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爲中華優秀文化固本溯源

  自2012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發展特徵是綜合國力明顯增强,經濟産業結構轉型,新型城鎮化進度加快,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協同發展提速。新一代領導人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昇到同經濟發展並重、甚至更爲優先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物保護龢利用的事業更爲重視,高密度、强針砭地做出數十次指示和批示。

  在此發展態勢下,中華文物事業從傳統的被動保護逐漸轉向主動提供公共服務,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深化體制改革,不斷進行領域拓展與管理方法創新。我國文物界面對挑戰與機遇,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引起海峽兩岸熱愛文物的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

  一、高度凝聚對文物保護利用的共識

  這幾年中,保護文化遺産、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已引申到國家戰略高度。201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國家博物館調研時指出,“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啓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繼續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http://www.gov.cn/ldhd/2012-11/29/content_2278733.htm。從而把博物館的研究和展示工作,同實現民族復興緊密聯繫起來。

  這幾年來,政府對文物工作發佈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和條例,將一批重大文物項目納入“十三五”國家規劃及專項規劃。主管部門召開了多種文物工作會議。習近平主席莅臨文物博物館單位考察指導近30次,出席或見证文物領域重大活動10多次,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40多次。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召開文物工作會議,28個省級單位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11個省級單位將文物工作納入地市級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或年度考核指標體系。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渠道不斷拓寬,各界人士向國家自願捐贈文物、捐助文物修繕的熱情不斷高漲,文物保護志願者、社會組織龢民間文物收藏隊伍穩步壯大。“加强文物保護,堅定文化自信”,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2/c40531-29623636.html。

  二、糾正城市建設中忽視文物保護的偏

  前述城鎮化新思路的産生絶非偶然。習近平主席在長期工作中就已形成了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加强保護龢利用歷史文物的思想。2013年11月他就有針對性地作過批示:“在城市工作中要重視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習近平對籌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作批示”,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10/c1001-26361412.html。2014年2月他又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習近平在北京考察就建設首善之區提五點要求”,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6/c_119519301.html。這既是對以往文化古都建設方針失誤提出的含蓄批評,又明確了今後城市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國城鎮化建設從此走上了以“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爲“靈魂”、爲“生命”的新路。

  習主席對原有城建方針做了一系列反思。他尖鋭批評:“現在有的地方搞舊城拆遷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盪然無存,這是非常可惜的。在現實中就存在着城市文化個性的輕視甚至埋没,造成文脈的斷裂,造成‘千城一面’的現象。”習近平“七城記”:歷史文化是城市靈魂,規劃要保護文脈延續,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2806_1。“‘推陳出新’,不是胡亂‘拆舊建新’,建幾條假古街,造幾座仿古樓,甚至用假古董破壞真古董,毁掉珍貴的文物。”習近平文物保護簡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1/c_1113951139.html。他决然斷言:“如果説以前無知情况下的不重視還可以原諒,那麽現在有認識情况下的不重視,那就是意識問題、政績觀問題。”“守護民族的根與魂 品味習近平保護文化遺産三境界”,http://news.youth.cn/wztt/201606/t20160612_8109082_2.html。他諄諄指示:“要本着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習近平“七城記”:歷史文化是城市靈魂,規劃要保護文脈延續,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2806_1。

  三、樹立科學正確的政績觀

  針對忽視文物保護的思想根源,2016年4月,習主席又一次就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强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習近平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2/c_1118599561.html。這實際上是對各地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指標而忽視文化遺産保護的普遍現象做的一種嚴正糾偏,是對我國國情健康發展的有力促動,是對各級領導要樹立科學正確的政績觀的明確要求,是對政府部門要大膽依法管理文物、放手發動群衆參與相關工作的熱烈動員。

