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化“九二共識”之探究

  前言:“九二共識”發表20周年時,筆者曾在香港《中國評論》2012年第1期撰寫題為“九二共識是穩定兩岸大局的定海神針”的文章。如今,時空跨入第25個年頭,筆者感慨,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商談,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達成了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但為何近年來中國國民黨高層越來越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為何民進黨始終回避、模糊、拒絕“九二共識”?以及“九二共識”如何深化與進步等。由此,筆者認為,在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新形勢下,深入探討和深化“九二共識”,有其必要性。

  一、國民黨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應對統一的策略,顯然幻想守住“中華民國”,“以拖拒統”

  1.以李登輝為代表的國民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1988年至2000年,李登輝任內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成立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制定《台灣地區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與大陸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但1992年之後的1994年,李登輝與日本司馬遼太郎的談話暴露了其“台獨”真實面目。接下來1995年李訪美公開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1996年緊縮大陸政策提出“戒急用忍”;1999年接受“德國之聲”采訪發表了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嚴重衝擊“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導致兩岸關係嚴重惡化。顯然,李登輝主政12年,“九二共識”在其手中完成,也是在其手中遭到破壞,一步步暴露其“台獨”的本質。當然,有一點值得關注,李任內多次“修憲”,但在“一中原則”和“領土變更”上,不敢越雷池一步。

  2.以馬英九為代表的國民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8年,馬英九重在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大陸重在強調“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雙方對“九二共識”存在不同認知和嚴重分歧,這也是大陸到今天都沒有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作正面回應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對“九二共識”認知的差異,并沒有影響到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交往,直至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溝通聯系管道和兩岸熱綫,并朝著“機制化”方向努力。實際上,雙方心知肚明,尤其大陸以大局為重,從全局著想,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考慮到島內政治實際狀況及馬英九和國民黨的處境。然而,“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并未給國民黨帶來“福音”。國民黨自認為守住“一中各表”,就能守住“中華民國”,就能“以拖拒統”,并試圖拿來與大陸談判要價。問題是,馬英九主政8年拒絕兩岸政治談判;拒絕商簽兩岸和平協議;拒絕商談兩岸建立軍事合作機制。而且,一夕之間,執政權丟掉,制約民進黨的能力驟降。可見,“一中各表”、“中華民國”,能否守得住,需要大打問號。

  3.以洪秀柱為代表的國民黨“一中同表的九二共識”。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認為,在兩岸已經進入“深水區”時,必須要認真地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因此,洪強烈主張兩岸應該提升“九二共識”,從“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而“一中同表”的具體內容就是“兩岸均是,整個中國內的一部分,其主權宣示重迭、憲政治權分立”。同時,洪更明確主張深化或升級“九二共識”,就是兩岸展開政治對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平等尊嚴的和平協議,確保台灣的國際參與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以增進兩岸的和平發展。然而,洪參與黨內“總統”初選時提出的“一中同表”,受到黨內幾位大咖的極力反對和阻撓,甚至“換柱”另推他人代表國民黨參選,以致後來在國民黨的政綱裡面,仍納入“一中各表”,洪也無法再提“一中同表”。

  二、民進黨回避、模糊、拒絕“九二共識”,是“台獨”本質所決定

  1.陳水扁拒絕“九二共識”核心因素。陳執政8年,曾企圖用“九二過程或精神”、“九二香港會談”等名詞取代“九二共識”。其幕僚、民進黨國際部副主任劉世忠曾出書爆料,2000年陳水扁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對美方人士稱可以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結果在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的介入下,緊急否認。之後,陳“變臉”拒不承認、也不接受“九二共識”,甚至提出“一邊一國”、推動“公投入聯”、“正名制憲”,并操弄“統獨牌”,為的是轉移執政無能和經濟困境;為的是政治選舉騙取中間選民選票。其實,根本因素是陳“台獨”本質所決定,陳在20世紀80年代就鼓吹“兩岸是各自獨立的國家”,2000年競選“總統”,曾帶領“台獨”分子高呼“台獨萬歲”。但陳畢竟是投機政客,2000年5月20日就職“演說”承諾“四不一沒有”;2001年元旦“祝詞”還提出兩岸由經濟、文化“統合”,逐步走向政治“統合”;也曾說出實話,“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輝做不到,他也做不到。

