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人指點一路走去

  隨着《老八舍往事》一書的出版,“老八舍”的名氣大增。它不僅成了我們武漢大學中文系七八級這個集體的代名詞,而且也是我們這個集體名副其實的精神家園,代表着平等、友愛、團結、互助。不僅如此,“老八舍”在我們家裏,還是下一代的一部生動形象的“活教材”,兒子當年能以北大自主招生福建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被録取,與舍友們的指導和影響是分不開的。

  初見高人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你想要孩子成爲什麽樣的人,就帶他去見這樣的人。高人是必須結交的,在我眼裏,我的同學都是高人。爲此,只要有可能,我都會帶着兒子拜訪同學,從兒子很小起至今,兒子幾乎見過我們所有的同學。

  1991年10月,帶着同學們的祝福,我們一家人滿懷信心地來到厦門,準備第二次創業。到厦門後,住進了朋友借給的一間三十年代建造的華僑房。此房年久失修,不通風、不透光,白天要開燈。更糟糕的是,住在一樓的後半部分,每天聞着由油烟味、臭水溝味、老鼠味、油垢味、霉味等各種氣味混雜在一起的無法形容的讓人難以忍受的味道,與武漢長江日報新分的二室一廳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别。生活上的落差,導致我的情緒極其低落。

  這時,萬鳳琪來寒舍看望我們了,這對我們是多麽大的安慰啊!這是我們到厦門後迎來的第一位舍友。家裏從未來過客人,看到同學來,兒子高興得要命,也不認生,纏着萬叔叔看他畫的畫。博得萬叔叔夸奬後,兒子畫畫的勁頭更大了。媽媽大學時的班長表揚了他,這對一個三歲多的孩子來説,是何等的榮耀與鼓勵啊!

  (注:這時,爲了享受南方冬日裏的陽光,我從武漢人民廣播電台調到厦門,在《厦門特區工人報》從事採編工作。)

  打開另外一扇窗

  “快走,我們今天要見的同學可了不起呢!他一個月要賺1000美元。”1994年,一個月能賺1000美元的人,在我眼裏就是個大富翁,説話自然流露出贊譽之情。能見這樣一個富翁同學,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我也有了“吹”的機會。我告訴兒子,我們要見的叔叔叫張日焕,是朝鮮族人,現在幫他韓國的親戚打理生意,主要出口水産品到韓國,生意做得很好。這次他還帶來個外商,是他的韓國親戚。

  可能是我贊美式的口氣介紹同學起了特殊的作用,一個意想不到的場面出現了。到了酒店一推開客人的房門,5歲的兒子不顧裏面坐滿了人,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滿屋人大聲嚷道:“我長大以後比你們所有的人都要强!”這没頭没腦的話,讓我們感到喫驚,却惹得那位韓國外商哈哈大笑,他馬上掏出20美金塞給兒子:“説得好,有志氣,這些錢給你做奬勵了。”後來在飯桌上,兒子繼續超水平發揮,居然和韓國外商大談兩國交流,説什麽“現在你們韓國的科技比我們中國强,今後我們中國進步了會比你們韓國强,所以我們兩國要友好相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等等,説得那老外既喫驚又開心,連忙又拿出100人民幣給兒子説:“長大後你一定要來韓國留學,一切費用我包了,這是預付的定金!”

  兒子這樣講話,讓我感到既驚訝又尷尬,驚訝他怎麽會説出這樣的話來,尷尬的是這種大話會不會讓同學没面子。好在張日焕的親戚是個大度的商人,很懂得照顧孩子的情緒。他通過張日焕來回翻譯,一直耐心地跟我兒子聊着,把滿滿一桌子成年人晾到了一邊。

  對一個五歲多的孩子來説,出國留學或許太遥遠,但拿在手上的錢却是實實在在的。兒子要我保管好錢,留待他以後出國留學時用,一副小大人樣。這麽小就有了留學的概念,我得感謝張日焕和他的外商親戚,爲兒子打開了另一扇亮窗。

  (注:這時,爲擺脱經濟上的困境,我從特區工人報先後調到兩家外貿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跟張日焕算是同行。)

  專程拜訪

  從兒子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决定每年帶他旅遊一次。這個旅遊計劃至今已經實施了十幾年,1996年7月的處子游,我們選擇了深圳。那時,許多同學在深圳發展得很好,我想帶着兒子上門求教,取取經。

