“巡航”南海及台灣海峽及逼迫加拿大扣留中國公民等惡性事件。當然,中國的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足已讓美國不敢為所欲為,因為中國已經具備反制與報複的能力與實力。(2)美國長期視台灣為“不沉的航母”。其策略上采取兩面手法:一方面堅持“一中政策,三公報”;另一方面玩轉“與台灣關係法”。歷年來軍售台灣累計達700多億美元(法國售台60架幻影2000戰機、6艘拉法葉軍艦),把台灣作為美國軍事戰略棋盤上的“棋子”。當然,美國不敢貿然支持“台獨”與中國攤牌,始終是在兩岸之間尋找“戰略平衡”,以獲取美國最大利益。(3)台灣問題暫時不會成為中美關係惡化引爆點。中美兩國首腦和相關軍事、經濟部門已建立管控機制。今年5月以來,中美經貿磋商互動頻繁,雙方經濟、軍事、外交高官互訪,習近平總書記與特朗普總統多次通電話,習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國防部長魏鳳和赴美。12月1日,阿根廷“習特會”達成暫停中美貿易磨擦擴大升級。跡象表明,“雙方確認具有建設性、以結果為導向的美中雙邊關係的重要性”。中美可以坐下來討論任何問題,中美關係中的任何問題,當然不是美國一廂情願,或全部由美國說了算就可以解決的。

  (四)美國“對華對台”政策的基本點及成因

  進入21世紀,中美兩國對於台海局勢的溝通渠道總體順暢,兩國領導人歷次高峰會晤,都將台灣問題作為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的重要議題公開或私下提出來。中方始終強調台灣問題事關中方的核心利益。美方也一再重申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同時強調對台安全承諾“與台灣關係法”,美國“對華對台”政策這兩個“基本點”,即兩個“承諾”并行,從未放棄。

  1.美國對華奉行“一中”政策主因:(1)中國和平發展,綜合實力增強,美國迫於中國發展壯大的現實,慎重處理台灣問題,有利於建構中美大國關係和穩定中美關係大局,從而有利於促進中美在國際及地區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溝通與合作,實現兩國在全球戰略利益上更大的互利共贏。(2)中國大陸和台灣均是美國重要的經濟貿易夥伴,兩岸經貿關係持續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中美及台美經貿關係;有利於促進亞太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複蘇;有助於拉動美國對外貿易,擺脫國內經濟困境。(3)在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時代,中美兩個大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利益交融在一起,雙方處理好台灣問題,具有很多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台獨”勢力如不受制約,瘋狂衝撞,任其發展,很可能損害美國在台海、亞太乃至全球的戰略利益。

  2.美國對台承諾“與台灣關係法”主因:(1)台灣對美國來講可利用的價值沒有消失,美國擔心兩岸關係過熱,可能直接導致美國對台影響力下降,從而失去其在台海地區的主導力。(2)兩岸關係過熱及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密,可能直接導致兩岸統一的進程加快,從而美國少了一張“台灣牌”,也會減少或中斷美國對台軍售,損害美國利益。(3)兩岸關係過熱帶動兩岸政治互動,乃至推動統一,美國疑慮可能直接導致兩岸“聯手”,對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構成威脅,對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形成挑戰。所以,美國“對台”戰略的根本用意在於,要“長期利用”台灣,兩岸永久“和而不統”、“維持現狀”、“劃峽分治”,也就是兩岸“不統”、台灣“不獨”、台海“不戰”,符合美國戰略。可以看出,要想美國改變長期以來的“一中”政策,目前美國不會做到;要美國放棄長期以來“以台制華”的戰略圖謀,目前美國也不可能。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博弈中,中國堅定走“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道路,而美國在小心應對中國這個強大對手。

