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與海洋

  珠江文化,表面看似乎是指江河區域文化,但實質上却具有深遠的海洋背景。廣州話的獨特表達就是最好的説明:“凡水皆曰海,所見無非海也。出洋謂之下海,入江謂上海也。”《南越筆記》,《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9章第229頁﹞這是清朝廣東學政李調元的解讀,而且他非常贊賞廣州話這種説法。

  我認爲,珠江文化首先是水文化,既然是水文化,按廣東的觀念水就是海,海就是水,海水與江水皆稱海。所以珠江文化與海洋是想通的。

  珠江與海洋都是物質的東西,而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就屬於非物質的東西了。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是密切相關、形影不離的。所以我們討論珠江文化與海洋的關係,就要見物又見道,即既要見物質文化,也要見非物質文化,就是要演二重奏。清代魏源寫過一首詩來形容珠江的二重奏:

  “濠鏡羊城水氣氲,華夷估舶自成群。
      門前潮汐家家海,詹際榕棉寺寺雲。”

   (《魏源傳》下册第814頁)

  這就是珠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形象生動描繪,即珠江文化與海洋的關係。

  珠江文化與海洋的關係源遠流長,遠的不論,我僅就近代貿易全球化以後珠江文化與海洋貿易來説明,以見一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東來進入和租居澳門,開闢了廣州至五大洲的全球化貿易航綫之後,西、荷、法、英、美等西方國家紛紛東來廣州進行貿易,購買中國價廉物美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特别是干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專限於“廣州一口通商”後,廣州成爲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雙管齊下的態勢,向廣州聚匯並經珠江流域向全國擴展。廣東成爲中華大地得風之先的“南風窗”。當時,江蘇揚州等地流行“想發廣東財”(林蘭痴:(《邘江三百吟》卷10)的諺語,説明江南人的社會心理已經打上廣東貿易現實的烙印。就是這種貿易全球化的物質條件,使珠江文化與西方文化發生大規模的頻繁交融,互相激盪,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首先是隨商船而來的耶穌會士把具有中原文化傳統的珠江文化介紹到西方各國廣爲傳播,並産生强烈而深遠的影響。

  例一,中國儒家哲理經過德國哲學家萊布尼兹(Gottried wilhelm Leibniz)的吸收而創立了德國古典思辨哲學,經其學生克裏斯提安·沃爾夫(Christian Wolff)傳給康德Immanuel Kant),進而創立了近代德國古典哲學。

  例二,中國的重農思想經過法國重農學派魁斯奈(Francois Quesnay)和杜爾哥Anne Robert-Jacques Turgot)的吸收,並爲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接受而創立了近代古典經濟學。

  例三,中國“四書”、五經”等古典經籍和《好逑傳》、《趙氏孤兒》等古典文學,由耶穌士會翻譯,對於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促進作用。

  其次是西方的文化也隨耶穌會而來,爲珠江文化所吸收並傳至内地,給中國文化以影響。

  例一,使得風氣之先的廣東人成爲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先驅。樑啓超著:《中國殖民八大人物》中, 廣東 人占七人;近代“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四位人物,廣東占了三人。清朝是三個廣東人康有爲、樑啓超、孫中山推翻的。

  例二,種牛痘於。1825年英國醫生皮爾遜(Alexamder Pearson)將牛痘接種醫術傳至澳門並接種成功嘉慶十五年(1810),十三行行商伍敦元、潘有度等集資在廣州商館,請邱熹傳種,以後向全國傳播,起防天花病的作用。

  例三,西方的天文、地理學傳入廣東以至内地,使中國人打開眼界,冲破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樹立“地圓”“地動”的科學觀念。

  例四,西洋畫傳入廣東以至國内其他各省,使廣東的嶺南畫派獨樹一幟。利瑪竇來肇慶傳教時,帶來天主像和聖母像繪畫,爲廣東參觀者耳目一新,給嶺南畫派提供參考。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在廣州居住時,曾作過二首《題西洋畫》,抒發自己的感受:

  “西番畫法异常倫,如霧如煙總未真。
  酷似少翁娱漢武,隔帷想望李夫人。
  絲絲交織自成文,不畫中間畫四鄰。
  亦是晋唐摹字貼,偏於無墨處傳神。”

  (《獨漉堂集》第260頁)

  珠江文化與海洋同時是水文化的交融事例還多,僅舉以上七例,亦可見一斑矣。

  (原載《山海相約——文人筆下的南沙與紅三角》,國際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