  深圳的同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王華敏的家成了我們的旅館,兼管早餐。每日香噴噴的早餐,讓我們一家人胃口大開。趙健專門開車接我們去豪餐了一頓,那可是我們第一次坐上奔馳車喔。師月會把我們請到鼎鼎大名的曾經的國内第一餐廳——國貿旋轉餐廳喫飯,既飽了口福又飽了眼福……在深圳的三天裏,我們每餐都有同學管飯吃,感覺真是好極了。更關鍵的是幾位成功人士在兒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幾乎是始終瞪大了眼睛傾聽着我們同學的侃侃之談。從深圳回來,兒子還不時念叨着他剛認識的父輩的同學:教書育人的王華敏叔叔,報社總編趙健叔叔,公司老總師月會叔叔,創業有成的駱苗伯伯……他們雖然職業不同,境况不同,但都做得有聲有色,令人羡慕。

  (注:這時,我從外貿公司調到《厦門商報》做記者已有一年,轉了一圈,又回到做媒體的起點。)

  未來當外交部長

  一天,我接到武漢同學孟德民的來信,打開一看,非常有意思,我趕緊讀給兒子聽。孟子信中説,你兒子很有口才,好好培養,以後當個外交部長。這麽高的期許,讓我激動了半天,我决心不辜負老同學的期望,好好培養兒子。兒子却不領情説,我才不當外交部長呢,會被人暗殺。這種古怪的念頭哪裏來的,不得而知,但孟子的建議是有緣由的。

  1997年暑假,我帶着兒子回武漢探親,武漢的同學們設宴款待了我們母子。席間,童志剛、夏武全、孟德民幾個同學跟兒子打起舌戰,同學一方主張要武力攻打台灣,兒子一個人一方,主張不能打,雙方争得非常激烈,相持不下。我知道,同學們是有意識地逗兒子玩,看他能自圓其説到什麽程度。最後的結果是,雙方誰也説服不了誰。當時兒子只有八歲半,有如此的口才與膽量,敢跟叔叔們鬥嘴,這才有了前面孟子來信的抬愛。

  經過這番唇槍舌戰,兒子的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歡與人交往了,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那幾個跟他辯論的叔叔,不知不覺成了兒子口才訓練的啓蒙老師,這點,恐怕是那幾個叔叔始料未及的吧!

  全陪帶來的收穫

  班長萬鳳琪是個非常熱心的人,2001年初,我到南昌辦事,他丢下自己手上的工作來陪我,給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使我順利辦完了事。去南昌是爲了兒子。

  那時兒子整天懶洋洋的提不起精神,我用了許多方法來改進他的狀態,但效果不明顯。聽説南昌有個11歲的五年級小女孩,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托福考了630多分,正準備去美國讀大學呢。我不指望兒子出人頭地,但也不能萎靡不振。這個女孩比當時考上哈佛大學的劉亦婷還厲害,正在報社負責策劃的我,想抓住這題材寫一本書,於是跟小女孩的父親聯繫好後,就直奔南昌。

  聽説我來了,萬班長到機場接我,請我吃完午飯後,又把我送到女孩家與女孩父親交談,他則坐在一旁陪着。看到電視台的主任當我的陪同,小女孩的父親自然敬我幾分,交談十分順暢。談完後,萬鳳琪又把我直接送到機場。

  一個月後,女孩的父親帶着一家人來厦門回訪。兒子與比他優秀的小妹妹在一起,知道了自己的差距。這之後,兒子整個人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僅英語學習意願强烈、幹勁大,而且也有了模模糊糊奮鬥的目標。這個小女孩當年被美國夏威夷大學計算機專業録取。

  兒子的改變與小女孩的到來有關,小女孩的到來或多或少與萬班長有關,這恐怕是萬班長全程陪同時没想到的吧。在此,我要説聲謝謝萬班長。

  (注:自1995年調入《厦門商報》後,主要從事外經貿報導工作。幾年間做過很多厦門媒體第一的事:策劃成立商報房産俱樂部;組織開展長達四個多月的“21世紀不敗”論壇活動;爲全市幾千輛出租車贈送報紙,被稱爲是厦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創舉。爲此,報社指派我做策劃部的負責人。)

  年三十的團圓飯

  這是一個特殊的團圓飯。2002年2月11日是農曆的年三十,我帶着兒子和一對母子朋友從厦門坐飛機到南寧,參加大年初一從南寧出發的越南河内下龍灣出境游。那天中午,南寧的吴葆儉開着自己的車到機場接我們,我心裏非常感激又過意不去,畢竟是大年三十,大家都很忙,我還來打擾同學。但正因爲是同學,即使再忙也要抽空來陪。這樣的同學情誼,讓人終身難忘!

