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附録1 中評深度:王建民縱論兩岸經貿關係

  中評網6月4日電(記者 海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兼職教授、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就當前及今後兩岸經貿關係予以深度解析。王建民表示,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始終是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兩岸同胞利益福祉出發,堅持“以人爲本”理念,從未對兩岸經貿關係刻意采取限制性或遏制性措施,爲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而蔡英文當局却頻頻出於政治考慮處理兩岸經貿關係,將政治議題凌駕於經濟之上,並妄圖在經濟上“脱中融美”。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做法實難得逞。

  談及ECFA,王建民認爲,要不要終止ECFA,主動權在大陸手中,這也是大陸握在手中的一張重要王牌。如果民進黨當局未來在“台獨”之路上走得更遠、把兩岸關係推到更危險的地方,大陸終止ECFA的可能性將變得很大。而一旦大陸宣佈終止ECFA,台灣的經濟將遭受嚴重衝擊,這種衝擊不僅是對台灣經濟本身的衝擊,更是一個釋放重要政治信號的衝擊,這會對台灣經濟界産生重大震盪,即大陸對台經貿政策會有重大調整與變化。

  對於兩岸經貿關係和兩岸精神層面存在的斷裂,王建民表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是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經濟合作有助於增進兩岸共同利益連結,可緩和與改善兩岸關係,如果没有兩岸經貿關係的交流合作,兩岸關係可能會更惡化、更緊張,兩岸心靈距離更疏遠。但並不是説,經貿合作就可以直接拉近兩岸心理距離。兩岸要真正實現相互信任,建立友善的政治環境,實現心靈契合,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甚至發生一場精神層面的重大寧静革命,台灣同胞才能逐步覺醒,才能重新認識認知兩岸關係,才會致力於建立和諧海峽,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王建民,1960年冬生,陝西耀縣人。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兼職教授、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台灣經濟、兩岸經貿、台灣政治社會與香港問題等研究。

  一、大陸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處理兩岸經貿關係

  中評社問:新華社日前發佈統計數據,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台灣地區向大陸及香港地區出口貿易額占該季度出口總額的42.9%,同比增長35.5%。在兩岸政治關係處於低谷的時候,兩岸經貿呈現這種不降反昇的態勢,您對此如何看?

  王建民:的確,當前兩岸關係呈現顯著的“政冷經熱”現象。對此現象,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探討和觀察。首先,可以從兩岸貿易本身的發展情况來看。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間,兩岸貿易增長率並没有預想的那樣高,經常是起伏不定的。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兩岸貿易增長率一度是非常低的。但是,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兩岸貿易却出現了較爲顯著的大幅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

  在新冠疫情出現國際蔓延的情况下,很多國家和地區深受影響,經濟、貿易都不同程度出現了衰退。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海峽兩岸的經濟和貿易表現出非常异常的顯著發展態勢。數據顯示,2020年,海峽兩岸的經濟增長在全球範圍内都是表現最好的,大陸經濟年增長2.3%,台灣經濟增長3.1%;同時,2020年兩岸的貿易出現高增長,依台灣方面統計,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1514.52億美元,年增長14.6%;台灣從大陸進口647.79億美元,年增長10.8%。尤其是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在内)出口依存度達43.9%。大陸統計的2020年兩岸貿易規模更大,增長同樣顯著。爲何在新冠疫情帶來的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情况下,兩岸貿易能有如此高的增長?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方面,大陸是新冠疫情最初暴發的地區,也是最快控制住疫情、恢復生産的地區。同時,中國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産基地。所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後,全世界的很多需求,尤其是與新冠疫情等相關的物資與産品需求都要從大陸生産,自然帶動大陸的貿易增長尤其是兩岸貿易的增長。