  2.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主要因素。一是“台獨”基本立場所決定;二是民進黨黨內“基本教義派”牽制;三是自以為拒絕“九二共識”有利民進黨執政;四是“親美日、抗大陸”的策略需要。蔡認為,以“維持兩岸現狀”基本可以迎合台灣80%希望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與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相差無幾;也符合美國對台海“和而不統、劃峽而治、維持現狀”的策略。蔡盤算,用“維持兩岸現狀”回應“九二共識”,足以抵擋大陸的壓力,如能打開民、共交往之門更好;不能打開,也不急於期待。現在看來,大陸給蔡的答卷,蔡不會、也不可能再繼續回答。可以斷定,民進黨以“維持兩岸現狀”定調回應“九二共識”,如無特別需要,將會持續下去。而美國已相信蔡兩岸政策符合美國戰略利益,不需要再聽蔡說什麼,而是要再觀察民進黨比國民黨有多少可利用價值。即便特朗普政府打“台灣牌”,甚至拿“一中”政策與中國做交易,台灣也只能當“棋子”被利用,或當“棄子”成犧牲品。

  3.民進黨的“憲法各表”與國民黨的“一中各表”趨同。國民黨執政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堅持“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另一方面堅持“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實質是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執政同樣玩弄兩面手法,既堅持“台獨”黨綱將兩岸定位為“國與國的兩國關係”;又提出“維持兩岸現狀”,實質是堅持“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詭譎和嚴峻的是,現在蔡英文也講,依照“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和“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基調與國民黨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趨同,只是蔡所講的“中華民國”,需要驗證是不是“借殼上市”。如此對應、延伸,民進黨的“憲法各表”與國民黨的“一中各表”趨同;“台獨”與“獨台”合流。走到最後,可能會出現國、民兩黨無論誰執政,都將推行“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那時的“中國國民黨”即使不改名,骨子裡也變成了“台灣國民黨”。因此,長期守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似有利“獨台”與“台獨”合流。唯有真正奠定“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打破兩岸政治僵局現狀,逐步解決“一中內涵”政治分歧,方可阻止“明獨”與“暗獨”竄連到一起。

  三、“九二共識”應還原其本來的“真實性、完整性”的內涵,加以准確理解

  1.“九二共識”不是大陸所設政治前提。“九二共識”四個字是在2000年已經發生政黨輪替、民進黨即將上任前的4月,由時任陸委會主委蘇起提出的。之後蘇起解釋,他創造“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動機單純,只是希望讓民、共兩個執政黨能繼續溝通和解,是一種“過渡”方案。因此,客觀、准確地講,“九二共識”是雙方的“底綫”,是兩岸的“底綫”,是國民黨執政時期代表台灣方面首先提出,不是大陸強加於台灣的所謂“政治前提”。然而,台灣政黨輪替後,新政府及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不接受,推翻了原有的共同政治基礎,使得兩岸聯系溝通機制與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停擺,兩岸關係嚴重倒退,乃至陷入僵局。政黨輪替是台灣內政,大陸不會幹涉,但涉及兩岸關係達成的重要共同政治共識,台灣方面,包括政黨輪替後的新政黨、新政府,不可單方面決定“說變就變”。因此,“九二共識”這一“底綫”,大陸已無退路,也不可能讓步。

  2.“九二共識”有其完整性的內涵。1992年兩會在香港會談,雙方經過一系列函電往來後確立了“九二共識”,大陸海協會表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台灣海基會表述:“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歸納兩會的表述,就是雙方均“堅持一中”;“謀求統一”;暫時擱置“一中內涵”分歧。毫無疑問,雙方的表述,實際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因此,“九二共識”重點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原則”。從完整性講,不要忘記,更不能放棄,還有兩岸“謀求統一”。很遺憾,馬英九主政8年的大好時光,重點在強調“一中各表”,背離了“九二共識”的初衷和核心意涵,以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應付大陸。正如馬在美國演講的所謂“台灣大策略”(和陸、友日、親美),一語道破天機,現出甘做美、日“棋子”的原形。

