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由“限奶令”想到香港的價值

  2013年3月1日,隨着香港“限奶令”的正式實施,香港與内地的關係繼“雙非”、“一簽多行”、“水貨客”等議題後又添一熱點詞彚。這也是特區政府近一年來采取的又一涉及兩地關係的政策,顯示香港與内地交往頻密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議題或曰問題不斷涌現。無論你是香港居民,還是内地居民,無論你是這些政策的獲益者還是“受損”者,只要你關心這些議題,我想,你必然或多或少思考過了香港的價值。
  
  一、香港不能承受之重
  
  雖然號稱“國際旅遊城市”、“購物天堂”,但香港畢竟不是威尼斯那樣純粹的國際旅遊城市,它的GDP收入主要不是來自於旅遊及其相關的服務業。這個城市的居民從事着各種各樣的職業,面對遊客,相信絶大多數香港人有一顆好客的心,畢竟,遊客與居民互取所需,各自得到物質和精神的滿足。然而,當遊客足够多,多到開始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出現了。
  
  試想一位香港居民,眼看着樓下的小超市變成了名表店,以後再買油鹽醬醋將要穿過好幾條街道,且被告知小超市開不下去的原因是租金太貴,而名表店之所以租得起全仰仗内地人旺盛的消費力,他的心情會如何,他對内地人的觀感會如何?再試想一位香港新晋媽咪,她懷孕,生産期間,到公立醫院人滿爲患,到私人醫院没有床位,好容易寶寶順利出生,留院查看的幾天,同病房的“雙非”父母爲節省費用,在病房裏做起了晚餐;打發老公去買奶粉,跑了好幾家店都缺貨,還被告知是内地人大量買去了,眼看寶寶的糧食都不能保证,估計再有涵養的人也要爆發了。
  
  内地人也有委屈,甚至感到憤怒,是香港特區政府歡迎我去購物、去生孩子的(特區政府爲保证本地孕婦的權利而每年設定的“雙非”配額被部分内地人視爲“邀請生育函”),而每次去香港,買了東西,住了酒店,全是爲香港經濟做貢獻,怎麽還不對了呢?殊不知有些事情,於個體行爲是合理、合法,然而一旦變成群體行爲,且超過一定的界限,就變成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了(當政者需要重新設定合法綫)。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隨着開放“自由行”城市的增加,訪港遊客逐年遞增,現在每年約3000萬内地訪客,相當香港當地人口的5倍,也就是説平均每天約有9萬名遊客在香港逗留。這意味着讓香港一個區區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除保证本地居民生活所需外,還需額外負擔内地幾千萬人的需求。如果市場調節不够迅速靈活,特區政府有關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很容易引發本地人的不滿。從“雙非”零配額,到暫停深圳非户籍居民的“一簽多行”,再到“限奶令”,代表了香港社會的一種聲音,“我累了,請讓我休息一下”。
  
  二、珍惜香港的價值
  
  什麽是一個事物/城市的價值?如果價值等於有用,那香港無疑是有價值的,因爲在很多人的心中,香港是有用的。對國家而言,從1949年勒馬深圳河畔的那一句“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到現如今的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作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橋樑,香港一直充當着中國變革與發展的前哨站角色。對普通内地民衆而言,從受香港富親戚接濟的鄉下“表哥”,到隨時可以去香港“掃貨”、在名品店裏享受一般港人難以企及的禮遇,香港是他們的安慰也是炫耀,是高品質生活至少是連接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
  
  然而,一個事物/城市的價值若僅僅定性爲(於己)有用,未免過於淺薄。香港的許多無形價值,它的經歷、它的理念、它的精神、它的文化更爲珍貴。在新中國60多年的歷程中,香港是置身事外的參與者,也是置身事内的旁觀者,它的存在,是新中國的一面鏡子、一架自動録像機,真實記録了新中國的誕生與成長,挫折與奮起,它是歷史贈予的一份難得的財富;更遑論“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與實踐,對中華民族的未來,乃至對國際關係的變遷都有着深刻的意義。
  
  很多時候,香港就像是中國的一種稀缺資源,即便是使用,那也是保護性使用,而非掠奪性開發。這也許可作爲十八大報告中“把發揮祖國内地堅强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争力有機結合起來”的一個注脚。
  
  2013年3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