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新價值

  中國文化是伫立在世界的標竿,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實體是中國,21世紀全世界都在注目中國;不只是經濟發展,中國幾千年基底的文化正漸漸觸及西方世界。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强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撑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説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别的精神家園。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説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許多正確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發展規律的真理性認識。

  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把傳統文化説得一團漆黑的民族文化虚無主義;一種是死守舊有文化傳統的文化復古主義。但無論是上述哪一種,在今天看來都是不合時宜的。對歷史文化特别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爲今用、推陳出新,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保護好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産。習總書記强調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方針,就是立足於實踐,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以兼收並蓄的包容精神,借鑒其他優秀文明成果,通過轉化再造、豐富發展,焕發新的生命力。井琪:中國共産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一、中華文化的源流與傳承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黄帝時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中華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爲骨幹不斷進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具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爲中心的特徵。而中華民族在文化發展的源頭有兩個,即黄河文明與長江文明,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古代各大文明相互影響融合。産生了區域文明交流、融合,造就“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模式。

  從遠古至秦、漢,爲中國文化創造及發達期;過了漢朝,由於北方异民族多次入侵與統治,文化摻進了鮮卑、蒙古、滿洲等民族的血液。漢、唐由於絲路發達,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爲中原文化中衰之時期。之後雖經朝代統治民族變换,但是中華文化始終保存延續下來。

  中華文化的包含範圍從遠古文化時期的神話傳説、符號圖騰、地域 (以黄河、長江爲區别的南北方文化)、海洋文化、思想(法家、儒家、道家)、宗教、服飾、漢字、語言、文學、教育、建築、宫殿、寺廟、雕刻、墓葬建築、運河、藝術(音樂、 舞蹈、戲曲、影視、手工藝、書法與中國畫)、飲食(粤菜、川菜、淮揚菜等菜係)、體育、醫學、社會等等可説包羅萬象。延續至今日並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二、中華文化對外的傳播交流

  1.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一般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册封和被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同稱爲中華文化圈或者漢文化圈。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同以文言文作爲交流的媒體,從中國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并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從古到今,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除了中國外,這一地區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中華文化對世界其他地區亦産生了重要影響。儒家思想、科舉制度、四大發明、以及航海造船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説是開啓歐洲近代啓蒙運動的思想源頭。

  2. 中華文化透過絲路與歐亞地區的交流及影響

  古代中國和西方文明之間的交通動綫在19 世紀被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將横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綫命名爲“絲綢之路”,20 世紀初名法國學者沙畹提出了不僅陸上絲路、海上也有一條絲綢之路。是廣義上最早的中西交往通道,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由此展開。

  遠古中國就已經養蠶織絲,絲綢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西方最初認識中國就是從絲綢開始的。根據考古研究,遠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蠶絲已傳到西方;希臘帕德嫩神廟中的命運女神雕像、浮雕陶壺上的綵繪人物都身着透明的絲長袍,古希臘的著作及波斯宫廷文字記載中,把中國稱作“賽裏斯(拉丁文:Sinae、Serica、Seres)”,意爲“絲之國”。

  在西漢時期,雄心勃勃的漢武帝於公元前 138 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由此,中西文化交流開始了新紀元。中國的絲織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西亞及更遥遠的西方。同樣,漢武帝也開闢了海上通道。他派遣人員携帶絲織品和黄金等出海,换回明珠和其他珍寶异物。對於西方世界來説,中國就是産絲之國,在一定意義上,漢文化就是絲綢文化。漢代中國絲在地中海地區大受歡迎。根據記載,埃及艷後及羅馬西澤大帝身上所穿的絲袍,就是用中國絲織成。

  中國的絲綢、瓷器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改變了歐洲時尚,同時宗教融合改變世界民衆的世界觀、價值觀,推動了世界各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傳播和影響,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

  “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及西方各國的發展也産生了重要影響,火藥西傳,促使近代兵器出現,影響了軍事的裝備,以至戰略和組織;指南針西傳,促使新航路的開闢;造紙術和印刷術西傳,更爲後來的文藝復興提供了有利條件。絲路帶來了文明交匯,互惠互利。中華民族亦受益良多,除了葡萄酒、夜光杯、琵琶、汗血馬、胡豆、西瓜、胡椒、菠菜、犀角、象牙、胡琴等物質層面,值得大書特書的還有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曆算、醫學等科技知識,更有宗教方面,佛教、祆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正是從絲路傳入中土的,從而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至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産生深遠的影響。經過中國化改造,與傳統文化互相融合,成爲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絲路作爲中外文化交匯的要道,是中華文化向西發展的難得管道,在這廣闊的地域更增厚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人民網-文史頻道 海上絲綢之路報導http://history.people.com.cn/

  三、以一帶一路思維創新賦予中華文化新價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既要守本更要創新,文化本來就是一個歷史沉澱所造成,如何保存其根本,如同文物之千年流傳,有記載的、有形體的,保存守本較爲容易,但有些語言或技藝,就得靠人爲代代相傳,然隨着時代變遷,種族的融合,諸如前文所提,原來是西域的樂器,經絲路來到了中國,儼然發展成爲中國的民樂或稱爲國樂,在新的“一帶一路”的思維中又可創新代表着中國文化的一部樂章,借由樂曲伴奏着西洋的歌舞,其表現中華文化是包容的,是王道而非霸道;台灣的木偶戲,是台灣民俗文化的縮影,也是中華文化通俗的代表,木偶戲源於大陸泉州,來到台灣不但守本,並隨着不同時期不斷創新,從野台戲到電視台,再到電影屏幕,最後結合動漫,成爲電玩一部分,文化通過包裝,在現代社會中創造新價值。

  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爲起點;東漢時,班超以洛陽爲起點,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帶往西域;相對的也帶回了些許西方文化。而今日,我們要創造新的絲綢之旅,以一帶一路開始,從陸上到達歐洲,由海上串聯東南亞,達到中西方的交流。這不只是肩負强大世界的責任,更要利用民族樂器和技藝,用經典表演藝術揭開新絲綢之路的篇章,把中國固有文化全面渲染到世界各地!通過戲劇舞台讓全世界來瞭解中國新的絲綢之路理念,賦予中華文化新價值!


  張家獻:作者爲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