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張雲逸傳》節選

  第五章  千裏轉戰會合朱毛紅軍

  四、北上湘贛蘇區

  4日凌晨,張雲逸等率部隊到達梅花圩東南的大坪鄉楊家寨會合。之後,前委召開會議,鑒於梅花圩失利無法在粤北立足,“决定速出樂昌,向江西前進,找到蘇區作一相當時期之休息。”出發前,張雲逸等把龔鶴村、李顯等傷員交中共地方組織安置,留下教導大隊60多名骨幹和300餘支槍給湘南特委駐粤工委,以便使其堅持該地區的遊擊戰争。

  5日,紅七軍來到樂昌以南、韶關以北的楊溪(今屬乳源縣)渡口,準備在此東渡樂昌河(武水)。本來,張雲逸等决定5日拂曉開始渡河,但由於兵疲足痛,部隊上午10時、軍部12時後才趕到渡口,錯過了最佳的渡河時機。部隊四處搜尋,只找來了兩條船。於是,鄧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團先渡河,張雲逸率軍直屬隊和五十八團殿後。由於河寬船少,至黄昏時分才過了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的一個連。這時,粤軍郭潤華團分别從樂昌、韶關乘汽車趕來。鄧小平與李明瑞指揮過河部隊與敵展開激戰,以掩護後續部隊過河。然而,由於敵人攻勢兇猛,河東部隊被迫突圍,奪路東進,向仁化方向撤退。粤軍封鎖了渡口,張雲逸率没有渡河的七八百人連夜後撤30裏,來到乳源縣的一個瑶族聚集的山村,同時派人到梅花圩找中共地方組織的同志聯絡。

  從此,紅七軍被截爲兩部分。

  到這時,離開了根據地,現在又離開了紅七軍主力,擺在張雲逸所率七八百紅軍指戰員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這就是必須拿出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纔可能實現與朱毛紅軍會師的目的。爲此,張雲逸對部隊進行政治動員説:“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這就是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殺出一條血路,會合朱毛紅軍去!這是一條生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爲了把部隊帶到江西,張雲逸於6日决定:軍直的所有人把伙食擔子全部丢掉,統統拿起武器,編入第五十八團,以黄子榮任團長,葉季壯爲團政治委員。全團編爲兩個營六個連。

  莫文驊見证了這一歷史瞬間,他説:“經過張軍長一番的動員、解釋及組織,使每個人都明白、現在是在生死關頭,不齊心不拼命只有死路一條,我們現在死中求生,開小差、怕死,就是找死。張軍長如此堅定,感動了戰士。這樣戰鬥情緒又鼓起來:挑伙食擔的、换成拿槍的;拿棍子走路的同志,把棍子抛掉也拿起槍來;傷病員也願隨走,幹部下連,降級使用,大家一條心,隊伍又復活了!”

  這時,地方黨的同志來了,商量如何過河。張雲逸吸取了上次渡河的教訓,認爲白天渡河容易暴露,河面太寬費時太多,於是决定夜間在樂昌上游和坪石鎮下游間渡河。關於渡船問題,决定由地方黨的同志扮作商人,到坪石鎮以“運糧”爲名租船,開到下游。爲確保渡河成功,張雲逸還做好了截船過河的準備。

  7日夜,張雲逸率部向樂昌河南岸的老爺廟渡口前進。他回憶道:“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路上很滑,加上天空漆黑,一不小心就要跌跤,許多同志都弄得污泥滿身,我也摔倒了四五跤。每人的心裏都擔心着這次偷渡能否成功。這時隨軍行走的還有幾十個小孩,他們是從右江跟部隊出發的,由於這時情况非常危急,過河時很可能遇到戰鬥,爲了不使這些小孩無謂犧牲,我們將他們留下來,托當地黨組織照管,但是他們都不願離隊,偷偷地又勇敢地跟着部隊後尾走來了。”

  部隊趕到河邊,從坪石“租”來的船也開來了,時間不長部隊就搶渡完畢。之後,張雲逸率部經天堂嶺到達黄圃司(今廣東樂昌市黄圃鎮),8日從塘村進入湖南宜章縣境。

  宜章是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廣泛開展的地區,也是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舉行湘南起義的地方,群衆基礎較好。當地群衆爲全國到處都有紅軍而感到高興,主動爲紅七軍當向導。爲避免將來被地主惡霸報復,他們又要求用繩索將其捆綁,以表示是被“强迫”的。

