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評深度專訪:李環談香港和解氛圍

  2017年特首選舉結束後,香港社會進入了政治角力緩衝期。一方面有學者認爲香港社會正在凝聚團結,有大和解的趨勢;另一方面,有學者指出反對派只是暫時找不到發力點,對香港長遠的政治生態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不過,中評社近期專訪的專家學者中,都有一個普遍的看法:“香港時下有創造和解的機會和條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環博士4月28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特首選舉之後,無論從人們的主觀感受上還是從客觀形勢上,都出現了社會氛圍趨於緩和平静的迹象,對香港而言是一個和解的機會之窗。她認爲,本次特首選舉之後,各方都在反思,反對派亦有調整,從最初批判小圈子選舉,到後來泛民内部推出候選人,再到本次選舉支持建制中人(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這種變化固然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香港現行體制的一種認可和尊重。
  
  李環對中評社表示,“宣誓風波”和人大釋法之後,香港的激進和“港獨”思潮開始退潮;温和泛民和激進泛民正在博弈,反對派目前也在休整觀望中,一是觀察新一届特區政府動向,另外也利用緩衝期“積蓄力量”,並因應新情况作出調整。
  
  中評社對話李環,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特首選舉結束後,香港社會較爲平静,社會上亦有不同的言論,一方面認爲有和解的趨勢;另外一方面認爲應該審慎樂觀。您如何看目前香港的社會氛圍?
  
  李環:特首選舉之後,我也一直在關注香港各方面的動向,並開始梳理回歸以來的情况。香港從1997年回歸至今,已經整整20年,但社會政治争議從2002至2003年(23條立法争議)開始,就從未停止,并且愈演愈烈。2014年“占中”以及2016年的“旺角暴亂”,令社會上對立的情緒和言行達到了高峰。從本次選舉來看,幾位候選人的口號分别是“同行”、“信任、希望、團結”以及“從心出發”。這些口號反映經過這麽多年持續的對立和争拗,香港整個社會都産生了厭倦的情緒,幾位特首候選人都希望能够在政治上進行短暫的“休養生息”。
  
  在特首選舉塵埃落定之後,幾位候選人都非常有君子風度,林鄭月娥也馬不停蹄地落區,會見各界人士。我認爲在這一段候任特首的時期,無論從人們的主觀感受上還是從客觀形勢上,都出現了一些社會氛圍趨於緩和平静的迹象,且社會上各個派别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些和解的聲音。事實上,林鄭月娥當選後也提到,首要任務是修補社會撕裂。經過這十幾年的政治争拗,現在對香港而言是一個機會之窗,希望各界能够好好把握,令香港出現提昇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情况。
  
  1997年香港回歸後,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當時社會的情緒就比較低迷。2003年又出現了“七一大遊行”;2004年馬上就圍遶着政改問題出現了争議,而且當時泛民議員還搞“五區公投”;2005年政改方案被否决,香港政治上對立的情緒逐漸突出。雖然2005年曾蔭權接替了董建華,並在2007年得以連任,這七年之中社會看似比較平和,但是香港深層次的矛盾開始出現,並逐漸積累,主要集中在經濟民生、兩地關係領域。比如當時停建居屋,就讓市民上樓的問題惡化,造成了樑振英上任後,住房問題相當突出,兩地關係亦非常緊張。
  
  2012年,香港特首選舉又令親建制陣營出現了分裂,有唐營和樑營之分。樑振英在任的五年期間,不但没有出現“香港營”,社會上還出現了“占中”、“旺角暴亂”等激進行爲,包括“港獨”的冒起,使得社會對立達到了高峰,這也讓樑振英在推行經濟民生政策方面的步伐放緩。不過樑特首在解决土地房屋問題上的方向很正確,我想新一任特首在這些方面還會繼續推進。
  
  回看這二十年,香港社會越來越政治化,尤其是在政治上,出現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思維,不僅對香港本身傷害比較大,亦影響到了中央與特區之間的關係,以及兩地民衆之間的感情。所以我認爲,本次特首選舉之後,各方都在反思,對於親建制的團體而言,有人重提“八黨聯盟”,而且得到了一些泛民主派政黨的認可。事實上,無論屬於哪一個黨派,對香港而言都是特區立法會的議員,本就應該共商港是、良性互動,惡意的“拉布”戲碼也是時候停止了。
  
  中評社:所以您也認爲目前是香港社會一次很好的和解時機?
  