  科學正確的政績觀,將引領圓滿解决當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勝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强國的戰略目標。初心在此,習近平主席五年來反復告誡:“現在有些地方名城保護、古建築的保護出現一些問題,根源就在於只顧眼前的一些經濟利益,隨意改變文物管理體制,將原爲文物部門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移交别的部門管理。”習近平:《福州古厝》序,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06/c64094-26331724.html。“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内容……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爲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習近平關心文物保護: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110/c1013-26360477.html。

  四、明顯改善文物事業的大環境和工作狀况

  以上變化,至少意味着文物事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文物工作條件也隨之明顯改善。有目共睹的是:針對以往經濟發展大潮中對文物事業扶持力度偏低的不平衡狀態,中央財政5年來以空前的力度加大了相關的投入。文物工作也更主動地融入經濟社會,服務國家大局。例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級的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在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産、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項目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收穫。在新型城鎮發展中,注意構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體系”,積極推動當地文旅結合、遺産保護與産業發展結合。2014年,文物局啓動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集中成片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龢利用工作。基本形成了以150 處大遺址爲支撑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建成了24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對外開放。同時把142處革命舊址作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紅色旅遊的精品綫路,既保護了歷史文物,又發展了文化旅遊。

  這些年來的文物工作由注重搶救性保護逐漸轉變爲搶救與預防並重、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的保護並舉,同時加强了對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截止到2013年國務院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國家文物的保護單位總數已達到4296處。國家文物局還宣佈在2018年8月啓動第八批國保單位申報與遴選工作。這就全面貫徹了“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針。

  文物部門把這個階段積累的寶貴經驗概括爲:堅持改革創新、服務大局,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堅定文化自信,立足文物資源實際狀况科學保護;堅持保護第一、保用結合,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提高責任意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堅持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制度優勢,形成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的文物工作新格局。“砥礪奮進 輝煌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新成就”,http://www.cssn.cn/kgx/kgdt/201710/t20171018_3671471.html。

  另一件值得一書的成就,是成功進行中國大陸的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這是在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完成之後實施的又一個重大基礎工程。由國家文物局主要負責組織,地方各級政府具體實施。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歷時5年。通過開展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調查、文物認定、信息登録等步驟,對我國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藏品進行全面登記,建立統一的可移動文物名録和藏品信息資源庫,並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參見http://kydww.sach.gov.cn/pcgk/pcjj/index.htm。通過這次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國現存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佈情况、保存狀况以及保管權屬和使用管理等情况。我國原有經普查登記過的各類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這次經過普查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有1.08億件/套。這項工程浩大,頭緒繁多,耗時甚久,艱巨异常。但成效顯著,爲國情探索、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利用鋪墊了道路,夯實基礎,造福後世,勞苦功高。

  五、努力加强制度建設與執法力度

  這一時期,文物部門在具體的政策制度方面做出了新的突破。文物保護能力不斷提昇,相應的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新一輪立法呈現出地方化的趨勢,全國已基本搭建起文物保護標準體系框架。專項整治文物法人違法的行動成效顯著,對文物違法犯罪典型案件和文物安全重大事故進行公開曝光已成爲常態。跨部門的聯合執法和整治的能力加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新成果,5年累計成功追索返還文物100餘件。

  在强化文物保護工作的靈活性、創新性的同時,還通過制度建設大幅度提高保護的水準。2016年國家文物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優化文物保護項目審批的通知》和《中國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竣工驗收管理暫行辦法》。住建部2014年12月發佈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對這類文化遺産的規劃制定,從内容文本、體例要求到操作程序,制定了具體要求。同年,國家文物局還推出了《關於開展中國歷史文化街區認定工作的通知》,住建部也在2016年7月出台了《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可視爲在保護概念上的一次重大擴展,以及在操作程序上强化國家主管部門的統一認定職權。

