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力推涉港法案背後的制華居心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5日,國會衆議院通過“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保護香港法案”。這是1997年以來衆議院首次通過專門針對香港的法案,如果順利成爲美國的法律,意味着美對港政策出現重大變化。
  
  關於“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美國會已鼓噪多年。自113届(2013—2014)國會開始提出,當時正值香港發生“佔領中環”事件期間,此後,每届國會都有同名議案提出,但均未獲通過,遑論總統簽署成爲法律。不過,這一次法案的提出,與往届不同。一是國會參衆兩院事先有過協調,均於今年6月13日提出,且内容相同,顯示兩院對法案已有共識。二是兩院重量級議員如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等頻頻表態支持,具有風向標意義。三是法案在9月美國會復會後,迅速排期進入審議,衆議院通過後,參議院將審議。目前看,參議院通過也不成問題。如果兩院均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該法案,總統一般都會簽署。也就是説,“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成爲美國内法律的可能性很大。
  
  在美國,有關中國的議題總能引發關注。隨着中美貿易摩擦的逐步加劇,中國在美國眼中的形象日益負面。今年香港修訂《逃犯條例》,一向以“人權”“自由”爲道德賣點的部分美國政客趁機在香港問題上大做文章。議案在衆議院表决時,議長佩洛西毫不掩飾自己對香港暴力示威者的支持。這些國會議員非常賣力地鼓噪該議案,一則可以顯示自己的議會工作成果,對選民有所交代;二則在當前中美關係因貿易戰而敏感的時刻,可以借香港問題向中國施加壓力;三則在美總統大選拉開帷幕之際,任何一條議案都可以成爲政治天平中博弈的砝碼,爲自己和所在黨漁利。
  
  從此次法案的内容看,無論是提出者,還是支持者都以維護“人權”“自由”的名義站在示威者一方,同情乃至美化示威中的暴力行爲,完全不顧這些暴力活動給整個香港社會帶來的破壞。如果没有香港反對派號稱不與暴力“割蓆”的“本地支援”,如果没有國際反華勢力頻繁發聲、施壓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國際支持”,香港的暴力活動恐怕不會這麽嚴重、持續這麽長時間。“反修例”活動之所以愈演愈烈,美西方反華政客的“摇旗呐喊”、部分媒體的有意歪曲皆有“貢獻”。
  
  美在港政經利益龐大,如果從二戰時算起,它已在香港經營了幾十年,各方面利益盤根錯節。目前約有2.2萬美國公民在香港居住,超過1300家美國公司在港運作,其中283家以香港爲地區總部,443家以香港爲地區辦事處。2017年,香港是美國第十九大貿易伙伴、第九大商品出口地區、第三大葡萄酒出口市場和第六大農産品市場。香港是美國貿易順差最大的單一經濟體——僅2017年一年,美國從香港賺取的貿易順差就高達329億美元。雖然當前香港形勢令部分商界人士悲觀,甚至擔心香港出現長期的結構性政治風險,但徹底搞亂香港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不過,讓香港麻煩不斷,使中國爲此分心、牽扯精力,使美國手中多一個對華籌碼,却是美反華政客樂見的。
  
  一旦“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成爲美國内法律,那將是對《1992年美國-香港政策法》的重大修訂。有人擔心它會成爲懸在香港頭上的一把劍,實際上也確實會如此,因爲這個法案令美國對香港政策的工具箱中多了不少順手的工具,美隨時可以用它來威脅、制裁香港,也隨時可以利用香港來 “敲打”中國。然而,正如美國承認的那樣,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自己國家的地盤上,中國又豈會允許他國肆意妄爲。外交部發言人的講話已表明中國的立場,“對於美方的錯誤决定,中方必將采取有力措施堅决反制,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2019年10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