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蔡英文當局以文教手段推動“去中國化”的圖謀與困境

  台灣的“教育部”門日前召開“12年國民教育課綱”審查會議,確定未來12年“國民教育”的“去中國史”,以後台灣的青年不再清楚什麽是“中國史”。聯合報,2018年7月4日。此種將高中歷史新課綱的中國史並入東亞史的手法,已引發“去中國化”的强烈質疑,更被視爲“文化台獨的大躍進”。蔡英文當局堪稱要透過文化台獨的作爲,往漸進式台獨的方向邁進,期盼能把台灣的下一代全部轉變成“天然獨”,徹底切斷兩岸歷史文化的臍帶,讓台灣“事實獨立的現狀”永固化。問題是蔡當局此舉會成功嗎?除了只會讓往後的台灣高中生對中國大陸更加陌生與疏離,也勢將對兩岸關係産生嚴重的衝擊。

  折騰已久的“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議題,台灣“教育部”門的課審大會終於决議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這也意味着對中國史的理解,將從過往漢唐明清朝代的編年史,轉變成主題式的理解。此舉企圖以“大區域史”的概念來解讀中國史,進一步將中國史弱化成區域分支歷史;尤有甚者,其最終目的是要淡化台灣與大陸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透過“去中國化”,進而將中國徹底隔絶在台灣歷史之外,變成“東亞鄰國”之一。問題是,蔡英文當局與民進黨此種“文教台獨”圖謀會成功嗎?

  溯自蔡英文於2016年上台以來,爲鞏固其台獨立場,乃透過“12年國教”推動教育改革,第一階段先是在2017年夏秋之交借由“文白之争”調降高中國文的古文課量,中國時報,2017年9月11日。緊接着在第二階段側重於社會課綱,其中最引起争議的部分,除了將中國史置於東亞史的脈絡,台灣史的課量也大爲增加,用以落實“去中國化”的終極目的,使得台灣衆多的莘莘學子深受其害。

  依照“12年國教”社會領綱研修小組召集人張茂桂的説法,聯合報,2017年9月8日。此次歷史課綱采取許多“創新”做法,强調區域,不再區分中國史、台灣史與世界史;他還强調,歷史受前後因果相互作用的影響,因此從區域觀點學習歷史,而非局限在單一國家、民族的觀點。如此論調引發各界强烈質疑,咸認以“東亞”的框架解讀中國,根本就是在“去中國化”,完全坐實了蔡英文當局企圖以台獨的意識形態來操控歷史領域的教學之質疑。

  試觀此次高中歷史新課綱的修訂,采取了諸多號稱“創新”的做法,包含:抛棄以往以編年史、國别史的方式編教材,而改採“主題式”;同時,在“分域”的框架下,由近而遠、略古詳今。今後不再維持原有的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區分,轉而改採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的框架。課綱研修小組企圖規避“去中國化”的批評,惟其具體做法却是,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之框架,堪稱借由東亞史的脈絡,以主題的形式拆解了中國史;尤其更把台灣與大陸的歷史關係置於與其他東亞國家的關係同樣之位階,無异於淡化台灣史的中國淵源,甚至袪除台灣與大陸的連結。

  新的高中歷史課綱改以主題設計,雖可開發歷史問題取向的探索,針對吾人面對不同層面的歷史課題加以檢視,培養面對既有文明的省思能力,然而是否能够兼顧歷史前因後果的時序性框架及歷史的整體統貫性,以助長青年學子超越當代時空限制的能力?此爲歷史教育無法逃避的問題。

  事實上,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綿延至少有1800多年的歷史,期間雖有遭外國短暫統治,但台灣始終都是以漢人血統占絶大多數,而且是以中華文化爲主體的社會。台灣史既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歷史課本自然應該將中國史視爲主軸。活生生强把台灣與大陸的臍帶切斷,不僅止於否定歷史,更是嚴重的數典忘祖。再者,自“東亞脈絡”去理解中國大陸,堪稱要以東亞國家爲中心去理解中國大陸,但很吊詭的是,新課綱内容在講述中亞、西亞而不是東亞,甚至還講述明清移民,可謂與東亞史毫無關係、完全看不到東亞史的内容。則如此“掛羊頭賣狗肉”的新課綱,如何能教育台灣的下一代?如此以台灣爲主體認識歷史,根本就是要貶抑中國大陸的重要性,甚至附和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史觀,企圖從文化、歷史切斷兩岸的連結,堪稱數典忘祖、莫此爲甚。