  另一方面,台灣受到疫情的衝擊相對較小。台灣從一開始就没有采取封閉管理,也没有采取停工、停産、停課措施,生産貿易活動受影響相對較小。此外,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所謂的“宅經濟”、“網上經濟”發展很快,由此産生了對電子産品的很大需求。而台灣經濟結構的一大特色就在於其在電子産品與集成電路産業上有顯著優勢,特别是半導體或集成電路産業相關産品正好迎合了當下世界經濟需求和市場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台灣經濟增長,促進兩岸貿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顯著增長。這顯示着兩岸經貿有很大的發展潜力和很强的互補性,這既是對兩岸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是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

  其次,還需要觀察的是,兩岸關係在蔡英文上台以後陷入低潮和對抗,但兩岸經濟關係並未受到明顯影響,甚至還出現顯著增長。兩岸政經爲何會出現這種嚴重的“政經分離”狀態?

  誠然,蔡英文上台之後,因拒絶承認"九二共識"及采取"親美抗中"政策,導致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但是,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始終是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兩岸同胞利益福祉出發,並堅持“以人爲本”理念,從未對兩岸經貿關係刻意采取限制性或遏制性措施,爲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大陸非但没有用政治手段干擾兩岸經貿往來,還持續推進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甚至還采取了很多積極政策與措施鼓勵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包括先後出台了“31條措施”、“11條措施”、“26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台商信心,促進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因此,市場因素、産業結構因素和政策因素都促進了2020年以來兩岸經貿關係尤其是兩岸貿易的顯著發展。這麽看,就能够理解在兩岸在政治對抗和兩岸關係惡化的情况下兩岸經貿依然能保持增長現象。

  二、ECFA是否終止主動權在大陸手中 要看台灣當局的政策走向

  中評社問:《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按理當於2020年9月12日約滿到期,值得注意的是,大陸雖可以但却没有單方面廢止,對此,您怎麽看?

  王建民:其實,ECFA的協議裏並没有“十年到期條款”。ECFA屬於WTO(世界貿易組織)下FTA(自由貿易協定)的一種變形,因此也受WTO相關制度的規範。按照WTO有關規範,FTA或ECFA早收計劃簽署後,應争取在十年之内完成相關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其他相關貿易協議的簽署,從而實現兩岸貿易自由化。

  不過,ECFA中確實有一個特别條款,即“一方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應以書面通知另一方。海峽兩岸應在終止通知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内開始協商。如協商未能達成一致,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自通知一方發出終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終止。”也就是説,一方可以單方面提出終止。這一條款是當時台灣方面特别提出的,其背景是馬英九當局在簽約過程中,受到了民進黨的强烈反對,在民進黨施壓與要求之下,台灣方面遂提出這一條款,是在爲日後特别是民進黨執政後爲台灣方面終止ECFA留有後路。

  當前ECFA實行已有十年,但在島内“反中”惡浪之下,尤其是受到所謂“太陽花學運”事件的重大影響,其它貿易協議雖完成談判但没能完成法定程序,也無法持續推進與實現。因此,目前ECFA實際上只有一個早收計劃。在海峽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蔡當局采取强烈“抗中反中去中脱中”政策及兩岸關係持續惡化背景下,要不要終止ECFA,就成爲各界非常關注的問題。

  從台灣方面來看,無論是民進黨當局還是台灣企業家或多數專家學者,都普遍認爲ECFA來之不易,應該珍惜、不應終止。尤其這一重大兩岸經濟協議是在馬英九執政時簽署的,前官員與國民黨人士特别强調ECFA的重要性,主張延續。盡管民進黨當局對兩岸經貿采取了扺制措施、對大陸企業在台投資經營采取了各種限制措施,但是它依然認爲ECFA對台灣有利,並在主流民意壓力下,也不主張終止ECFA。