  李環:趁着這個機會,各方都會有一些反思。從泛民主派内部情况看,主流泛民也認識到對抗的思維是行不通的,而且市民也會厭倦,應該理性地去參與特區的建設。實際上泛民近些年一直在調整,最早他們批判小圈子選舉,到後來泛民内部推出參選人,再到本次選舉支持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這種變化可以説是一種實用主義的“體制内鬥争”的思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香港現行體制的一種認可和尊重。
  
  政治有政治的規則,要玩遊戲,就必須按照規則來。自“宣誓風波”和人大釋法之後,香港的激進和港獨思潮正在退潮,“港獨”是没有出路的。今年兩會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了。激進的違法行爲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一個法治社會,暴力行爲是不可能被容忍的。
  
  從中央政府角度看,中央20年來非常關心香港,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經濟民生等都很關心。中央也一直都在强調,要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而且也一直在强調治理香港要依靠廣大愛國愛港的香港同胞。王光亞主任也曾提到,泛民主派中也有很多愛國愛港的人士。絶大多數的香港人都是愛國愛港的,不管屬於什麽派别。當然一個社會中也總有一些立場激進、言行偏激的人士。
  
  從特區政府的角度看,新一届班子即將上任,新特首、新班子、新氣象。客觀而言,林鄭月娥在香港政府任職36年,本就是一個有擔當的人,她也願意爲香港奉獻,而且她的班子我相信也會體現廣泛的代表性。在這個階段,各方都會給她時間,所以在這樣的情况下,天時地利,自然就期望人和。
  
  希望香港各方能够借此機會冷静總結,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新一届特區政府在林鄭月娥的帶領下能够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期望的:“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團結包容,勠力同心,鋭意進取,爲香港發展進步作出貢獻。”
  
  中評社:所以現在真的有大和解的可能性?
  
  李環:對,現在各方都有所冷静,有願意去做一些事情的動機。對大和解的期待是香港真正回到團結一致、共同奮進的狀態,政治上的争議可以緩解,經濟民生問題可以改善,總之是一個促進和諧的過程。但講和解並不是没有原則的,或者是淪爲政治買賣,乃至有損法治原則,如前段時間民主黨胡志偉等人提出又很快收回的“特赦論”般的“大和解”。
  
  中評社:反對派目前的反思,是否因爲暫時找不到發力點?
  
  李環:也有這種可能性。現在有這樣一個氛圍,但是要實現大和解,是有前提的,而且也是比較困難的。首先泛民内部存在博弈,温和泛民和激進泛民之間有分歧。選舉之後,反對派的計劃是一動不如一静,他們也正在觀望,一是看新特首、新政府會怎麽做,二是他們也利用這段時間“積蓄力量”。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會放棄過去的主張,因爲他們的很多東西是理念性的,不太容易改變,但是因應現在的情况,他們也需要一個休整期。
  
  前一段時間,“熱血公民”也説要招募一些“少年軍”,所以一些激進的言論事實上也並未消除,目前要看泛民内部是如何博弈的。畢竟,泛民主派也不是鐵板一塊,比較温和且主張溝通的泛民力量需要提昇,因爲很多時候温和泛民是被激進的力量所拉扯,政治光譜也被迫移向激進。如果温和溝通的泛民主派力量能够上昇,就會有助大家回歸到理性議政的道路上來。
  
  如今各方都在給予林鄭月娥時間,7月1日新一届特區政府開始運轉之後,短期内需要做出一些成績。現在組班的過程中可以招攬各個方面的人,但這只是一個基礎,關鍵在於特區政府開始運作之後,要能够短時間内出台有效的政策,并且能够推行下去,得到大衆認可,這樣對於增强整個特區政府的信心,對於整個社會氛圍的轉變是有好處的。
  
  還有一個困難,中央和泛民,以及不同派别之間,現在的信任都非常脆弱,因此要創造一些機會,讓各方信任不斷增强。有信任的基礎之後,才能够進行深層次的溝通。總體而言,目前是出現了和解機會,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難,需要審慎樂觀地看待。
  
  中評社:有和解的可能性存在,現階段是否不應該談論重啓政改或者是23條立法等争議性話題,而是要多營造有利於社會和解的議題?
  
  李環:首先得指出,基本法中規定了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最終達至普選産生,也規定特區政府需要就分裂、顛覆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爲自行立法,但是過往社會圍遶着這些議題産生過很多争議,比如普選的具體辦法,23條具體的條文等。我認爲,特區政府會綜合各個方面的情况來考慮何時重新啓動政改和就基本法23條進行立法。届時需要報中央批準的就報中央批準,可自行决定的就按照特區政府的步驟進行。
  
  新一届特區政府就任之後,香港有很多亟需解决的問題,新政府會有很多事情要做,有輕重緩急。我目前看不到特區政府會把重啓政改和23條立法提上日程的迹象。
  
  中評社:林鄭月娥也有提過重啓政改和23條立法需要看社會氛圍,現在看來是否還没有到最有利的時間?
  