  平心而論,此次高中歷史新課綱最嚴重的要害,即爲改爲主題式教學,此種歷史教育,猶如喪失中心思想,不僅“中國變成不見了”,青年學生更不知自己源自何處。本來舊課綱的歷史科編排方式,是依照年代或朝代的次序編排,雖屬於傳統老套的風格,但對多數歷史初學者而言,堪稱綱舉目張,可清楚本身的來源出處;反之,主題式的方式則分單元歷史,對於衆多學生而言,未免沉重,歷史史實尚未充分理解,即立刻躍入歷史論述階段,必然會造成歷史的斷層,學生的理解難免會出現文化斷裂的危機。

  若從教育原理來檢視,任何課程的進行步驟均宜由淺而深、由基礎而進階。學生若不先瞭解中國史,建立“時序”的概念,又如何能擴展空間,進行“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呢?此次課審委員宣稱,歷史新課綱改採主題式内容,主要是要培養學生發現、認識與解决問題的素養,並避免與初中重復。問題是,台灣的小學課程目前已無中國歷史、地理與社會。初中階段才有兩個單元的中國史,共0.6册講述5千年曆史,堪稱非常簡略。如今高中階段又將中國史的歷史叙述去除,改成專題式教學,美其名説“更關注中國史跟其他區域的互動,培育全球視野”,事實上,却要高中生運用如此粗淺的歷史知識俯瞰東亞各國,針對“户籍、土地、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社會組織與國家的互動”、“華商對世界的衝擊與影響”、“東亞各國對西方帝國主義的響應”等,進行主題式的綜合分析分析,則課綱研修小組也太富想象力了,類此去脈絡化的學習必然造成歷史的“碎片化”及“虚無化”,最後一事無成、一無所獲。

  再進一步言,新課綱不分辨朝代,一律横切縱解化爲東亞史,不僅没有夏商周之論,從秦漢晋宋元以迄明清,幾乎全蜕變爲東亞移民史。再者,台灣史若脱離中國史,將如何能脈絡貫通地來理解?而中國史若袪除先秦時期,則如同無根之木,高中歷史新課綱却將之簡略至極,宛如僅片面地濃縮到政治威權統治與社會組織之型態中,至於其文化特徵的禮樂與價值理想的儒、道思想,則全然割裂抛棄不要了。試想若不先談中華文化哲學精神淵源的先秦思想與價值觀,將如何談後代人群移動中的文化衝擊與交流?至於影響中古、近世以至於今相當深遠的魏晋玄學(道)、隋唐佛學(釋)、宋明理學(儒)等價值思想,則恐也同遭被棄置的噩運。要言之,新的歷史課綱使得中國史的分量非常不成比例,尤其中華文明之淵源與核心價值已“被消失”地無影無踪,堪稱已全然“去中國化”!

  客觀而言,目前台灣的小學課本裏没有中國史,初中只有兩個學期有中國史,一學期從三代講到盛清,另一學期從晚清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5千年相當豐富而復雜的中國史如此交代過關,真是粗略至極。既然初中歷史已嫌粗略,高中歷史還要從東亞看中國,對於歷史知識有限的高中學生,如何培養出思辨能力?尤有甚者,青年學子尚不知三皇五帝夏商周,借用陶淵明在桃花源記的話來説,就是淪爲“不知有漢,無論魏晋”,對歷史毫無頭緒。亦即哪有跳過國别史(中國史),直接去談區域史(東亞史)呢?在高中生基礎知識尚不扎實時,就教他們碩博士生的研究方法,等同於要他們去研討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對待“漢學”的差异,將使得高中生完全無法因應;更何况,高中生在如此粗略而跳躍式的歷史教育下,將出現更多“張飛打岳飛”的錯誤歷史場景,必然貽笑大方。

