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瑶醫瑶藥救紅軍

  一、張軍長的托咐

  1931年初,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由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領,從廣西百色開往江西中央蘇區途中,2月2日在廣東乳源縣梅花圩(1952年劃樂昌)與國民黨强敵展開血戰,殲敵1000多人。此戰,紅七軍也傷亡700餘人。戰鬥結束的當晚,部隊在大坪楊家村作短暫休息。前委决定:爲擺脱尾追的敵人,立即出發,繼續向江西中央蘇區前進,400多名傷病員由地方黨組織安排轉移到大橋的鐵龍頭村。

  隆冬苦旅,漫天飛雪,一程程山寒水冷。

  2月5日,大部隊扺達乳源桂頭楊溪搶渡武江。當天下午,當鄧小平、李明瑞帶領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部分官兵過河後,遭遇從樂昌、韶關方向急速而來的國民黨軍圍堵。紅七軍被敵人猛烈砲火阻擊,不少戰士受傷和犧牲。紅七軍也因此分爲兩部分:過了河的1000多人突破敵人重圍由仁化向江西方向前進;未過河的700多官兵由張雲逸軍長率領後撤30裏,由瑶胞鄧安德當向導,從楊溪口進入必背瑶山,連夜來到必背半崗嶺瑶寨宿營。第二天,繼續由鄧安德作向導,帶部隊安全轉出瑶山,來到横溪下灣宿營休整兩天。2月7日,張雲逸會見了鐵龍頭村自衛隊長、地下黨員張金泮。

  此時,張軍長最擔心的就是前幾天轉移到鐵龍頭的400多傷病員的安危和治療問題。當聽到張金泮説傷病員用了當地村民在瑶山和當地採的土藥後很多都很見效時,張軍長對當地百姓表示感謝!他請張金泮回鐵龍頭轉達他的命令:能走動的8日隨部隊出發,確實不便走動的留在鐵龍頭繼續養傷。張軍長還語重心長地托咐張金泮要用瑶山土藥醫治好留下來的紅七軍傷病員。

  二、瑶醫瑶藥顯神奇

  大部隊離開後,留下44名行走不便的紅七軍重傷病員在鐵龍頭繼續養傷。爲確保安全,張金泮把傷病員秘密轉移到一個地名叫“曲潭”的山坳和到角村隱蔽養傷。還請來了當地土醫生陳仙禄,瑶族土醫生趙志林協助紅七軍黄軍醫一起治療傷員。

  曲潭山坳在大橋鐵龍頭村東邊,與必背瑶山山水相連,瑶山古道西連西京古道,東去必背瑶山穿鐵龍頭村而過,瑶漢族同胞歷來互相友好往來。

  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必背瑶族盤氏三兄弟就用神奇的瑶藥解除了大橋地區一次重大疫情,把許多人從死神手上救了回來。至今,大橋西京古道與瑶山古道連接處,依舊保存一座漢族人紀念瑶族先人、紀念瑶族醫藥師的“盤龍祠”。

  盤龍祠不僅是瑶漢民族團結和諧的象徵,又是瑶醫瑶藥在瑶漢地區長久應用和永續傳承的歷史見证。

  40多名紅七軍重傷病員在鐵龍頭曲潭養傷,其東面就是必背瑶山。

  大瑶山獨特的地理環境,盛産療效獨特、豐富多樣的優質藥材,瑶醫常用的瑶藥有“五虎”“九牛”“十八鑽”“七十二風”等100多種。根據各種草藥的特性,用其根、莖、葉、花、果、皮等,采用傳統的方法,將草藥分類,有的經過錘碾,有的進行蒸煮,有的泡酒,有的配製,分爲清洗、擦拭、服食、熱敷、冷敷等多種形式使用。尤其是舒經活血、補血長肉、消炎鎮痛、跌打損傷,燒燙傷、祛寒散熱、駁骨等草藥,對醫治紅軍戰士的傷病有獨特療效。

  幾十人的用藥,每天都需要一定的數量。此時曾因配合紅七軍梅花作戰暴露了身份的湖南農民運動領導人餘經邦,以教書、行醫爲掩護來到乳源必背,他在桂坑尾的大坪住了下來,不但自己每天到山上採挖大量草藥回來,還向當地瑶胞收購有用藥材。這些藥物通過鄧安德、張順秘密送到曲潭。

  在醫治曲潭山坳這批傷病員中,地下黨員張金泮和瑶胞鄧安德秘密請來的漢族土醫陳仙禄和祖傳瑶族土醫趙志林與紅軍黄軍醫經常“會診”,用瑶山土藥包括植物類藥物、動物類藥物和他們的傳統醫術,針對每一位傷病員的不同情况,分别以洗、敷、包、貼、擦、刮、灸、駁、服等不同方法精心醫治,使好幾位連其本人都認爲無法治癒的危重傷病員從“鬼門關”“奪”了回來。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醫治,這批傷病員除一位姓唐的連長和一名戰士因傷勢特别嚴重醫治無效犧牲外,其餘轉危爲安。戰士們感嘆道:“瑶醫瑶藥真神奇!”

