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到角圍樓紅七軍休整和部分傷員養傷遺址

  到角村圍樓遺址,在乳源瑶族自治縣大橋鎮到角村。到角村是岩口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與温湯一河相隔,距大橋鎮3公里。大橋河從村子前方開闊的田垌自右至左環繞而來,山環水繞,繞來到去,到回村邊左角流經温湯,村居左角山下,故名“到角”。村子依山傍水,村南隔河相望有挺拔隽秀的筆架山。村北河邊,石階古道穿過廟山桂花林,古代有橋達温湯。温湯今被開發成爲一個度假酒店,命名“藍山源嶺南東方温泉酒店”。

  到角村姓張,祖上自閩遷粤,於清初在到角立居至今300多年,屬客家漢民。現有農户24户,120多口人。

  村東的圍樓遺址,原是到角村建於清代的圍樓,高三層,是村人防兵匪獸害的建築物。1931年2至3月,紅七軍部分傷病員在圍樓居住一個多月後,被國民黨軍隊燒燬。

  1931年2月,紅七軍梅花血戰後南撤,有一支小分隊由一位姓樑的營長率領,經西京古道南下來到到角村。“……軍部領導同志把傷病員交給楊高林負責安排在當地隱蔽養傷。記得楊高林同志當時很積極,找到可靠的群衆帶了一批傷員從大坪楊家、過橋邊村,向‘温湯’往乳源大橋方向走了。”(《乳源革命歷史參考資料匯編》84—85頁,乳源瑶族自治縣擋案館、乳源瑶族自治縣史志辦公室編,2015年8月)村民將村中圍樓騰空給紅七軍住宿,爲時一個多月。村中有一位名叫張細林(别名林子頭,紅七軍給他改名“張順”)的村民,是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的心服骨幹,他把相隔到角村只有200多米遠的田心村作爲前哨口,張金泮經常到這裏與張順接頭。村民守口如瓶,無一人透露村中住有紅軍的消息。紅軍見該村都是窮苦農民,便常常給他們講窮人要推翻土豪劣紳,要鬧革命、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還教年輕人學騎馬。村民張文禮跟紅七軍學騎馬時,從馬上跌下來,右手無名指骨折,紅七軍給他治傷,送了一塊粗麻布給他包傷口並用來作吊帶,同時還送了一個水壺作紀念,麻布至今尚存。

  1931年3月23日,國民黨軍隊撲向到角村,搜捕“圍剿”紅七軍傷病員,村民提前得到消息,急報紅七軍撤離圍樓。同時,村民也堅壁清野,全部撤離村子。紅七軍和村民剛剛撤離,國民黨兵隨即趕到。敵人没抓到紅軍,對紅軍住過的圍樓也不放過,叫囂:“走得了紅匪走不了樓!”一把火把圍樓給燒了。又見村子無人,惱羞成怒,便將到角村、田心村兩個村子一同燒燬。“國民黨匪軍又於一九三一年農曆二月初五‘圍剿’到角村。當時在到角村隱蔽養傷的幾位紅軍傷病員,得知國民黨反動派要來‘圍剿’的消息,於二月初四晚即與到角村的群衆一起上山隱蔽了。二月初五早上,反動軍隊來‘圍剿’時,把到角村22户人家的房屋全部燒光,猪牛等牲畜大部分被搶走。在‘圍剿’到角村的同時,國民黨匪軍又把離到角村200米遠的田心村燒光。”(《乳源黨史資料》3期(總第6期)第14—15頁,中共乳源縣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編,1983年4月5日)一名到角村民在山上被國民黨兵發現,當場被打死。

  次年,村民在圍樓廢墟栽種柏樹四棵,今長成參天大樹。圍樓遺址現存石墻長寬均16米,爲正方形,面積約260平方米。四周是整塊大石磚砌築成的堅固石墻,南邊有石雕圍樓門。東邊石磚墻基離地面高3米多,石墻基和石門今保存完好。據到角村老人反映,遺址還埋着當年紅七軍的一門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