  3.特朗普上任後的“對華對台”政策還有“磨合期”。特朗普上台美國“以台制華”總體戰略暫不會改變;台灣對於美國原有的重要戰略意義也沒有變化,更不會拋棄台灣這枚“棋子”,中美因台灣問題而潛在的衝突與風險也依然存在,不認清這一點,將會犯戰略性誤判。事實上:(1)台灣仍是美國圍堵中國的重要“棋子”。特朗普上台對TPP和“亞太再平衡”兩大戰略計劃作出改變與調整,但并不等於美國放棄亞太區域“同盟戰略”,也不可能退出亞太政治、經濟、軍事舞台。作為第一島鏈上的關鍵一環台灣,對美國戰略價值不可小覷。(2)美國“印太戰略”需要拉台灣為伍。特朗普團隊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馬蒂斯、總統國安事務助理博爾頓等人,屢次發表對華強硬言論,稱“中國威脅是印太一支破壞性的力量,印太戰略將是美核心戰略”,“要重估一中政策,台灣是國家,衝繩美軍駐台”等。(3)不排除美國利用“台灣牌”配合“打貿易戰”。美國對台政策或許有更進一步挑戰“一中原則”的新動作。美國務院已公告“核准台灣造潛艦”,後續還會加大對台軍售、助台拓展國際空間、美台高層互訪等。12月4日華府智庫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舉行研討會,外交家網站總編夏舒提到,美國確實存在一種“不幸”的傾向,有時體現在政府行為中,即把美台關係當作美中關係的“子關係”,當美中關係順利時,美台關係就靠後,當美中關係不順時,美國就用台灣來懲罰北京。其實,國、民兩黨都擔心台灣成為美中經貿談判的籌碼。赴美參會的國民黨“立委”江啓臣表示,“鑒於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希望不要把台灣當作美中之間的籌碼,尤其是在大國“打架時”。 

  總體判斷:美國長期形成的“以台制華”既定戰略與政策很難改變。過去智庫學者常講,中美關係好不到哪,也壞不到哪,現在看來有變量。特朗普主政延續“以台制華”戰略,即執行“一中政策、三個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未來美國“對華對台”政策中的“台灣牌”被運用的頻率將會增多和加速。因為美國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執政;因為台灣堅持“台獨”路綫的民進黨執政。美國“以台制華”戰略的本質是否會調整?中美關係“一中”政策的政治基礎是否會實質性改變?均值得密切關注。當然,美國政黨政治有“全方位制衡系統”,政府有完整的運轉機制與工作程序,在現行體制下特朗普的政策還會受到民主黨甚至共和黨及國會的左右。 

  三、國、民兩黨長期以來遵循“倚美拒統”戰略,迎合了美國“以台制華”戰略。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更加“依美抗陸”。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民進黨的所謂“維持現狀”論,均符合美國的兩岸“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劃峽分治”策略

  (一)國民黨大陸政策主軸“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蔣介石、蔣經國主政時期,其政治立場簡單歸納是“堅持一中,反攻大陸”,其中“一中”,即指向“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主權。蔣經國後期,在我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的積極影響和台灣強大民意壓力下,放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潛意識的表示了“一中”內涵的指向,應可以討論。1988年李登輝開始主政,初期由於地位未穩,形式上先後成立“國統會”,制訂“國統綱領”。1996年5月李成為首位民選“總統”已基本清除黨內異己,坐穩了權力位子,於是1999年“變臉”拋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兩國論”,徹底暴露其“台獨”本性。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主政,國民黨當局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事實上,1992年11月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雙方對“一中”內涵,即一個中國“主權代表”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求同存異,策略性的予以模糊、擱置。但并沒有所謂的“一中各表”,而且“九二共識”裡面還要“追求統一”。然而這8年國民黨當局堅持“不統、不獨、不武”(後來馬提“新三不”,稱“不排除統一”),實質就是“拒統”。綜觀這三段歷史可以看出,蔣家父子主政的國民黨當局主張“一個中國”的立場比較堅定明確;李登輝主張“台獨”的立場毫無疑問;馬英九主政的國民黨當局對“實現國家統一”的立場讓人質疑。

  (二)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黨綱”,拒絕“九二共識”

  民進黨2000年首次執政,陳水扁“520”就職承諾“四不一沒有”,即“不宣布獨立、不更改中華民國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2002年8月3日陳水扁“變臉”宣稱,“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并鼓吹“公投決定台灣前途”,任內又舉辦“重返聯合國公投”與大選捆綁,結果失敗并遭美國“打臉”。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蔡英文一方面包裝“台獨”,稱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另一方面固守“台獨”立場,民進黨成立30周年時蔡致黨員公開信:要“力抗中國的壓力”,坦承“九二共識涉及主權,不能輕易讓步”。蔡鐵心向美國靠攏,要讓美國接受民進黨執政的大陸政策。同時,“挾洋自重”,試圖借美當“保護傘”與大陸抗衡。蔡利用大陸與南海爭端國家矛盾,配合美、日南海戰略企圖,向美方做出“以國際法解決南海爭端”的保證;趁著中、日矛盾之機訪日,攀附日本右翼勢力,尋求政治支持。民進黨當局誤判時局,接受美國錯誤信號,自以為對外只要“綁住”美國就有安全。蔡當局加強“美台安全、經濟合作”,甚至熱衷與迎合美國“印太戰略”。中美貿易磨擦,台灣選邊支持美國,要跟進制裁大陸。耗資1.2億新台幣成立所謂“國家安全研究院”,研究解放軍和國防科技,其目的可想而知,即抱美“大腿”。