  從機場直奔酒店餐廳,樑凡一家、李建平一家、吴葆儉一家在這裏已等候多時。見到同學格外高興,我趕緊走過去與他們一一握手,就差一點擁抱了,剛才的不安,早就丢得無影無踪了。我把兒子叫過來,一一跟同學和他們的孩子們認識,隨後大家入座,邊吃邊聊。

  吴葆儉在南寧做音響生意小有名氣,李建平的政協幹部當得穩穩當當,樑凡在培訓中心做了主任,南寧三杰成績斐然。盡管是多年没見,但席間老同學那種無話不談的親切勁,感染了兒子和同來的朋友,他們用羡慕的口氣説,看得出你們同學間的關係很好。是啊,關係不好,怎麽有緣分在一起吃年飯呢!

  (注:這時,在《厦門商報》做專版編輯)

  李教授的指點

  七八級是個特殊群體,年齡差别最大,我們武漢大學中文系也不例外。學文科,應届生拼不過社會生,這是不争的事實;但應届生從老大哥老大姐身上,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在學校讀書如此,到社會工作後更是如此,培養孩子也不例外。

  2001年底,我正在爲要不要兒子參加學校組織的英國遊學犯愁時,在武漢大學從教的李卓鈞爲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來到了厦門。我如遇到救命恩人一般,跟李大哥討教起來:明年(2002年)暑假,兒子剛讀完初一,其英語水平能應對在英國的生活與學習嗎?平均一天1000元人民幣的花銷,怎麽着也得慎重考慮一下。李卓鈞用肯定的語氣告訴我,無論花多少錢,也要讓孩子去。他舉他女兒的例子告訴我,這趟遊學值。他女兒在讀高一時,被學校派到英國曼切斯特交流,回國後,整個人變了樣,從眼界到教養都有了很大的提昇。

  聽了李大哥的話,我不再猶豫,决定動員兒子報名參加。事實證明,李大哥的建議完全正確,兒子從英國遊學回來,不僅提高了英語水平、擴大了知識面、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信,有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勇敢與魄力。

  李大哥的及時指點,爲兒子的成長助力不少,我也一直難以忘懷,這就是“老八舍”的魅力所在!

  與高人一起漂流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七七、七八兩級的學生大學畢業20年了,各校非常重視這批校友,相繼舉辦了不同規模的紀念活動。“武漢大學七七、七八級校友畢業20週年紀念大會”2002年10月3號召開,將有許多同學到校,我當然不會錯過讓兒子見高人的機會。

  五天的聚會,兒子見到了他曾經拜訪過的和從未謀過面的同學,與大作家汪芳這些名人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與同學們一起喝烈酒、鬥秋寒、賽漂流的場景,更讓兒子難以忘懷。

  九畹溪漂流那天,下着蒙矇細雨,有些寒氣逼人。同學中身體不太好的早早打起了退堂鼓,一些年輕的、體壯的勇敢者决定下水一試。當地朋友告訴我們,下水前一定要喝些本地産的烈酒“苞谷酒”之類的,我們帶來的“金門高粱”也派上了用場。按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喝酒的,但那天破了例,我允許兒子喝酒。同學們舉着酒杯互相壯膽,好像要去赴國難似的。

  酒精下肚後,馬上覺得不那麽冷了。大伙兒穿上漂流服,兩人一組坐上橡皮艇下水了。兒子和他爸一組,我跟蔡賡生一組,我們兩只皮划艇始終漂流在隊伍的最前面。兒子是第一個到岸的,他很高興能在這幫高人中搶得了第一。漂流的驚險刺激,使大家忘記了寒冷,上岸後同學們還在熱議着漂流中發生的趣事。

  武漢歸來後,兒子曾寫過一篇《武漢秭歸紀行(2002年10月3日—6日)》,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詳細地描繪了“老八舍”的這次聚會,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我們這代人對後輩的影響與鞭策。

  成爲北京一員

  從參加同學畢業20週年聚會,到2006年12月30日,四年間,兒子忙於學業與數學競賽,再也無緣見到“老八舍”人。不過,我仍然會在他休息的空隙,告訴他同學的近况。比如説,作家方方又出書啦,寇總秋拍比春拍賺的錢更多了,李叔叔出任一方大員了,等等。