  從大陸方面來看,在處理ECFA問題時,大陸本着與處理其他兩岸經貿問題一致的態度和立場,即從長遠出發、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去看待,從中央對台工作重大戰略部署去看待去處理。因此,從大陸有關方面對ECFA的表態看,大陸目前並無終止ECFA的迹象。但是要强調的是,大陸現在没有采取終止ECFA的做法,並不説明大陸未來不會采取措施終止,關鍵還是要看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化。要不要終止ECFA,主動權在大陸手中,這也是大陸握在手中應對台海局勢的一張重要王牌。如果民進黨當局未來在“台獨”之路上走得更遠、把兩岸關係推到更爲危險的地方,大陸終止ECFA的可能性將變得很大。而一旦大陸宣佈終止ECFA,台灣經濟將會遭受嚴重衝擊,這種衝擊不僅是對台灣經濟本身的衝擊,還有對台灣整個社會心理的衝擊。這可能是大陸釋放的重要政治信號,預示着大陸對台經貿政策戰略將會有重大調整與變化。

  我們不希望這天到來,但是這天會不會到來完全取决於台灣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措施。台灣當局不能在“台獨”邪路上走得太遠,不能把大陸逼到不得不出手的地步。因此,對於ECFA,我們要理性客觀分析,不能簡單地算一時的經濟賬。未來ECFA是否會終止,完全取决於兩岸的政治博弈,取决於台灣當局的政策走向。

  二、政治凌駕於經濟之上 民進黨當局違背經濟規律

  中評社問:此前一段時間,“菠蘿事件”被民進黨當局炒作得沸沸揚颺。

  蔡英文甚至稱“鳳梨事件影響台灣推動兩岸對談”,對此您如何看?您認爲,民進黨當局是否真有恢復兩岸相關對談的誠意?

  王建民:大陸暫停進口台灣菠蘿是因爲台灣菠蘿檢疫不合格,這是技術性的問題。大陸對台灣菠蘿檢驗檢疫,台灣當局應該對此肯定而非反對。因爲全世界對農産品的檢驗檢疫都非常嚴格,對農産品質量進行把關是大家的共識。如果農産品出現病蟲害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只會更加麻煩。

  兩岸協商對話與菠蘿檢疫根本是兩回事,台灣民進黨當局拿菠蘿事件作爲藉口完全是一種政治操弄,這樣的做法不僅莫名其妙,而且不符合邏輯和政治常識。難道大陸没有因菠蘿檢疫問題暫停進口台灣菠蘿,兩岸就能恢復協商對話嗎?顯然不可能。大陸多次强調,兩岸協商對話的基礎是台灣當局必須承認“九二共識”。如果蔡英文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交流就會恢復,否則一切無從談起,兩岸不可能恢復對話與協商。

  事實上,蔡英文當局本身就不希望兩岸恢復會談協商。因爲,兩岸協商對話若能成行,台灣當局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在政治立場上,承認“九二共識”;二是,對大陸要有善意,不能出現“敵視或讎視大陸”的現象。但是這兩點,蔡英文當局都没做到,也很難做到。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蔡英文當局除了在政治立場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外,還對大陸采取“敵視、讎視”的態度,包括長期使用“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稱謂,至今部分緑營仍未徹底改變。因此,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要恢復對話、協商是不可能的,蔡當局以大陸檢驗檢疫停止台灣菠蘿進口影響兩岸協商談判完全是一種政治謊言與政治操作技量。

  中評社問:近期,美國、歐盟祭出補貼優勢,拉台積電前往設廠。但蔡英文政府對此並未采取限制措施,島内很多學者對此提出警告。可否請您分析一下,台灣關鍵産業若赴美,會對台灣經濟造成什麽影響?