  李環:新一届特區政府優先處理的可能是教育、民生等問題,林政月娥在競選綱領中着墨也比較多,所以我認爲她上任後如果想盡快得到各個方面的認可,就要優先兑現她政綱中的一些内容,而且也要選擇一些相對容易看到成果的議題先去解决。一些困難的議題,或者會引發較大争議的議題,就會稍微推遲,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
  
  中評社:下一届特區政府在治港上,您認爲應該用什麽樣的方式,口軟手硬?
  
  李環:治港方式和原則,必須在嚴格遵循各項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行,要符合憲法和基本法的要求。强硬與否只是心理上的感覺,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新一届特區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包容共濟,多聽聽社會各界的聲音。香港是高度發達的社會,媒體非常活躍,有一些聲音會被人爲放大,包括之前的“港獨”議題,支持“港獨”的人數可能很少,但是經過媒體的宣傳,會感覺有很大的能量,但經過理性思考就會認識到,“港獨”只是情緒性的,是没有前途的。
  
  對於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聲音,政府在做决策的時候,是需要甄别的。政治本來就是妥協的藝術,各種力量要學會協商共贏。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還是需要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及香港當地法律辦事。當然,在身段上還是需要柔軟一些,要虚心去聽各方的意見,與各個派别溝通。
  
  樑振英2012年就任後,也説過要一支筆、一本簿、一張凳去落區,但是因爲總遇到抗議效果不理想,後來也没有堅持。我認爲還是需要有一種恒常的機制,方便政府聽到民間不同的聲音。
  
  中評社:您對於新一届特區政府,以及林鄭月娥的班子抱有希望?事實上,香港真正面對的問題是結構性矛盾的問題,無論换了誰任特首,這些問題都並未解决,并且難以解决,您對未來五年樂觀?
  
  李環:我也是審慎樂觀,如果和樑振英時期比較起來,林鄭月娥面對的環境會好一些。但是一個社會要治理,需要有很多政策,政策只要推進,就會有争議。比如土地房屋政策,肯定需要繼續推進,但就會觸及背後的利益集團,可能需要一些高超的施政技巧,更爲妥善的處理方式,才不致引起强力反彈。無論如何,都需要朝着惠及市民的方向推進政策,對於各方而言,這將又是一個力量博弈的過程。
  
  中評社:本次選舉建制派比較團結,票源比較集中,有人認爲通過這次選舉,未來五年建制派都會比較團結,您怎麽看?
  
  李環:在重大的政治問題上,建制派應該是可以團結的,但是在一些具體的政策上就很難説。建制派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們中有的來自商界如經民聯、自由黨,有的偏重基層如工聯會,不能説他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特區政府在推動一些政策的時候,引起持不同觀點的人的争議很正常。
  
  本次選舉確實將唐營和樑營統和在了一起,但是新一届管治班子上任後,還是需要看具體的政策,不能够理所當然的認爲建制派就會一直團結。
  
  中評社:此前“旺角暴亂”肇事者被起訴,前日樑游二人又被警方帶走,昨天衝擊西環的9人被警方帶走,一連串的法制强壓,您認爲會産生什麽樣的效果?這種法制强壓之下,能否抑制分裂行爲的滋生?
  
  李環:“占中”以及“旺角暴亂”時,警方收集了很多證據,甄别需要一定時間,現在有些人被“拉”,落案起訴也是按照程序走。對這些違法行爲進行起訴和懲治,可以起到震懾作用。法治始終是香港的核心價值,維護法治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也是每一個香港人的責任。知法犯法,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占中”時,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行爲是違法的,現在被起訴,他們也應該有心理準備。
  
  中評社:實際上近期被起訴或者逮捕的人士許多都是本土或是泛民的支持者、擁護者,所以胡志偉才會提出“大和解”。會不會因爲這一連串的法制强壓,也導致了反對派内部的一些調整?
  
  李環:客觀上可能會有,但是在法律面前,不能分反對派或是建制派,法律是對事不對人。之前的“七警案”也是由律政司提起檢控的,“七警案”判决出來時,争議非常大,但是事後來看,香港法治信心依然存在。此次胡志偉和楊岳橋“大和解”的提出,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和反對,包括泛民内部也不支持他們,因爲這顯然是違反法治原則的。所以我認爲要堅持法治的底綫,就應當對任何人一視同仁,無論他屬於哪一個派别。在香港,如果要遊行示威,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之下進行,但是明顯違法的行爲是不允許的。
  
  2017年4月3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