  2006年12月31日,兒子終於又有了拜訪同學的機會了。這天上午,兒子帶着北大自主招生福建省筆試第一名的成績來到北京,參加北大組織的面試。兒子有過中學校學生會主席和校合唱隊領唱的經歷,加上平時大量閲讀和經常見高人的積澱,面試輕易過關了。晚上,我帶着兒子喜滋滋地去見同學。

  盧元孝、彭迎喜、趙健、楊勝群、隋圻、徐江、寇勤、爲民,以及畢業後很少見面的郭偉峰和李昕都來了,個個都是頂呱呱的人物。席間,大家主要聽郭偉峰講台灣問題。本來在家屬桌坐的兒子,聽到郭偉峰講的内容,馬上跑到同學桌來,心無旁騖地聽郭偉峰侃。郭偉峰已是大陸研究台灣問題的頂級專家,一個高三的孩子能有機會親聆教誨,怎能不珍惜呢!與上次跟武漢同學打口水戰已快十年了,但兒子對台灣問題的興趣始終没减。

  這些做叔叔伯伯的同學,提携後生没有一點架子,飯後他們欣然接受了兒子想與他們合影的要求。看到兒子跟叔叔伯伯們的親熱勁,我從心裏受到感動,兒子能以優异的成績考入北大,我們“老八舍”人功不可没,同學們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書寫了一本很有説服力的成長“教材”。帶孩子見高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注:這期間,我通過競争上崗,當上了厦門商報廣告中心主任。)

  見证輝煌

  培養一個孩子進好大學並不難,難的是這個孩子大學畢業後是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社會是個復雜的系統,對初涉社會的大學生來説,高人的指點仍然是不可少的。

  2008年北京奥運會,兒子有幸在鳥巢做志願者。奥運會一結束,我就請兒子到河南一游。舍友來華强、崔琰熱情接待,讓兒子從心底裏感受到“老八舍”的友情與關懷。來教授與兒子關於學業與事業的交談,啓發兒子對未來多了些思索。

  “老八舍相逢30年”聚會、嘉德公司09年春拍,兒子都有幸親眼所見。“老八舍”人的精彩人生給他啓迪;嘉德拍賣現場錢似流水的角力,讓他瞠目結舌、大開眼界。2009年,幾個同學相約,兩個後代相隨,我們到了爽爽的貴陽,親眼目睹了李軍的治市方略,見证了李軍治市的成效,近距離地接觸了一下一個城市的最高領導者。

  (注:這時,培養兒子上北大這點兒事,被厦門幾家媒體大篇幅報導後,我教子有方的名氣遠比記者名氣大,這促使我下决心將下半輩子托付給家庭教育事業。)

  後 記:

  與“老八舍”各位高人相識已經36年了,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兒子已經在美國工作了,我的家庭教育事業也越來越紅火,相繼成立了郭燕家庭教育研究所、先行知教育機構,被厦門市校外教育發展促進會推舉爲會長。

  爲幫助孩子與家長在沉重的應試教育中活得輕鬆點,我大力倡導與實踐行知教育,不僅將其運用在夏令營(旅行)中,而且也運用在平日的教育中,爲此發起了徒步厦門的大型親子活動。

  爲在更大範圍影響家長,讓家長孩子受益,我和兒子共同著書《遊山玩水上北大》和《東行西游知天下》。其書出版發行受到數以萬計讀者的歡迎,這使我們感到非常欣慰。

    2010年3月文

  2014年12月30日修改

  郭燕簡歷 (學號787045)

  女,漢族,1960年8月16日出生於湖北武漢。祖籍山西汾陽。

  1974年—1978年,武漢第39中學,班長、校團委委員。

  1978年—1982年,武漢大學中文系,曾任係學生會體育委員。湖北(武漢)考生。

  1982年—1986年,畢業分配至長江航運管理局長航史編輯室,任編輯。

  1987年—1991年,武漢人民廣播電台記者。

  1991年—1992年,《厦門特區工人報》編輯、記者。

  1992年—1995年,厦門外貿公司。

  1995年—2007年,《厦門商報》主任記者,廣告中心主任。

  2007年—2010年,厦門市郭燕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

  2010年—2015年,厦門先行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4年—現在,厦門市青少年校外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