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習近平的核心價值觀與兩岸價值觀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並予以積極培育和踐行,其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在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思想中,最大公約數成為了哲學思維範疇中的重要概念,這也是習近平之前的歷任領導人都沒有使用過的治國理政新思維。如何運用習近平最大公約數新思維,努力構建與創新兩岸共同核心價值觀,遏制台灣價值觀的異變,是新時代賦予的新任務。

  一、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論述

  從哲學定義來看,核心價值觀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1.它是判斷善惡的標準;2.核心價值觀是這個群體對事業和目標的認同;3.在這種認同的基礎上形成對目標的追求;4.形成一種共同的境界。中共所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共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歷程是這樣的: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2007年底的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提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導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此可知,儘管中共歷史以來即積極推進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但是,真正構建成形並且予以推行,則是在習近平治國理政之後實現的。也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與實施,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重要成就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重要的思想內涵。

  習近平關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可以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做一個基本歸納:

  1.目的之問:回答了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新時代的重大問題。習近平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

  2.價值之問:回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多重要的問題。習近平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我曾經講過,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習近平又說:“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3.作用之問:回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多大作用的問題。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還說:“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為此他強調必須“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4.方式之問:回答了如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習近平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時間之問:回答了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多長時間的問題。習近平說:“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順利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懷疑動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二、習近平的最大公約數新思維

  如前面所引述的,習近平在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有這麼一段話:“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這裡要特別指出,習近平的最大公約數具有特殊意涵。

  最大公約數,也稱最大公因數、最大公因子,指兩個或多個整數共有約數中最大的一個。這本是一個數學概念,但是在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思想中,最大公約數成為了哲學思維範疇中的重要概念,這也是習近平之前的歷任領導人都沒有使用過的治國理政新思維。

   1.是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思維。習近平說:“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

  2.是凝聚最大民心的新思維。習近平這樣說:“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決定事業成敗。我們提出堅持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的方針,就是著眼於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3.是發揚民主的新思維。習近平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習近平還說:“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同時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儘可能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

  4.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新思維。習近平說:“中國夢匯聚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還說:“當前,中美關係發展面臨重要機遇。中美兩國完全可以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只要雙方堅持這個最大公約數,中美關係發展就有正確方向”。

  據此分析,習近平最大公約數思維的特點就是立足在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基礎上,追求核心價值的最大化,以最大限度地構建共同理想、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未來。可以說,沒有最大公約數,就不可能最廣泛團結各族人民,就不可能全面弘揚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需要運用最大公約數思維。最大公約數思維,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共識,以利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

  此外,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及最大公約數思維,當可引入兩岸價值觀的討論範疇中。

  三、台灣價值觀差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的社會核心價值觀與大陸的當然不同。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後來的國民黨主政時期的反共教育,等等,使得台灣的價值觀趨向複雜化、多樣化,甚至與大陸的價值觀有差距、有矛盾。

  北京涉台專家楊立憲分析指出:毋庸諱言,1949年後,因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鬥爭的複雜原因,兩岸分別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不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大陸信奉馬列主義,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台灣則信奉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學說或“三民主義”,走的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兩岸因而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並各有堅持。台灣因曾創下“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發展成就,以及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逐漸走上政治本土化、多元化的道路,常自詡為“中國、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並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以此來對抗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統一構想。例如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曾說過:“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就連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也以“維護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來作為抵制統一的口實。例如前民進黨當局領導人陳水扁曾說:“今天台海的問題不在於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人權,而在於中國的極權、專制與獨裁。”中國大陸當然不能同意上述說辭及指責,可以舉出大量充分的依據來說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形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彼此可以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相得益彰。總之,兩岸之間圍繞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實行什麼樣的社會制度,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等,確實存在著價值觀上的分歧與對立;往往一方支持、肯定與讚美的,另一方則持批評、反對或否定的態度。兩岸開放交流30年雖有效增進了相互之間的瞭解與理解,縮小了彼此在價值觀念認知上的差距,但距離形成具有高度共識的價值觀及共同行為取向還差得很遠。這種差距影響並制約著兩岸之間的深入交流及融合,成為妨礙兩岸走近再走近直至達成完全統一的重大阻力。〔1〕