  王建民:從市場角度和企業全球布局角度觀察,台灣最具優勢和競争力的半導體産業基於企業自身發展對外投資布局,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是可行的。現在歐洲、日本很多國家争取台積電,也是正常的。因爲台積電一家就占了世界半導體芯片代工生産市場的56%左右,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疫情後對芯片需求增加,希望相關半導體産業投資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爲全球半導體芯片的先進製造商,台積電赴美投資並非其基於全球布局的主動選擇。台積電2020年5月曾宣佈,要在亞利桑那州斥資120億美元建設一座芯片廠,這並非出於其主觀願望,因爲赴美投資的成本和風險都比較高。台積電之所以這麽做,實際上是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對台、對台積電强烈施壓下所做出的無奈、不得已之選擇。這是政治凌駕於經濟之上,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此外,台灣當局對島内半導體産業對外投資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問題關鍵所在。從陳水扁上台執政開始,就對台灣高科技産業到大陸投資采取了嚴格的限制措施,比如,台灣的半導體産業在大陸的投資發展在芯片技術制程上至少要比台灣落後兩個世代。然而,對於台灣半導體産業在歐美投資,台灣當局却是没有限制性措施的。也就是説,台灣當局對台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産業對大陸投資與對美歐等投資是采取不同政策與標準的,依然是有政治考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關鍵産業赴美設廠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風險,即美國正在建構一個新的“排華去中”産業鏈。特别是在半導體領域,美國想要聯合台灣、日本、韓國等建立一個新的半導體産業供應鏈。其中,台灣是美國想要拉攏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可以看到,美台在2020-2021年中不斷召開經濟、科技等相關會議,而且建立了新的美台經濟、科技領域合作平台。因此,蔡英文當局所做的不僅是配合與鼓勵半導體産業赴美投資事情,更是在其“脱中融美”經濟戰略下同美國建構一個排斥大陸“排華去中”産業鏈、供應鏈,以達到她一直企圖推行的“經濟脱中”之目的,盡管在客觀上非常困難。

  蔡英文當局的這種做法在立場和政策上都是錯誤的,是反動的。這顯然與其一貫的“親美抗中”戰略目標是一致的,即“歧視大陸、親近美國”。此外,從長遠看,如果台灣當局配合美國建立“排華去中”産業鏈、供應鏈,對於日後台灣企業、台灣經濟也會帶來很大風險。兩岸經貿關係十分緊密,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也是台灣最大的海外投資基地,最重要的生産基地,台灣要在經濟上“去中脱中”是很不現實的,是非常困難的,台灣經濟很難脱離大陸。因此,若台灣當局執意不顧現實推進加入所謂的“排華去中”産業鏈、供應鏈,台灣經濟發展將面臨很大的潜在風險。

  我們也應該看到,台灣當局對美采取的配合性措施是否能完全主導台灣高科技産業企業的智慧選擇,仍然是存疑的。企業自身也需要發展,並不是每個台灣企業都願意配合蔡英文當局加入美國主道的“排華去中”産業鏈與供應鏈的。歷史經驗證明,企業如果不顧經濟發展規律與企業自身發展需要,而積極配合當局的政治需要去投資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大多以失敗告終。

  中評社問:在中美貿易衝突劇烈的情况下,民進黨當局提出了推動投資台灣方案;此外,大陸暫停台灣菠蘿輸入之後,美國有政客鼓噪成立“經濟北約”,台灣當局有關人士稱“若成立,則争取加入,經濟防中”。民進黨當局在經濟上依然延續“倚美抗陸”的做法,您對此怎麽看?

  王建民: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個層面看。首先是關於台灣當局推動的投資台灣方案。台灣當局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期都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即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但從當局采取的政策措施與效果來看,蔡英文上台以來鼓勵台商回台投資采取的政策力度是最大的。同時在中美經貿關係大調整與市場格局變化背景下,蔡英文推動的投資台灣政策確實起到了一定效果,台商回流出現了顯著發展。

  雖然有一部分行業確實回到了台灣,但總量並不大。台灣有專家曾表示,台商台企70%的投資還在大陸,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仍占主流。在過去三年,回台的台商數量已經大幅下降,尤其是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台商回流的速度和幅度顯著下降。依台灣當局統計,到目前台商以各種名義返台投資獲批金額超過1萬億元新台幣(其中包括一部分原計劃到大陸投資而在台投資的部分),但真正返台投資金額只有2000多億新台幣。日前一位台灣財經專家撰文認爲70%以上的台商仍留在大陸,回流台灣與外流東南亞等的台商總計不超過30%,大陸依然是台商投資的主戰場。

