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港澳大灣區重在連接

   2019年2月,《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旨在深化“一國兩制”下的港澳與内地的合作,充分發揮粤港澳地區的綜合優勢,提昇該區域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撑、引領作用。這是推動形成新時代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發展的新實踐。
  
   對香港、澳門而言,借由大灣區建設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於珠三角九市而言,區域合作與融合發展將進入全新階段。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創造一種全新的時空連接。
  
   首先是地理上的連接。香港、澳門本就與内地陸地相連,由於實施“一國兩制”,處於“國内境外”的狀態,需要辦理出入境手續進出。香港回歸二十二年、澳門回歸二十年來,通關口岸越建越多,通關也越來越方便,不僅有24小時通關的口岸,而且還不斷簡化手續,創新形式,如深圳灣和西九龍高鐵站的“一地兩檢”方式,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和澳門口岸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方式等。展望未來,如果内地與港澳的發展水平進一步接近,會否出現類似歐洲申根簽证的軟性邊界?實際上,不單港澳與内地的往來更爲便捷,内地9個城市間的區域交通也在不斷發展,以廣州、深圳爲樞紐,拓展至泛珠三角洲乃至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運輸體系的互聯互通拉近城市間的距離,爲港澳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陸地通道。
  
   其次,是空間上的連接。大灣區建設創造了一種新的認同空間,雖然“去當大灣區人”在不同的人看來或有不同的含義,但大灣區人充滿地域特色,就像我們講東北人一樣,有可能以一種超越目前各自本地認同的方式,塑造區域認同和國家認同。
  
   再次,是生活上的連接。日常生活的交融是塑造認同的絶好方式。目前,大灣區内11個城市的城市環境與生活水準差异較大,一些城市的軟硬件水平有待進一步提昇,不過,高質量的生活環境並不意味着無差别、同質化,相反,差异也一樣可以産生吸引力。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圈本身就意味着豐富多元。
  
  最後,是人心上的連接。這應該是粤港澳大灣區規劃的終極意義。一國之内,雖行兩制,但在人心相通上不分制度,不分地域,不分城市。恰如規劃綱要中所言,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的偉大榮光。
  
  2019年2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