  在醫治紅軍傷病員的同時,紅軍黄軍醫還治好了鐵龍頭村在反“圍剿”中受傷的張法昌、黄玉賤、張樹祥等村民。

  在鐵龍頭曲潭山坳隱蔽養傷的紅七軍傷病員,傷情漸漸好轉後,分批離開曲潭去尋找大部隊。張金泮派鄧安德、張順爲向導,經横溪來到必背南坑瑶寨趙志林家裏。趙志林見黄連長腿上的傷口尚未完全癒合,便立即上山找了草藥回來,用石舂臼舂爛,給黄連長敷上。臨走時,趙志林又另外給黄連長準備了五服藥,用瑶山野芋葉包好便於黄連長在路上敷用。

  三、瑶醫瑶藥救紅軍成爲佳話

  紅七軍轉戰乳源,在梅花戰鬥中受傷、轉移到鐵龍頭曲潭養傷的傷病員,兩個多月傷愈後,告别了救過他們性命的神奇瑶藥、瑶漢族土醫和曲潭山坳,踏上歸隊征途。而在楊溪搶渡武江河激戰中負重傷人員,仍留在乳源瑶山治傷。

  紅七軍特務連政委吴西,在楊溪搶渡武江河時,被一塊迫擊砲彈片擊傷了右腿,當時醫務人員爲他包扎,到達半崗嶺瑶寨的當晚,鄧安德立即煎草藥給他和其他受傷官兵消炎。隨部隊出發後,吴西因傷重留在了當地,歷經了乞討、築路、挖煤等艱難困苦,後在乳源瑶山燒炭達八個月之久。砍炭柴時不慎把膝蓋砍傷,全靠瑶醫瑶藥治癒。他感嘆:如果不是瑶醫瑶藥,他這條腿可能就毁了,就再不能回部隊衝鋒陷陣了!後來,他在回憶録《老驥憶烽烟》中寫道:“砍柴的山刀沉重,這一刀傷,至今還有清晰的傷疤。”1932年3月,吴西終於在仁化找到了紅軍部隊,繼續他的戎馬生涯,成長爲一名新中國的開國少將。

  在楊溪搶渡武江受阻後撤至瑶山途中,有重傷員無法跟上隊伍。必背王茶大圳口瑶胞鄧天位挑木板去樂昌賣,回來時走到七裏坑山坳,看到有三個紅軍傷病員,兩個年紀大一點的腿上負了傷,一個年紀小點的正患傷寒病,他們倒在路邊奄奄一息,危在旦夕。鄧天位在樂昌賣木板時耳聞早幾天紅七軍在梅花和楊溪跟國民黨軍隊打了大仗,死傷不少人,有些帶傷逃到了瑶山,國民黨正到處抓他們……鄧天位也聽到有關紅軍是“好人”的説法,今天遇見,猶豫片刻,最後還是“救人一命值千金”,背扶他們回到了自己家大圳口瑶寨。

  瑶胞們到山上採來各種草藥,煮水給他們洗傷口,搗爛敷貼和煎湯内服消炎,傷及骨頭的還給他們“駁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三人的傷病逐漸有所好轉,三條垂危的生命轉危爲安,三位紅七軍傷病員經過瑶醫瑶藥的救治就這樣活了下來。原來,這三位紅軍一名叫黄恩祥,一名叫陳月生,一名叫黄世尤,都是廣西人。傷病痊癒後,黄恩祥化名“黄老五”,陳月生化名“黄老四”,黄世尤化名“黄老三”。他們漸漸融入瑶民當中,在乳源瑶山歷時20餘載。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黄老五在瑶山病逝,1965年,黄老三、黄老四回到了廣西原籍。

  紅七軍轉戰乳源,瑶醫瑶藥救紅軍的紅色傳奇,在乳源這片有着濃厚革命歷史情懷的熱土上口口相傳,成爲佳話!

  四、瑶醫瑶藥永久的傳承

  乳源,被譽爲“世界過山瑶之鄉”,瑶族文化源遠流長,底藴深厚。歷史上,“耕作一山,則移一山”的瑶族人民,長期身居崇山峻嶺、缺醫少藥的惡劣環境之中,他們在莽莽瑶山自尋土藥治病自救,經過世世代代的摸索積累、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乳源瑶族特色的醫藥知識體系,積澱下深厚璀璨的瑶族民間醫藥文化,滋養了世世代代瑶漢兒女。

  神奇的瑶藥,永久的傳承。多年來,瑶醫經過乳源瑶族人一代代的傳承和延續以及壯大,讓其更多地方的人們認識到瑶醫的魅力——治病救人的是草葉兒,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新的時代,中醫藥的傳承發展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落地。乳源縣委、縣政府制定實施了中(瑶)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五年實施意見和發展中草藥(瑶藥)産業扶持辦法。

  瑶醫瑶藥,承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紅色傳奇,在助力鄉村振興和推動乳源革命老區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在爲乳源瑶漢族人民的健康幸福中,必將發揮出其新的獨特的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