  上述分析非常清晰地表明,兩岸存在價值觀的對峙,並危害兩岸關係。

  台灣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演變至今,已經出現了三重人格化:

  其一,台灣社會大眾更多是堅持傳統的中華文化價值觀。諸如“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五種基本的“母德”、“基德”,在台灣同胞中間受到廣泛的傳承與堅持。台灣社會與大陸社會語言一致、文化同源、習俗同根、宗教同質。兩岸文化習俗的相同是多方面的,從台灣的居民組成,到生活習俗、文化體育、宗教信仰等方面與祖國大陸深層的聯繫,這決不是簡單的文化影響、風格模仿、強行灌輸的結果,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充分證明兩岸同根共生,同屬一源,同承一脈,同為一體,血脈相連。結論就是:台灣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一部分!

  其二,台灣政府則奉行西方的價值觀念。西方價值觀念主要是指來自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思潮,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等。蔡英文就任台灣領導人之後,曾經這樣作闡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所表現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台灣大學教授張麟徵曾經比較分析指出:“‘中華民國政府’的價值觀是全盤西化,動不動就講民主、人權、自由。大陸也講這些,但這兩套觀念是有差距的,因為我們講的民主自由人權,是全盤西化的,大陸講的是根據它的國情提出來的。這種價值觀認同的差異,導致不管國民黨或民進黨,都能理直氣壯地說無法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所以政治協商、協議都是不可能的”。

  其三,民進黨作為執政黨,還奉行分離主義的價值觀,如:1.歷史宿怨存在化。比如對於國民黨早期執政的時候犯下的一些錯誤,不僅不化解,還致力於擴大化,用於添加人民之間的對立仇恨。因為這有利於挑撥兩岸人民的對立情緒。但是,對歷史宿怨是有選擇的,如日本與“台獨”是暗度陳倉的,對於日本侵佔台灣時期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僅不清算,還予以包庇美化。2.民粹主義全面化。民粹主義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是缺乏核心價值觀的,台灣已經進入“未民主先民粹”,以全面民粹替代全面民主的混亂局面已經形成。3.中華民族虛無化。公開否認台灣主體民眾是源自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為了切割與大陸的聯繫,竟然去尋找什麼南島族群、毛利族群為祖先。分離主義的價值觀,是錯亂的價值觀、是顛倒是非的價值觀。

  台灣價值觀的三重人格化對兩岸關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傳統的中華文化價值觀,是兩岸共同價值觀的基礎。傳統的中華文化價值觀是台灣同胞的主流價值觀,也是大陸的主流價值觀,兩者是完全契合的。對此,大陸是接納認可的。而這也是大陸方面維繫和平統一方針政策的基礎所在。大陸方面之所以有耐心、有信心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與兩岸還擁有共同的一直存在的價值觀不無關係。

  第二,對台灣的西方價值觀念,大陸早已經表明了態度,就是尊重。其實,當年對台灣問題的解決擬採用“一國兩制”的方式,其設計的原理就是尊重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制度差異,當然包括價值觀的差異。制度與價值觀是密不可分的。如港澳地區實施“一國兩制”之後,其西方價值觀依然受到尊重和流行。所以,對西方價值觀在台灣的合理存在,大陸絕對不會視之為眼中釘。

  第三,分離主義的價值觀,則是大陸絕對不可以接受的,因為分離主義的價值觀,不具有普世價值,是撕裂台灣社會的偽價值觀,更是兩岸關係的亂源,是最終可能導致兩岸兵戎相見的危險因素。普世價值是指已經存在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分離主義的價值觀,既是已經存在的,更是具有廣泛爭議的。最為麻煩的是,分離主義的價值觀,是讓兩岸關係不斷發生震蕩、沒有寧日的危險價值觀。

  近期以來台灣有輿論認為,兩岸的核心價值觀差異,是兩岸進入和平統一階段的主要障礙。關於兩岸統一的障礙,台灣方面輿論是不斷變化的。早期主要聚焦在經濟差距方面,對誰才有經濟實力來進行統一而進行討論。當大陸的經濟實力遠遠超越台灣,經濟差距論沒有市場了,於是又生發出來所謂的民主差距論調。現在,則是以價值差距論調為主。