  3.“九二共識”并未解決“一中”內涵。代表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達成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勉強解決了“一中”原則問題,但并未解決“一中”內涵,這是最大的遺憾和缺失,也是兩岸政治關係無法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兩岸“深水區”中的結構性、深層次的重大政治分歧,即雙方無法回避的正是“一中”內涵,即對“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也就是代表中國主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因此,兩岸政治僵局始終卡在“一中”內涵的重大分歧上,要想繼續推動兩岸政治關係向前發展,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顯然已無法完成。然而,民進黨看出“門道”,知道國共兩黨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既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爭得台灣多數民意,這對國民黨執政加分。而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雖然不能打開民、共交往之門,也影響其執政而減分。但民進黨捕捉到,國民黨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大陸堅持“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民進黨則“乘虛”而入,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以此來應對國、共兩黨及美國。

  4.“九二共識”的台灣民意如何定義。嚴格講,“九二共識”的達成,在兩會整個商談過程中確有文件往來證明,這是客觀事實。但雙方沒有簽署任何的文字協議加以確認,這也是客觀事實。但民進黨不能以此為藉口,說台灣民衆不知道什麼是“九二共識”,民進黨也不能以沒有看到有協議或沒有參與商談,而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民意可以引導,不可以誤導。而兩會是兩岸當局授權的民間機構,代表人民商談達成的共識,完全有資格代表民意。兩岸當局應負責任地“為民執政”,代表主流民意做決策和制定相關政策。所以,台灣一般民衆不知道、不清楚或不關心20多年前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并不等於不存在。2005年4月“胡連會”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新聞公報,講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同年8月國民黨十七大將堅持“九二共識”列入“黨綱”。2012年12月中共十八大將“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寫入政治報告。因此,“九二共識”是國共兩個執政黨代表兩岸政府和兩岸人民達成的政治共識。

  四、“九二共識”需要鞏固、發展、深化,為兩岸和平發展“保駕護航”,并為兩岸漸進融合,創造提升的條件

  1.島內已有研推新版“九二共識”的期許。“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提出要“超越九二共識”;洪秀柱質疑“九二共識”要維持多久?走到最後是不是就變成“獨台”?蘇起提到“九二共識”已經到頂,“一中各表”無法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包括“不統、不獨、不武”也愈走愈狹隘,兩岸互動需要一個創新思維、新名詞或新概念。台灣彰化師範大學助教李毓峰認為:“九二共識”的政治模糊藝術,實已難因應當前和未來兩岸進行政治性協商。《中國時報》曾發表文章稱,國民黨更要認清“九二共識”已完成歷史使命,“各表”的兩岸關係并不能確保台灣的有利未來。除上述期許外,島內也有新版“九二共識”的構想。如“一中大屋頂”理論;“大一中”架構;“一五新觀點”等。蔡英文訪美避談“九二共識”,但為了選票也表示,詮釋和名詞的使用問題,可繼續“求同存異”,也算是一種從“高調否定”,變為“低調回避”。日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也承認,是在考慮“九二共識”之外的新共識。因此,島內上述種種論述與期許,可否作為兩岸現階段的一種“過渡”方案,在兩岸既有的政治基礎上,尊重過去已有的默契與合作及良性互動的歷史,共同研究推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另類新版“九二共識”?

  2.需要打破“一中各表”永久化。研推新版“九二共識”的目的并不是、也不可能解決目前兩岸政治定位分歧,只是需要一個階段性的新的“過渡”方案,爭取廣大台灣民衆認同,在新版“九二共識”基礎上,以利於開啓兩岸政治對話。當然,設計新版“九二共識”論述非常重要,筆者建議可否分兩步走:

  第一步,概述為“中華共識”。“中華”與“中國”僅一字之差,台灣民衆與數千萬海外華人,包括港澳同胞,沒有人會懷疑自己不是“華夏之孫”。尤其“中華民族”四個字,島內更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台灣競爭力論壇多次民調:80%以上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同時有據可查,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和活動也有先例,台灣藍、綠當局雖不喜歡,但也能接受。因此,構建“中華共識”的新版“九二共識”,重點突出“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選擇一條自下而上、有民意作後盾的路徑,把實現“中華夢、台灣夢”這一命題,交給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13億中國人,一起來“共同締造”一個“新中華”,從而為目前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解套。

