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社會歷史文化認同的嬗變及其原因與影響

  海峽兩岸關係從上世紀40年代末至今,在長達60多年時間裏,歷經隔絶對峙、交流接觸與和平發展等不同的曲折發展階段。在這一歷史演變進程中,台灣社會中國歷史與文化認同,發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産生了國家、民族認同的嚴重危機問題。台灣社會中國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的嚴重扭曲與錯亂,阻礙了台灣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危害到兩岸關係與兩岸和平統一的推進,給兩岸携手中華文化守本與創新製造了很大障礙。

  一、台灣社會中國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的嬗變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大陸移民開發的社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内,並不存在所謂的認同問題,以閩粤移民爲主體的台灣民衆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與祖國大陸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台灣社會認同發生重大、深刻變化,始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經歷了以下幾個歷史演變階段。

  1.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認同的裂解

  1895年台灣被淪爲日本殖民地。日本殖民者在台灣長達50年的統治期間,推行殖民奴化文化教育與“皇民化運動”,强制台灣同胞認同大龢民族與日本國,培植親日、哈日、媚日的殖民文化與政治勢力,斷裂中國歷史、文化,裂解台灣社會中國歷史、文化認同。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給台灣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及後遺症,極其深刻與深遠,并且一直揮之不去。今天台灣社會所産生的認同錯亂,與其有着很大關係。

  2.國民黨兩蔣統治時期:台灣社會中國歷史、文化與國家、民族認同的構建與强化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立即着手全面清除日本殖民文化的遺毒,重新構建中國歷史、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認同。國民黨當局敗退到台灣後,更是運用政權力量,采取種種政策措施,全面再造與强化台灣民衆中國歷史、文化、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在歷史、文化認同上,蔣氏父子不遺餘力地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强化國家民族認同,從而使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認同,全面根植於台灣社會之中。在政治認同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奉行“漢賊不兩立”和“反共復國”立場,堅决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蔣經國主政又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主張,强調中國必須統一,也必將統一。蔣氏父子强化台灣民衆政治認同的主要做法:一是在政治身份認同方面,從中小學校教育入手,塑造民衆“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將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作爲台灣地區中小學校的教育目標。二是在强化國家認同方面,將“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作爲全社會政治認同的基礎,堅决反對“台灣獨立”、取締“台獨”組織及其分裂活動;夯實台灣社會對“一個中國”“中華民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認同的政治基礎。

  3.李登輝統治時期:台灣社會對中國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感的异化與疏離感滋生,並不斷地蔓延

  李登輝在權力地位鞏固後,逐漸背離蔣氏父子的政策路綫,推行“去中國化”,塑造“台獨”指向的“台灣史”“台灣文化”“台灣主權獨立觀”的“台灣認同”,疏離與异化台灣社會的中國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

  在歷史認同上,抛出“台灣史觀”,挑戰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認同。向中小學生和台灣民衆灌輸“台灣歷史非中國歷史一部分”的“台灣史觀”,貶抑台灣漢人傳統的歷史文化,溢美與肯定日本人和日本殖民者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在文化認同上,從中小學教育及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着手,大力推行本土化歷史文化教育與宣傳活動,塑造有别於中國文化的“台灣文化”認同,具有分離色彩的“台灣主體性”認同開始滋生與迅速蔓延。在政治認同上,台灣民衆的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開始脱中國化,竭力形塑“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傳統的“中國人認同”“一個中國”認同不斷被弱化、主張“統一”已開始成爲台灣社會的政治禁忌。