  北京涉台專家王建民分析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台灣當局開始大打“經濟牌”,以兩岸經濟發展差距過大為由,拒絕兩岸統一。後來台灣當局轉向大打“民主牌”與“制度牌”,即主張以大陸建立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作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提。隨著島內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曾經對抗兩岸關係發展與和平統一的“經濟牌”、“民主牌”與“制度牌”已變得沒有意義,民進黨於是重提兩岸價值觀與制度的差異,試圖以此作為阻撓兩岸政治協商、避免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工具。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兩岸關係發展論述動向,需要做出準確與科學的評判,不能讓其誤導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 儘管我們不可否認民主、人權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關鍵性的因素。阻礙兩岸關係發展與兩岸和平統一的關鍵障礙,是島內分離主義或“台獨”主張(背後是“台獨”分裂勢力),這是政治問題,不是制度與價值觀的問題。國家和平統一,核心不是制度的統一,不是價值觀的統一,而是國家主權的統一與領土完整。 〔2〕

  這樣的結論,非常符合實際情況。在這裡必須強調指出,真正能夠阻礙兩岸和平統一,逼使大陸對台轉為武力統一的價值觀差異,就是台灣的分離主義價值觀。

  四、運用習近平最大公約數新思維構建與創新兩岸共同核心價值觀

  台灣方面的智者也已經明瞭問題的所在。台灣中國時報曾經發表社論指出:“雖說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發生變化,是時間發展下的自然趨勢,但政治人物,尤其是李扁二人的操弄更加速了異化發展;如今的客觀環境,台灣必須學習與大陸和平相處,民進黨恐怕得先袪除恐共、反中情結,放棄分離主義主張,把政權和國家與民族區別對待。統一可以不是問題,但對統一的時機與條件則可有所堅持,台灣堅持的是生活價值觀,反對的是不合理的體制,不接受的是不合理的條件,追求的是由競爭雙贏走向融合與統一。我們期望民進黨能夠認識到,中國是兩岸同胞共有的中國,台灣人民也有權利和責任對中國的未來表示意見,民進黨切莫剝奪後代子孫到中國大陸發展的機會”。〔3〕

  誠如該社論所言,台灣堅持的應該是生活價值觀。在政治價值觀方面,要放棄分離主義,進而推動融合統一的價值觀。如是,兩岸的共同核心價值觀當能獲得創新共建。

  北京學者陳來分析說: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個特點是“責任先於自由”。就是很強調個人對於他人、對社群,甚至對自然所附有的責任。責任意識非常強。第二個特點,是“義務先於權利”。西方近代社會非常強調個人的權利,但我們儒家思想裡,強調的是義務。第三個特點,“群體高於個人”。西方的人本主義更多的是以個人為本,但是我們中國的以人為本,不是講的以個人為本,還是以群體為本,所以群體是高於個人的。責任先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先於個人,這是中國人古代價值觀的特色。第四個特點,“和諧高於衝突”。看看文化史會發現人類的文化里充滿衝突,充滿鬥爭、流血。但中國文化更強調和諧。西方的文化強調個人,總以自我為中心,克服別人、佔有別人,排斥異教。〔4〕

  以此對照台灣社會價值觀念,也是極為相似的。在兩岸交流30年中,很多大陸同胞到台灣簡短一遊,立即有親切感與不陌生感。有人曾經抒情地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大陸的《新周刊》雜誌社2013年還專門就此話題做了一個專輯。結果引發了台灣各方的關注,馬英九在臉書中表示,很多人都被台灣人的熱情、善良和誠信所感動,讓他備感榮幸。台灣的報紙也發表評論說:有這麼一群大陸媒體工作者正用一種全新的視野、不帶偏見的態度拋棄過去大陸官方對台灣的宣傳,通過在政治上不分藍綠、在地位上不分官民的全方位接觸,試圖跨越政治體制所造成的藩籬,來重新認識和瞭解台灣。

  其實,不用想得太多,也不用誇大的太多。關鍵問題在於,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念同樣表現在台灣同胞身上,就如陳來歸納的四個與西方不同的觀念特點,在台灣社會同樣彰顯。因而,兩岸同胞有一見如故的親人之感。如果彼此沒有共同的傳統價值觀,甚至各自擁有完全敵對的價值觀,恐怕彼此之間就不容易那麼快樂地抒情了。