  (三)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不斷升高兩岸對立的主因

  除頑固的“台獨”政治立場外,其執政面臨“三大壓力”需要轉移焦點:(1)島內社會焦慮不安。執政兩年多來,民生未見改善,勞工政策跳票,兩岸持續僵冷,有業者掛出“民進黨不倒,經濟不會好”布條。“軍公教警消”年金改革等,引發民衆対民進黨執政“不滿、失望、後悔、茫然”。(2)島內政權選舉壓力。民進黨“拼政治,不拼經濟”,政黨惡鬥,選民厭煩。“九合一”地方政權選舉慘敗,縣市長從13席降為6席,地方政治版圖大幅縮減,總得票率比上屆“總統”選舉減少近200萬票,人民用選票教訓民進黨。(3)黨內派系權爭困擾。202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能否繼續執政已亮“紅燈”。蔡面臨深綠“逼宮”。號稱“台獨工作者”、自恃有獨派和新潮流系支持的賴清德,三番五次拋出“極獨”刺激言論,圖謀確立黨內“深綠”地位,其背後的政治動機迎合深綠,目標指向2020“大位”。

  由此可見,國、民兩黨無論哪個黨執政,都看美國臉色,把美國當靠山。“九合一”選舉剛結束,民進黨陸委會副主委邱垂貞、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江啓臣,於11月底12月初先後赴美“活動”。江在美稱:“國民黨從來就是親美的”,“統獨在台根本是個假議題,國、民兩黨在統獨議題上講歸講,但在實際落實上,坦白講都一樣。也就是國民黨不會去統一;民進黨不會去台獨”。顯而易見,兩黨均以美國為首是瞻,國民黨“獨台”、民進黨“台獨”,鮮有“兩獨”合流,追求“和而不統,事實獨台”。民進黨更加“迎合、契合、配合”美國對台戰略和企圖。可以預見,民進黨雖暫時不敢硬推“法理台獨”,但將會肆無忌憚地推進“切香腸式”的“文化台獨”等。客觀分析,蔡英文的大陸政策迄今還看不到調整的可能性;蔡沒有特殊因素也不可能再回答大陸“九二共識”,因為島內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壓力尚不構成對蔡政權致命威脅。當然,蔡為2020年保住政權,在兩岸關係上可能會采取“政經分離”的策略,即“原則堅持,交流鬆綁”。

  四、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幾點觀察與思考:中共十九大已確定新時代“三大”歷史任務:即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這是中共的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崇高目標

  (一)本世紀中葉前中共將按照新時代既定目標,保持對台戰略定力、戰略耐力,扎實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進程

  中國對外堅持和平發展的國策,對台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3月20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中國人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敗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有一個共同信念,這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絕對不能也絕對不可能從中國分割出去!”12月18日,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祖國的神聖領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我們相信,中美兩國在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台灣問題總有一天要解決。美國應該認清,維護中美關係大局穩定,既符合兩國的現實利益需要,也符合兩國的長遠戰略利益需要。中美兩國存在的諸多矛盾和摩擦,只有理性對話、溝通,才能化解異議,取得雙贏。

  (二)中美博弈中的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中國不可能拿“一中原則”作交易,也不可能允許台灣問題“久拖不議、久拖不決、久拖不統”

  習總書記在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強調,“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中國對台政策的“底綫”十分清晰,已給美國和台灣當局指出了不可觸碰的“高壓綫”。今年11月9日,國防部長魏鳳和訪美表態:“如果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會像美國當年南北戰爭一樣,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祖國統一”。2017年12月8日,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曾警告:“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今年12月5日李再次警告:“如果一個中國框架被打破,中國政治家沒有妥協的空間。希望中美能共同致力於避免不想要的後果”。前不久剛結束的阿根廷“習特會”,中美兩國領導人均強調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對於穩定中美系,遏制島內“台獨”,維護台海及亞太地區和平,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防患於未然,高度警惕中美關係中涉及台灣問題的政治基礎即“一個中國”政策,可能會受到挑戰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輪流執政40多年,都“以中美兩國關係為重,美台關係服從中美關係”。美方也意識到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對其實現全球戰略利益的重要性。但特朗普不按常規“出牌”,曾言明“美國沒必要被一個中國政策限制”,加上執政團隊及美國國會中不少強硬“反華友台”勢力占上風,勢必拿台灣作“棋子”,左右美國的對華政策。12月10日,前美國副總統切尼的副國安顧問葉望輝,原計劃出席在台北成立以“台灣獨立”為使命的政治團體“福爾摩沙共和會”,後“秒慫”忙撇清,缺席記者會,相當詭譎。美國打“台灣牌”很容易造成民進黨誤判,即只要多交“保護費”,可以不計後果配合美國玩“小動作”、打“擦邊球”,乃至更危險的挑釁“動作”。因此,中美關係中可能構成的風險與挑戰一直存在著,對此必須高度警覺。