  4.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期:强行顛覆與摧毁中國歷史、中華文化與國家民族認同,台灣社會陷入嚴重的認同危機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後,運用政權力量,全面强行推展“本土化”“台灣化”“去中國化”運動,建構與强化“台灣主體性”認同,台灣社會歷史、文化和政治認同發生急劇變化,國家民族認同嚴重錯亂。歷史、文化認同上,全面推行“文化台獨”及其教育政策,扭曲與顛覆台灣民衆中國歷史、中華文化認同。在中小學,强化本土化文化歷史教育,建構台灣歷史文化史觀;在社區推動“台灣化”的文教建設,以本土歷史文化取代中國歷史文化;全方位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灣正名運動”,割斷與中國歷史文化的紐帶聯繫。政治認同上,鼓吹兩岸“一邊一國”,大搞“法理台獨”活動,顛覆台灣民衆的國家、民族認同,製造台灣社會認同危機。在任内提出“法理台獨”的時間表、制定“公投法”、推動“公投入憲”、終止“國統會”運作和“國統綱領”的適用、大搞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屢屢衝擊大陸對台政策底綫。一系列猖狂的“法理台獨”活動,嚴重扭曲了台灣民衆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使台灣社會陷入國家、民族認同危機。

  5.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台灣社會嚴重錯亂的歷史文化認同没有得到扭轉,政治認同的疏離感與對立傾向呈現擴大化與固定化態勢

  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雖然終止了李登輝、陳水扁的赤裸裸“台獨”路綫,但是馬英九基本上繼承了“李登輝通過‘兩國論’、陳水扁通過‘一邊一國’以及編寫教科書等等手段,把台灣主體意識建搆成‘台獨意識’的核心内容”陳孔立:《台灣主體意識如惡性發展是灾難》,《中國評論》2014年12月號。。馬英九堅持“不統不獨不武”,實質上就是扎扎實實推行“不統”亦即“棄統”的路綫。他既不對李登輝、陳水扁的“去中國化”文化教育政策進行撥亂反正,也不采取措施扭轉台灣社會歷史、文化和政治認同的錯誤傾向。事實上,在馬英九任内,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分裂勢力所鼓吹的“本土化”、“台灣化”及具有濃厚分離傾向的“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性”“由23O0萬台灣人决定台灣前途”等分裂論述主張,被予以“合理化”、“合法化”與“固定化”,呈現持續擴大與蔓延態勢,台灣社會的認同危機進一步惡化。

  6.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後:明目張膽地大力推行“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去中華文化路綫,切斷兩岸的歷史、文化認同連結

  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講中聲稱,要建立“原民史觀”,亦即脱離中華史觀。任命深緑背景的人分别出掌文化部、教育部部長,並在“上任後立刻使用行政權力,廢除一個經台灣法院及‘監察院’都認爲没有不法程序的課綱微調,重新以‘台灣與中國關係’書寫兩岸關係,從史觀的認同上,徹底切斷台灣與歷史中國、台灣與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的連結”。

  二、造成台灣社會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錯亂的原因

  近20多年來,台灣社會認同被嚴重扭曲,出現錯亂,從滋生到不斷蔓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

  1.特殊的歷史境遇是造成台灣部分民衆認同錯亂的歷史根源

  台灣自17世紀開始,就遭受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尤其是日本殖民者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斷裂了中國歷史文化,裂解了台灣社會認同,給台灣民衆心靈上造成了巨大創傷。日本殖民統治者所製造的台灣民衆對母國認同的疏遠、疏離與怨恨意識,在台灣社會留下嚴重後遺症,並在特定政治環境下,被政客與政治勢力轉化成製造背離中國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鼓吹“台獨”的社會基礎。

  2.國民黨反共、專制、獨裁統治,激起的台灣民衆“出頭天”與“悲情”意識,造成了台灣部分民衆在祖國認同上的逆反心理

  台灣光復,滿懷喜悦心情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的台灣同胞,很快對國民黨當局的獨裁腐敗統治感到十分失望。尤其是“二二八事件”和長達38年的軍事戒嚴與反共專制獨裁統治,使台灣同胞滋生了對國民黨當局、外省人的讎恨,並延伸到對祖國的敵視,衍生出要求“當家作主人”“出頭天”的願望。這股强烈的“悲情”與“出頭天”心理,被“台獨”分裂勢力用作製造台灣社會認同問題的工具。

  3.李登輝、陳水扁運用政權的力量,推行“台獨”分裂活動,嚴重衝擊與扭曲了台灣民衆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