  在全球經濟産業大調整的背景下,部分台商對自身産業布局進行某些調整,返台投資或赴東南亞等投資,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企業要生存要發展,確實需要依據市場形勢等變化進行多元化布局。但蔡英文當局與企業的想法不同,她的目的是希望在大陸的大部分台資企業回到台灣、在經濟上减少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最後和大陸經濟脱鈎。她上台後在首次“520講話”中就明確提出“要告别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就是要在台灣在經濟上切斷與大陸的關係,進行“告别”。其核心目的還是“台獨”思維,爲“台灣獨立”服務的。只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現實與台灣經濟本身發展需要,蔡英文上台後執政後,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並没有按照蔡英文所設想的發展方向發展,反而兩岸貿易在特殊的背景下還出現顯著增長,台灣經濟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持續上昇。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美國要建立所謂的經濟“小北約”。這與美國在政治上“對抗中國”的大戰略是相配合的。自特朗普上台以後,美國對華采取遏制打壓、全面對抗的政策。拜登上台以後,繼承了特朗普對華强硬路綫與政策,繼續在經濟、科技等各領域與華對抗。在對抗的過程中,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政府的一些經濟政策和主張,一個最主要的舉措是要要建構一個排除中國大陸的、以美西方爲主導的一個經濟同盟,建立包括台灣、日本等在内的産業鏈、供應鏈,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排華去中”産業鏈、供應鏈,也可以看作是某種程度的“經濟小北約”企圖。

  我認爲,這種想法在理論上就是行不通的。美國等西方少數國家希望建立類似小北約的經濟同盟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生産基地,有着比較完整的生産鏈與供應鏈,排除中國會對整個全球經濟産生很大的影響。最典型的是荷蘭的例子。其半導體領域最厲害的先進光刻機生産廠家之一是荷蘭的ASML,當時在美國的壓力下一度停止對中國出口,對中芯國際産生了很大影響。但後來,ASML意識到中國大陸才是它未來發展的重要市場,進而與中國簽訂了12台光刻機出口,貿易合同金額估計有幾百億人民幣。雖然美國方面有壓力,但企業要發展,它離不開中國市場,需要到大陸發展。所以説,美國想排除中國建立經濟聯盟是不現實的,也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這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很大風險。如果蔡英文要配合美國走這條路,也是不現實的,如上面所述,兩岸經貿關係十分緊密,大陸(及香港)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大陸也是台商最重要的生産基地,如果人爲推動遠離大陸或兩岸經濟脱鈎,而與美歐等建立“經濟小北約”,則會讓台灣經濟發展陷入更大困境。

  蔡英文當局在政治上“親美抗中”,在經濟上“脱中融美”,都是圍遶其“台獨”戰略企圖展開的。而經濟上“脱中融美”在短時間内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不僅無法實現,還會有很多後遺症。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台灣電子産品在全球有很大的需求,帶動其經濟較快增長,這是台灣的優勢、也是劣勢。台灣的經濟産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與半導體領域,一旦大陸未來半導體産業全面崛起,台灣的這一産業優勢不再,將會對台灣的經濟造成沉重打擊。所以台灣經濟最大的優勢在電子與半導體,同樣潜在風險也在電子與半導體。

  過去台灣的光電産業,即顯示器産業也十分有競争力,遠遠領先大陸。但很快大陸的光電産業崛起,現在已經超越了台灣。因此,大陸在半導體領域追趕上台灣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届時,台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格局均會發生重大變化。“十四五”規劃爲台商在大陸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盡管民進黨當局有諸多倒行逆施的做法,但大陸在“十四五”規劃中依然明確提出加强兩岸産業合作,打造共同市場,支持台商台企參與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中評社問:您認爲,台商台企可以如何把握好“十四五”規劃的重大機遇,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王建民:中國經濟體制在全球經濟中確實是很獨特的,也是很有優勢的。“十四五”規劃是國家經詳細調研、對經濟發展做出的中期規劃。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原因就在於,“十四五”規劃涉及到對産業發展的詳細與深度規劃,内容十分詳細和具體,藴含着龐大的商機和巨大發展潜力。台商是我們的同胞,同文同種,他們對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更爲瞭解,對大陸“十四五”規劃、對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和産業發展也非常關注,甚至有深入研究與深度解讀。