  (四)削弱美國對台影響,讓台灣民衆丟掉對美幻想,這看起來難度相當大,但事實已發生微妙變化

  美國持續加碼打“台灣牌”,台灣當局也打“美國牌”,但效果證實有限。至少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台灣主流輿論和越來越多民意認識到美國打“台灣牌”的不良動機與後果,“避險”思維、輿論開始出現。許多民衆對美國打“台灣牌”不但“無感”,而且還有“反感”,擔心衝擊已經處於緊張狀態的兩岸關係。另一方面,從日前已經落幕的“九合一”選舉過程來看,雖然美國一系列“友台”言行給民進黨以支持,但從選舉結果看,美國的“加持”并未給民進黨“加分”,甚至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可以說,台灣主流民意雖然不排斥美台關係走近,但擔心美國的過度介入加劇台海緊張,反而會帶來不安全感,也反對美國“玩弄”台灣,最終使台灣自身利益受損。美國國內也一直存在“棄台論”。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在強化中美關係中加大涉台對話份量及闡明大陸對台原則、底綫并影響美國決策系統決策?如何結交美國國會朋友,逐步引導、扭轉國會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偏見和盲點?如何影響台灣民意放棄對美所謂“保台”的幻想。

  (五)“和統”是最佳選擇,但是中國大陸從未承諾放棄使用非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無論台灣哪個政黨執政,無論現時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只要“底綫”沒破,中共將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因為,這個方針有利於全體中國人,包括台灣同胞;有利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利於亞太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強軍戰略目標,就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因為,國外有企圖侵略和分裂的敵對勢力,島內有“台獨勢力”,“台獨組織”,“台獨工作者”存在。“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一個中國”原則也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當今中國有空前的凝聚力和抵禦一切外敵的實力與能力。 

  (六)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軸與軌跡仍然是:和平發展,推進統一

  堅持走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以法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遏獨”與“融合”并行。“台灣認同”與“台灣獨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尊重台灣民意,加強心靈契合;推進聚同化異,實現漸進融合。一是,在國際上繼續用“一中”框架“鎖住”台灣,對此大陸有充分的戰略自信、戰略實力。絕不允許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相信剩餘的17個台“邦交國”已在排隊等候“斷交”。二是,推進兩岸人民交流與經貿合作,以民為本,骨肉天親。兩岸一家親,血同脈,書同文,兩岸人民沒有任何理由選擇“對立、仇恨”,而應該不斷地推進社會與經濟的融通、融入、融合。三是,堅決遏制民進黨當局“脫中”推進“法理台獨”,慎防民進黨“倚美抗陸”,鋌而走險,制造風險與挑戰。

  結語:2019年中美貿易面臨的形勢仍然複雜嚴峻,明年又是台灣選舉年,兩岸關係面臨的形勢同樣嚴峻複雜。中美關係矛盾如果升級,不排除美國打“台灣牌”,也不排除民進黨打“美國牌”。美國對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不會袖手旁觀,對此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辯證客觀地分析:(1)中美大國關係中美國把台灣當“棋子”,但美對台關係總體上仍服從於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價位與分量,相對的越來越重於美台關係,因為美國需要中國。(2)美國對台政策始終從屬於美國的全球戰略,不排除再次犧牲台灣的可能性。美國不是沒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棄台”,但中國不可能因美“阻統”和“台獨”而“棄統”。(3)台灣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均處於下風,只有中美等少數大國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聚焦協商、合作。中國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醒,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力,不斷提升綜合國力和實力。(4)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博弈仍將持續,風險依然潛在。既要防止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失控;也要防止民進黨當局鋌而走險。中美關係需要把握全局,審時度勢,謹慎處置。“鬥而不破”是我長期堅持的對美工作方針。中美關係,合作雙贏,對抗雙輸。         

     (2018年12月 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東方研究院研討會論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