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鐵龍頭村紅七軍傷病員養傷與反“圍剿”戰鬥遺址

  鐵龍頭村位於乳源瑶族自治縣大橋鎮東北8公里,屬岩口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因村東南山上有“鐵骨”(礦藏),傳説是村子之龍脈,村居“龍頭”而得名。村子四面環山,環境偏僻。全村姓張,現有農户60多户,300多人。

  鐵龍頭村祖先於明代自閩遷粤,至今500多年,屬客家漢民。與必背瑶山一山之隔,通往瑶山的古道從村中經過。村居建築坐西南朝東北,以廳厦、大門居中,左右爲住户排屋,大門前設門坪,另設有村小門。南北兩邊原建有主要作爲防禦使用的兩三層圍樓或拖角樓。村子建築爲土木單層結構,現存古村房屋多是1931年後或經修繕或經重建的建築物。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乳源北部梅花(1952年劃樂昌管轄)與國民黨軍展開一場惡戰。“部隊出星子鎮北上,經湖南宜章縣的黄沙埠、逕口等地,於2月1日扺達廣東省乳源縣梅花村。……軍部設在垌場西北邊的蓮花壇(祠)古廟裏。……當日中午,中共樂昌縣委負責人谷子元同志來到軍部會見鄧小平同志。……翌日上午,軍部偵察人員報告:敵人約有1個團的兵力尾追而來。……前委立即進行研究,决定迎擊敵人。……敵人兵力越來越多。這時我軍才發現情報有誤。來犯之敵不是一個團,而是四個團。……梅花血戰,是我軍北上以來最悲壯、最驚心動魄的一戰。是役共殲滅敵人1000餘人,我軍也傷亡700多人。”(《莫文驊回憶録》160—167頁,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中共湘粤邊工作委員會(後改湘粤特委)負責將紅七軍400多傷病員轉移到大橋鐵龍頭村,由邊工委負責人之一的楊高林寫了一封介紹信給地下黨員、鐵龍頭村民張金泮,要他負責傷病員的臨時安置和救護工作。“紅七軍交給邊工委的傷員有400多人,邊工委安排楊高林帶領可靠群衆張金泮等,負責安置和治療。這些傷員全部分散地安置在大橋鐵籠(龍)頭附近的各個村莊。”(《谷子元紀念文集》049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2月6日(農曆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十九日),傷病員隊伍陸續到達鐵龍頭村,時值隆冬,天寒地凍。當張金泮收到介紹信,見信中不僅有楊高林的親筆簽名,並字字千鈞地囑托:“紅七軍梅花大戰死傷者甚多,緊急轉移過來的傷員懇託接納安置!”有人擔心説:“這可不是一般的事情,是比天還要大的大事!要考慮清楚來做!”張金泮堅决地表示:“救紅軍傷員要緊,國民黨反動派來了就和他拼!”於是立即發動村民接待紅軍傷病員。各家各户騰出私廳、竈厦、柴竂、雜屋,讓紅七軍傷員進屋休息,並生火給傷病員烤火取暖。當時20多户人家的鐵龍頭村,家家户户住滿了紅七軍傷病員。張金泮動員每家每户拿出家中一些番薯芋頭,共凑了六谷籮擔,煮好給紅七軍傷病員充飢。同時還宰了一頭100多斤重的過年猪招待傷病員。“紅七軍撤離梅花村,托付谷子元負責把原紅八軍的一批幹部護送去南方局,並把400多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交給中共湘粤邊工委委員楊高林,由他把傷病員秘密轉移到大橋的鐵龍頭村。當時正是冰天雪地,傷病員又冷又餓,鐵龍頭村民待紅軍如親人。”(《中國共産黨乳源瑶族自治縣歷史》23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三天後,多數能走動的傷病員撤離鐵龍頭村,與張雲逸軍長率領的在楊溪搶渡武江時受阻而未能過江的隊伍在湖洞會合,留下44名重傷病員繼續在鐵龍頭養傷。爲確保安全,張金泮組織可靠村民將35名傷病員秘密轉移到遠離村子、地勢偏僻的曲潭山坳隱蔽養傷,另9名轉移到到角村。傷病員的醫治,請來崗頭村的土醫生陳仙禄和瑶族土醫生趙志林協助黄軍醫工作。安全保衛,糧食、藥品的籌集和轉送等後勤供給,由可靠骨幹組成武裝保衛小隊全盤負責。如此爲時兩個多月,除兩名傷員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犧牲外,42名安全養傷至痊癒。

  國民黨地方政府得知紅七軍傷病員在鐵龍頭村養傷的消息後,3月18日(農曆一九三一年正月三十日),調集軍隊會同地方武裝共1000多人,直撲鐵龍頭村進行搜捕“圍剿”。張金泮邊帶領自衛隊和青壯年村民持鳥槍土砲奮起抗擊,邊組織村民突圍。自衛隊以村莊作防禦工事,打死敵砲手、機槍手和士兵各一名。夜幕降臨,村民挖開墻壁從水坑突圍,遭到敵機槍瘋狂掃射,敵人同時用小鋼砲、手榴彈轟炸,20多村民倒在血泊之中。次日上午,敵人冲進村子,威逼未能突圍出去的村民説出紅七軍傷病員的藏身之處,村民始終守口如瓶,這些村民當場慘遭殺害。敵人一無所獲,便放火燒村,全村多數民房被燒燬。民國《大中華報》1931年3月25日報載:“自本師部隊暨鄧輝、王守華兩團協助擊潰後,所餘殘匪,則竄乳源、連山,經本團第二營,於本月19日,在乳源附屬之鐵龍頭又將此幫餘部擊潰。”“3月18日,國民黨六十三師一二五旅嚴應魚團第二營以‘通共窩共’罪圍剿鐵龍頭村,張金泮帶領村民持鳥槍土砲奮起抗擊。”(《中國共産黨乳源瑶族自治縣歷史》23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11月6日(農曆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國民黨軍再次“圍剿”鐵龍頭村,張金泮組織自衛隊和村民進行第二次反“圍剿”戰鬥,村子再次被焚燒。兩次反“圍剿”中,鐵龍頭村傷亡和被捉走村民共49人,其中44人遇難。

  鐵龍頭村民在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的領導下,在救護紅七軍傷病員的兩次反抗國民黨强敵的“圍剿”中,面對敵人的瘋狂燒殺,不屈不撓,英勇扺抗,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浴血救護紅軍傷員,使紅軍傷員無一人落入敵手。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

  反“圍剿”後不久,村民陸續返回,進行戰後重建家園工作。未倒塌的墻壁繼續保留,一些被燒過但還能用的材料也被再用。所以,村子現存有敵人“圍剿”村子時槍砲打擊留在火磚墻上密密麻麻的彈痕和少數燒剩的木樑。

  2015年10月,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在鐵龍頭村竪立標誌碑。碑爲磚砌,大理石貼面,分碑座和碑體兩部分。其中碑體高1.2米,寬2.0米,厚0.3米;碑座高0.5米,長3.0米,厚0.8米。雙面刻字,正面刻“鐵龍頭紅七軍傷病員養傷與反圍剿戰鬥遺址”,背面刻“史實簡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