  尤有甚者,蔡英文當局一方面在新課綱中大力提昇“台灣史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却無所不用其極地傾力解構中國史的主體性,堪稱完全不符合史學所要求的客觀呈現,顯而易見地係以意識形態主導“國民教育”。近十多年來,從小學到高中,四百年的台灣史可以螺旋式地一學再學、學習三遍,而5千年的中國史却大幅縮减至此地步,可謂根本就是要以政治力去控制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僅大大影響他們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往昔的認識,並危及台灣民衆未來的判斷與選擇。然而,台灣的主流思想一向主張自由民主開放,如今蔡英文當局與民進黨一再以意識形態操控歷史教學,實頗值嚴加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争取“台獨”歷史與文化上的正當性,一些台獨信仰者開始編制本身的歷史論述謊言,其結論即爲“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因此,何須學“中國史”?這些人一厢情願地認爲,當中國史不存在時,中國化也就自然消失了。這些人的策略就是以“多元”來解構“中心”,當他們把“中國史”解構消滅時,却又嘗試要將“台獨”作爲政治正確的“史觀”。問題是,他們會成功嗎?

  然而,前述的思維是愚鈍的,操作手法也是不道德的,因爲“去中國史”的結果並非台獨者所樂見。原因是:一、這將使台灣内部的認同更加分歧,造成台灣社會的凝聚力大爲弱化,將大大降低台灣的對外競争力;二、將“淘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與前景,使得未來兩岸邁向和平穩定的可能性益加微乎其微;三、若台灣青年已全然“去中國史”、“去中國化”,則僅憑恃“台灣史”、“台灣文化”的有限之文化底藴,足以能積累出或拼搏出將來的對外競争力嗎?實在值得質疑與憂慮。

  正因如此,蔡英文當局若真心誠意以青年學子的前途爲考慮,則新課綱就不應設計規劃成類此的封閉鎖島的困局。因爲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做法,根本切割不了兩岸的歷史與文化的連結。换言之,兩岸歷史的視野勢必是一脈相承,任何突兀的做法最後只會是徒勞無功,畢竟5千年的歷史傳承是難以切割、也不可能切割,反而會招來更多争議與衝突的風險。具體而言,擺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事實是,中國大陸已無可逆轉地快速崛起,東亞的概念也不再能涵蓋中國,反而“中國”的影響力勢必重新擴及整個“東亞”。則中國這個客觀及强大的存在現實,將使得依新課綱撰寫而成的高中歷史課程的内容,顯露其淪爲背離事實與潮流的矛盾産物。

  最後,蔡英文當局誤以爲稀釋與解構中國史,即可使台灣史獨立在外,其實却無損於中國歷史之客觀存在。而大陸的原則與立場“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十分堅定與明確,對於蔡當局的類此文化台獨或柔性台獨的動作,决不會坐視不管,意即對於修改歷史課綱這類隱含文化台獨意涵的動作,就等同於在破壞兩岸現狀。一言以蔽之,大陸絶對不會容忍蔡當局口頭上大談“維持現狀”而行動上却不斷地往台獨方向“切香腸”,可見修改歷史課綱之舉,勢將深化與加劇兩岸之間各式的對立、摩擦與動盪,而不利於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更何况,蔡當局及獨派勢力切勿太早對新的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竊竊歡喜,由於近幾年來自稱“天然獨”的“太陽花新世代”有感於台灣經濟困頓而私下赴大陸尋求發展的個案越來越多,再加上近兩年來赴大陸就學的青年學子更是倍數成長,看來新課綱也未必真的能造就出太多的“天然獨”,因爲客觀形勢勝過一切。

  總之,蔡英文當局之“文教台獨”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借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台灣5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期盼讓台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没有“中國史”的史觀。堪稱從李登輝以降,經歷陳水扁,終於在蔡英文手上完成“文教台獨”的政治工程。問題是,没有中國史,台灣不會有未來。蔡英文們、李登輝們其實並不愛台灣,只是爲了滿足其自身狹隘的意識形態而不惜刨台灣的根。近2年多來蔡當局始終植基於“讓中國消失”的主軸在施政,諸如:推動各種“正名”運動、跑到各種國際組織去抗争、傾力推動“金援外交”,以及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結果有把中國“變不見”嗎?有塑造更多的“天然獨”嗎?却不僅造成兩岸關係嚴重倒退,而中國大陸强大繁榮的崛起事實,讓更多台灣青年學子赴陸發展,益形證明蔡當局的圖謀是徒勞無功的。

  潘錫堂作者是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