  在行政執法能力建設上,2012年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佈了《關於印發<公安部、國家文物局打擊和防範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的通知》,力圖通過强化部門間的協調力度,有效改善過去存在的督查督辦不力、信息和移交機制緩慢等缺陷。2015年又由國家文物局印發了《文物違法行爲舉報管理辦法(試行)》,鼓勵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積極舉報,動員基層力量,增强信息流通程度,同時規範舉報程序。國家文物局還在2016年相繼推出了《2014—2015文物行政執法十大指導性案例》、《關於2015年度文物行政執法與安全監管工作情况的通報》,通過對已查處違法行爲的公示以起到維護法律尊嚴並傳遞執法力度的實然效果正在不斷加强的信號。同年,它還發佈了《關於部署開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2016—2018)”的通知》。這項通知的重要性在於,專門指向“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的文物違法犯罪案件”這類在傳統違法案件當中由於訴訟難、隱性行政機制或尋租行爲影響大的頑疾。

  六、積極助推博物館事業多樣化、制度化與國際化

  這一時期博物館建設更是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專業化、國際化程度更高。可以説,中國大陸的博物館已經逐步成爲國外博物館的平等合作者,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到2015年,中國大陸備案博物館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文物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837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745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關於印發2015年度中國大陸博物館名録的通知》,參見http://www.sach.gov.cn/art/2016/12/27/art_1329_136173.html。 博物館在類型及營建主體上也更爲豐富多樣。

  根據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實際情况,針對亟待解决的主要問題,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强簽署了第659號國務院令,頒佈《博物館條例》。參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02/content_2823823.htm。這是新中國第一部規範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行政法規,對博物館的性質、功能與日常管理都做了明確規定。

  自此,妥善保存文物有制度性的保障,博物館管理有規可循。在妥善保存的前提下,文化創意作爲指導性方針得到鼓勵。健全制度也爲促進我國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五年間,館藏文物展示保存條件全面躍昇,可移動文物修復取得新進展,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實現突破,5年累計完成1000餘項可移動文物修復和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項目、修復4萬餘件珍貴文物。

  同樣在這期間,跨國聯合申遺、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項目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大運河、鼓浪嶼相繼申遺成功,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録》。絲綢之路是跨國系列的文化遺産,我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申報成功了“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遺産名録》,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一個跨國申遺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産總數已達52項,位列世界第二。中國文物保護機構走出國門,積極援外,在“一帶一路”沿綫的5個國家實施文物保護工程,並先後與15個國家合作開展了考古項目。

  七、想方設法“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自身内在價值龢利用價值的實現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途徑。2014年2月,習主席觀看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時强調:搞歷史博物展覽,爲的是見证歷史、以史鑒今、啓迪後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説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决心。“習近平北京考察工作:在建設首善之區上不斷取得新成績”,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7/c64094-24476753.html

  這番話點明瞭文物最高價值體現和文物工作的根本目的,明確“讓文物説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是文物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習主席還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藏在禁宫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着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這就再次表述了積極利用文物基本思路。他之所以多次闡述“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的思想,是因爲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産生的精美對象,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藴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是廣大人民對文物工作的期盼,也是文物工作者心裏藴含的使命感。文物工作者努力思考如何在堅持科學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激活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讓文物工作匯入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大潮。他們在這五年間認真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積極探索如何掌握文物合理適度利用的“理”和“度”。雖然一時難以樹立精確的標準,但充分發揮文物價值,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衆的大局共識是一致的。

      “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在不斷拓展,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國家實行博物館全面免費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博物館年參觀人次從2.8億增長到9.7億,數十家博物館年參觀人數超過百萬,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加强文教結合,開展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提昇示範項目。國家文物局和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公佈首批92家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試點單位,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支持更多文博單位面向社會提供文物鑒定服務,加强民間文物收藏管理政策調研和制度設計,培育活躍有序、守信自律的文物市場。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更加活躍,5年累計文物出入境展覽近500個。深化與港澳台地區的文物交流與合作,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感。

  牛大勇、曹 宏:作者來自於北京大學歷史係。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