  “十四五”規劃把兩岸産業合作作爲重點,鼓勵台商、台企融入到大陸新發展戰略,也就是雙循環發展格局中來。雙循環是大陸經濟進行的重大改革和戰略調整。過去,中國更多地强調對外循環,而這次則把内循環作爲重點,將内外循環對接起來,所以在涉及内循環方面的制度改革與調整會更突出,預計會出台更多促進内循環的政策措施。過去大陸區域之間、省際之間與行業之間可能存在諸多限制,影響内循環,制約經濟發展。未來在這方面的改革力度、開放程度會更大,這就爲台資企業在大陸布局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大陸會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將前所未有,也將爲台商的參與、拓展商機提供機會與機遇。

  此外,在“十四五”時期,台灣企業在大陸還有很多其他的發展機遇。比如,大陸在“十四五”規劃裏突出强調新基建。新基建與過去的傳統基礎建設與以房地産爲核心的投資有所不同,而是集中在5G、IA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經濟、新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與智慧産業等以科技爲主的新興經濟基礎建設。這是影響未來經濟發展與競争力的重大經濟建設,涉及領域廣泛,産業衆多,商機龐大,會造就新的産業,造就新的企業。台商對此更爲敏鋭,更爲關注。台灣企業在電子信息技術方面有着較强的競争力,在未來大陸新基建快速發展的時期,台商會有很多機會,一定是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也是獲益者。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也正快速發展,甚至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對新材料、芯片和先進電子零部件等需求非常大,台灣在這些方面也很有優勢。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汽車零部件在大陸的布局都非常多,未來台商一定會融入大陸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除了工業領域的發展,當前大陸還强調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涉及到的不僅是農村的發展問題,還包括把工業、農業、服務業融合起來的新興産業交叉發展問題。所以鄉村振興涉及到的面很廣,發展潜力很大。台灣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領域都有很多先進理念與經驗,這也是台商台企今後參與大陸鄉村振興及相關産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盡管“十四五”規劃没有具體的對於台商台企的優惠政策,但大陸對台商在大陸投資發展的鼓勵、支持政策是明確的,是不斷推進的。特别是許多地方都把吸引台資作爲一個重要目標或抓手,大力鼓勵與吸引台資,不斷出台鼓勵與優惠政策措施。這也是台商持續在大陸投資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世界經濟都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在“十四五”規劃實施以後,經濟規模會持續擴大,發展潜力更大,發展機會更多。“十四五”規劃將爲台商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多機會與機遇,台商還會繼續深耕大陸,開創新的事業天地。

  中評社問:近年來,大陸持續擴大對外開放,除了“一帶一路”倡議之外,還於去年推動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

  在您看來,台商台企應如何把握大陸對外開放的機遇,走向全球大舞台?

  王建民:最近幾年,大陸對外開放步伐很大。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之後,中國依然按照自己既定的政策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大陸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這是中國經濟自信和發展自信的表現,也是中國與全球經濟接軌的表現。過去大陸的對外開放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現在正從製造業逐漸嚮服務業、金融領域等全面開放,這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台商也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台商當然不會錯過大陸開放的契機,他們也在時刻關注和研究大陸開放政策的强度、力度,從中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布局。

  去年,RCEP的簽署使大陸的對外開放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而台灣當局因爲兩岸關係的影響,没有加入RCEP,同時也使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面臨很大挑戰。台灣不可能直接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簽署相關經濟協議,它只能通過大陸平台參與到區域經濟發展中,這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好的手段。這一點,台商也很清楚。