  在李扁的庇護、縱容與大力推動下,台灣社會主張“台獨”的勢力迅速坐大,而主張統一的勢力與聲音日趨式微。這是造成今天台灣社會認同危機的直接原因。李登輝、陳水扁在長達20餘年的統治期間,先後推行“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及其教育政策,嚴重弱化了台灣社會中國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使已經异化爲“台獨意識”的“台灣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認同不斷被强化。國民黨馬英九上台執政,没有對李登輝、陳水扁當局“去中國化”的文化教育政策進行撥亂反正,致使台灣社會具有濃厚分離色彩的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性”論述,被“合理化”“合法化”與固定化,並得到進一步發展,變成了當今台灣社會的民意主流。

  5.兩岸關係至今仍未能實現正常化,也是影響台灣民衆認同的一大因素

  從上世紀40年代末開始,國共内戰所形成的兩岸敵對關係、敵對思維、敵對意識,對台灣民衆的政治認同也産生了多重復雜而又重大的影響。而兩岸敵對狀態的依然存在,不僅無法化解與改變台灣社會先後分别受“反共”與“反中國”教育,所形成的對大陸深深的誤解、不信任與敵視的心態,而且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又被别有用心的政治勢力,用來煽動台灣民衆、特别是青少年恐中,懼中反中仇中拒中的利器。

  6.美國插手干預台灣問題,對台灣民衆的政治認同也産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台灣問題的産生和至今仍得不到解决與美國有很大關係。美國對台灣社會的滲透與影響之深,衆所周知。台灣現行的政治制度、價值觀都深受美國影響,台灣政、商、學界諸多精英大都有留美背景,整個台灣社會彌漫一股崇美媚美倚美偏安的心態,而對祖國大陸却存有很大程度上的隔閡與不信任感。這種倚美拒中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台灣社會部分民衆的政治認同。

  三、台灣社會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發生質變的影響與危害

  台灣島内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所發生的重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無論是對台灣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還是對兩岸關係與兩岸的和平統一都産生嚴重而又惡劣的影響。

  1.造成了台灣社會嚴重的分裂與對立,在台灣前途等重大問題上難以形成共識

  從李登輝開始,台灣社會的政治文化認同逐漸發生質變並愈演愈烈,導致台灣出現嚴重分裂與尖鋭對立,造成島内政局長期動盪不安,在台灣前途與“統獨”等一些重大敏感的政治問題上,無法進行理性溝通與探討。因此,不僅造成社會分裂的裂痕無法彌合,而且在選舉政治、選舉文化第一的催化下,台灣社會陷入萬劫不復,一再被嚴重撕裂的境地。

  2.製造了台灣民衆特别是年輕一代對祖國大陸新的疏離感

  加大了兩岸融合的難度。台灣當局推行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尤其是“文化台獨”及其教育政策,使台灣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在與祖國大陸的共同記億和情感連結上,産生了嚴重疏離感,甚至還滋生了新的對抗與對立情緒。這不僅影響到兩岸關係實現全面正常化的進程,更進一步增大了兩岸社會全方位融合的難度。

  3.給兩岸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製造了更大的障礙

  台灣社會産生認同危機最顯著的危害是:以“台獨”爲指向的“台灣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已經成爲台灣民意主流。童振源曾指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國號’爲‘中華民國’,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這是朝野與民意的共識,也就是‘台灣共識’”童振源:《凍結台獨黨綱是推動兩岸和解第一步》,http://WWW,CRNTT,cOm,2013-12-29。這個已爲馬英九執政所背書、被馬英九所“合法化”與“固定化”的所謂“主流民意”,對台灣社會國家龢民族認同,已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不僅增加了突破兩岸政治僵持關係、實現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難度,而且使兩岸和平統一變得更爲艱困。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在探討兩岸携手推動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時,必須要正視台灣社會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出現的嚴重錯亂現象,兩岸各界的有識之士應携手共同努力扭轉台灣社會在認同問題上的錯誤傾向,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清除障礙。


  餘克禮: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前所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