  張雲逸率部進入宜章後,即派人四處打探五十五團。2月9日,部隊在宜章縣裏田附近的上渡村休息兩天。之後,進入郴州,在中共郴州縣委書記的親自帶領下,沿着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朱德率南昌起義餘部和湘南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的道路,經資興、桂東,於春節前到達酃縣(今炎陵縣)的黄挪塘。張雲逸估計敵人也要過年,於是讓部隊在黄挪塘休息一下,殺猪過年。不料,2月17日(大年初一)上午八九點鐘,汝城縣民團胡鳳璋部1000餘人奔襲黄挪塘,張雲逸立即組織部隊進行反擊,殲其50餘人。之後,張雲逸又率部遊擊寧岡,2月下旬轉到酃縣水口鎮下村休整。

  3月14日,湘東南紅軍獨立師第三團團長譚家述、政治委員王震,獲悉紅七軍第五十八團到達酃縣,立即率部隊前來迎接。於是,兩部在水口鎮會師。

  没想到,兩部會合時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張雲逸回憶説:“在會師時還發生了一點小誤會,就是那時我們的紅旗經過日曬雨淋和多次戰鬥後,已經破爛了,也不紅了。王震同志的部隊來時,見我們的隊伍不整齊,以爲是民團,但冲了幾次,冲不動。我們突然遇到這一支武裝,也很詫异,於是問他們是什麽部隊,並説明我們是紅軍。這一場誤會才得到解决,兩個部隊會師了。”

  兩部會合後,一同北上茶陵,尋找紅七軍第五十五團。這時,湖南國民黨軍急忙調集新三十一師的獨一旅兩個團和第十九師一個團,以及茶陵、酃縣的民團,企圖在茶陵縣湖口圩和沔渡之間圍堵並殲滅紅軍。張雲逸遂指揮兩支部隊在浣溪渡西渡洣水,向茶陵縣城方向佯動,調動防堵的敵人回援茶陵,接着又東渡洣水,進入根據地的茶陵縣堯水東北地區。回援茶陵的敵人發現紅軍東進,遂又掉頭追擊。3月24日,當第十九師的一個團及茶陵、攸縣、安仁三個縣的民團追至高壠以南的將軍山地區時,被紅軍一舉殲滅其300餘人。可以説,這是紅七軍第五十八團爲湘贛蘇區人民送上的一份見面禮。

  將軍山戰鬥後,紅七軍第五十八團和湘東南獨立師第三團回到蓮花休整。中共蓮花縣委和蓮花縣蘇維埃政府召開歡迎大會,爲紅七軍第五十八團補充了數百名新兵。之後,張雲逸率第五十八團和湘南獨立師第三團進駐永新,與紅二十軍第一七五團會合。爲統一指揮贛江以西地區的紅軍作戰,奉命成立河西臨時總指揮部和中共河西臨時總前委,張雲逸任總指揮,紅二十軍政治委員曾炳春兼任河西臨時總指揮部政治委員,滕代遠任河西臨時總前委書記。

  自從紅七軍被分成兩部分後,張雲逸能够把一支小部隊帶到湘贛蘇區,實屬不易。事後,他總結了四條成功的經驗:(1)“不論情况如何緊張,在每天出發以前,我都要向全體指戰員講幾句話,對同志們加以勉勵;並説明當天出發的目的地是哪裏,如果遇到敵人包圍,一定要突破包圍,在什麽地方集中,不要掉隊。”(2)“幹部深入連隊中去。在行軍時,有情况時指揮員要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以便找方向,指揮戰鬥;没有情况時,則走在後面,防止掉隊,我們的許多幹部都是這樣做的。”(3)“在行軍時,我們注意了沿途休息。10裏一小休,20裏一大休,這樣不僅可以恢復體力,還便於掉隊的同志跟上來。”(4)“我們還特别强調抓緊時間煮飯吃,這不僅解决了戰士們的肚饑問題,有力氣爬山過嶺;更加重要的是當時如果不吃飽飯,就不能戰勝敵人。”

  本文選自《張雲逸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第050—052頁。

  張雲逸轉戰乳源瑶區簡介:

  張雲逸(1892—1974),海南省文昌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衔。

  1929年12月,和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任軍長。1930年11月和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紅七軍北上遠征。1931年2月紅七軍轉戰乳源,指揮紅七軍在乳源梅花(1952年劃樂昌)打響“梅花戰役”。在桂頭楊溪搶渡武江激戰中紅七軍分爲兩部分,張雲逸率領渡江受阻未過江人員700多人後撤到瑶山,宿營必背半崗嶺瑶寨。在横溪下灣村作短暫休整後,會合梅花戰場轉移到鐵龍頭村的傷病員中能走動的300多人,經樂昌湖洞、羅家渡過武江前往江西中央蘇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