  第二步,概述為“一中兩治”。“一國兩制”核心是“一個中國”;“兩制”涵指“兩種社會制度”。在“一中框架”下,“兩岸自治”(港澳“一國兩制”模式即:一個中國,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60多年來兩岸的確是在兩種社會制度下“自治”。2013年北京“習連會”、“習吳會”,達致在“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構”下定位兩岸關係,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是否初步找到了聚焦“兩岸自治”的法理基礎,即兩岸各自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民國憲法”),均“堅持一個中國,追求國家統一”?客觀上講,“一中框架”內的兩岸“治權”,由“主權實體”與“非主權實體”共存。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終結“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主權,正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這個具國際法的歷史性、合法性“決議”,在國際上并沒有改變。目前兩岸關係現狀不是國家“主權”的分裂,而是兩岸“治權”的分離,也就是兩岸共同享有“主權”,各自依法實施“治權”(台灣當局對“台澎金馬”擁有“獨立”的司法、立法、行政權)。

  3.構建新版“九二共識”可行性分析。在台灣大多數民衆建立“中華共識”的新版“九二共識”概念基礎上,紅、藍、綠有無可能共同構建“一中兩治”,最終“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在兩岸和平發展初級階段,不妨先將“深水區”中的“治權”議題,作為“合情合理安排”、并為之努力的方向來探討。這也是依“一國兩制”構想,進一步厘清台灣“治權”較為理想的選擇;尊重“台人治台,高度自治”,也有利於台民衆減少所謂“矮化”疑慮,增進“一中”認同;對未來條件成熟時兩岸進一步討論“主權代表”、最終為“主權代表”問題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定有幫助。建議兩岸智庫先行,將台灣的“治權”作為議題來探討,相信這一重要舉措本身,就是與時俱進,就是重大突破。2015年5月4日“習朱會”,習總書記曾強調要“聚同化異”。更提醒國民黨,“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意在不要“久拖不動”,盡早開啓兩岸政治談判。國共兩黨及兩岸紅、藍、綠學者,可先行展開討論,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深化“九二共識”,尋找新版“九二共識”,為建立兩岸“定期化、機制化”政治談判平台,為真正讓台灣朝野各政黨團體、廣大民衆接受“兩岸同屬一中”,做好前期基礎性工作。

  4.關於構建新版“九二共識”配套宣導。
一是鏈接“中華民族”宣導新版“九二共識”。台灣民衆為什麼對“中國”兩個字敏感、抵觸?為什麼“中華”兩個字能够成台灣民意最大公約數?道理很簡單,因為“根”是“中華民族”,無法否認自己是炎黃子孫。而且,“民族”認同比“國家”認同政治色彩少,認受性高。“中華民族”認同不僅是台灣民衆心中的一張名片,也是全球海外數千萬華人與13億中國人心中的一張名片。因此,在目前兩岸政治無解的情況下,先行唱響和平發展階段的“中華民族”認同,并讓台灣民衆“入耳、入腦、入心”,有助於台灣民衆逐漸理解、認同新版“九二共識”。

  二是鏈接“一帶一路”宣導新版“九二共識”。建設“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戰略。台灣作為中國一個近海島嶼,屬於天然“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并且近30年兩岸經貿依存度增大,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馬英九當局看到經濟發展大趨勢,不顧綠營反對,趕在截止日前一天申請加入“亞投行”。台灣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大舞台中,既可逐步培養台灣民衆“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意識,又有助於反制“台獨”負面影響及加強兩岸民衆的“心靈契合”。

  三是鏈接“一國兩制”宣導新版“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主要被台灣政客及既得利益集團“污名化”,相當一部分中產階級和一般民衆并不清楚,或認知甚少,誤以為“一國兩制”是中共“吞并”台灣,從而心存疑慮,乃至“反共、恐共、懼共”。而對“一國兩制”的宣導,在港澳有一些研討,在台灣幾乎沒有聲音。即便有也是原則性強,貼切民生弱;講“一國”多,講“兩制”少;講“和平”多,講“統一”少。2014年9月習總書記會見台灣“和統團”時指出,“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所以,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反複、耐心向台灣民衆解釋說明,“一國兩制”與台灣民生、兩岸共贏、中華振興,休戚相關。而且,台灣的“一國兩制”模式不等同於香港、澳門的“一國兩制”模式。

  五、結語

  總而言之,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面臨台灣內部結構性複雜變化,包括國、民兩黨政黨實力消長、地方政治版圖改變、反當局公民運動興起、民意走向日趨堪憂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