  如果台灣各界擯棄政治成見,心平氣和地分析研究習近平與中共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發現,其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各項內涵,具有中華民族的魂,但也都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是中華民族與世界文明的價值觀契合對接。

  習近平曾經就此作出說明: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5〕習近平還表示:“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6〕習近平還說: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覆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雖然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針對世界文明而論述的。但是體現出:在習近平的思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非要與西方的文明價值觀構建完全對立衝突的、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或者替代關係,反而,是要對不同的文明體系予以最大的理解、包容,以共處為目標。

  進而可以得知,習近平的開放性思維,為兩岸共同價值觀的創新與共建開拓了廣闊的空間,這一點,務須認識清楚,這樣的時代契機,兩岸也要抓得住。

  習近平曾說:“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願”。

  這一段話,也可以視作習近平對兩岸共同價值觀的構建以及兩岸和平統一最大公約數所下的定義。

  首先要深入認識的是,何謂中國夢?權威的解讀是:中國夢,是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正式提出於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並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産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習近平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

  因為中國夢包含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與未來,所以也當然包含了兩岸關係、兩岸同胞的一切。中國夢與台灣同胞也是不可分離的,也有重大的台灣因素與台灣機遇在內。以此為起點,即可以瞭解構建兩岸共同價值觀的重大的、新時代的意義何在了。那麼,以中國夢為兩岸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來論證兩岸之間最大的公約數內涵的話,可以具體明確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化公約數。習近平反覆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0年9月,時任台灣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香港表示,中華文化是海峽兩岸最大公約數。2011年8月,時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的江丙坤也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來一脈相承,台灣保存中華文化底蘊,也由於400年移民文化包容個性,中華文化在台灣經過多樣文化激蕩和融合,形成文化多元性,且更為豐富,這也是台灣文化最寶貴的一部分。在兩岸多次以中華文化為依歸之下,中華文化成了兩岸最大公約數,在此基礎上,兩岸可截長補短、相互勉勵,再創更輝煌的中華文化基礎。

  此後,中華文化是海峽兩岸最大公約數獲得了兩岸輿論的積極回響,已經成為了兩岸知識分子最大的共識。

  第二,美德公約數。 兩岸要共同繼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歸納起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儒家經典《大·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台灣同胞是具有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大陸方面正在普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充分體現了傳統美德的精神。

  所以,兩岸在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上,是可以合力的、是可以共同發揚的。習近平對此作出了精闢的論述:“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

  第三,文明公約數。習近平中國夢中的文明觀,不是僅僅對中華文明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再次作出肯定而已,而是要讓中華文明得以重新的鍛造,重新光耀世界民族之林。要瞭解這個內涵,必須深入瞭解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的一段話:

  習近平這樣論述道: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7〕

  其中的核心邏輯關係是這樣的:1.中國夢的文明包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2.中華文明必須在繼承中勇於創新。3.新時代的中華文明一定會與世界文明和諧相處,並發揮文明進步的引領作用。如果說這就是三項原則的話,用之於兩岸關係,也是鼓舞人心、激動人心、吸引人心的原則。

  所以,兩岸同胞攜手,共同努力,不分彼此,為新時代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貢獻心力,也是兩岸構建共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說:“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兩岸共同價值觀的構建何嘗不是如此!然而,要實現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民族,就必須知難而上,必須把當前的不可能轉為今後的可能。這樣的勇氣,不僅僅是領袖必須具有,更應是一個民族、兩岸同胞所應該具有的時代自覺與時代勇氣。

  註釋

  〔1〕《試論兩岸價值觀的衝突與整合》 中國評論月刊  2018年2月號 作者:楊立憲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

  〔2〕《兩岸統一的核心是主權統一而非價值觀》 華夏經緯網  2013-09-25 作者:王建民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

  〔3〕《社論: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正確認知》 台灣中國時報  2014-05-21

  〔4〕《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光明日報 2014-08-14 作者:陳來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 新華社 2014-05-05  

  〔6〕《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全文)》 新華社  2017-01-19 〔1〕

  〔7〕《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全文)》 新華社 2014-03-28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