  此外,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爲開放的全球性經濟合作、産業合作平台,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可以融入到“一帶一路”這個大舞台。台商也十分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大陸有關部門也在鼓勵台商參與“一帶一路”。隨着未來“一帶一路”在全球的繼續發展,台商參與“一帶一路”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在“一帶一路”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台灣有很多優勢産業可以施展本領,比如電子信息産業、機械産業、工程建設、倉儲物流、法律服務等。台灣很多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比較高,在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化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優勢。綜上,台商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長處,可以和大陸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但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們還面臨着一個新的挑戰。當前,美國和日本等有關國家猛烈攻擊大陸倡議的“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論”或“政治圖謀論”等,他們試圖建立一個新的、對抗“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但是我認爲,美國主導的對抗“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是很難成功的。因爲它不是從經濟發展與共同合作角度出發的,而是從政治利益、從對抗角度出發的,而且在西方利益至上理念下很難做到共商共建與利益共享,所以是難以實現。就美國自身來説,歷來都是以美國爲優先的,以美國利益爲指導的,它需要率先投資自身内部的基礎設施建設,很難慷慨地協助與支持其他國家或地區基礎建設。美國不像中國這樣具有真正的國際合作主義精神,可同其他國家或地區友好合作、提供協作,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因此,依然看好“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主義發展理念,這對台商來説也存在很多機會,可參與到廣泛的"一帶一路"沿綫國家或地區的建設發展之中,並從中受益。

  三、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是兩岸心靈契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中評社問:近來有輿論認爲,兩岸經貿關係的頻繁、物質關係的拉近並没必然導致兩岸精神關係的拉近,對此您怎麽看?

  您認爲,應當如何更好發揮兩岸經貿交流的相互依賴性,促進兩岸民心相通?

  王建民:這是大家比較困惑的地方,就是説,兩岸經貿關係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兩岸物質層面的發展並未帶來兩岸關係的實質性改善、没有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目標。如何看待兩岸經貿關係和兩岸精神層面存在的斷裂,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無論是兩岸之間還是全球之間,經濟關係的發展、産業經濟的合作都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那麽,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是否完全没有促進兩岸民衆之間心靈層面的相交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兩岸經貿關係的交流合作,兩岸關係可能會更惡化、更緊張,兩岸心靈距離更疏遠。正是因爲有這種廣泛的經貿交流以及帶來的人文交流,島内形成了一個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希望兩岸關係穩定和改善、反對"台獨"冒險的基本理念。這種理念是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促進兩岸合作,防止兩岸關係走向極端的重要力量所在。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是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畢竟海峽兩岸分屬不同的制度體系、治理體系和價值體系,這是兩岸通過經濟合作拉近彼此價值觀念與心靈契合的很大障礙。因爲僅靠經濟交流與合作不能改變兩岸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以及價值觀上的差异與隔閡。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是改善兩岸關係的條件,但並非是改變兩岸民衆價值觀念認知與實現心靈契合的充分條件。經濟合作在理論上有助於緩和與改善兩岸關係,弱化對立與衝突,但並不是説就可以直接拉近兩岸心理距離。要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我們還要在經濟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兩岸廣泛交流互動特别是人文關懷來逐步加以改善,同時采取多方面舉措、經過長期努力,才能逐步實現這個目標。

  大陸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兩岸民衆往來,形成了改善兩岸關係的很大推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還面臨着强大的阻力。或許在兩岸經濟合作中,因爲互利共贏或大陸惠台讓利,我們没有感受到太大的阻力,但在兩岸人民交流合作中,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台灣當局的强大政治阻力。台灣民進黨當局通過强勢的政治操作,不斷製造“大陸威脅論”、“大陸吞併論”、“大陸打壓論”,不斷塑造“台灣主體論”、“台灣國家論”,不斷製造兩岸之間的矛盾、對立與對抗,甚至製造兩岸同胞之間的敵視與讎視,嚴重阻礙了兩岸民衆心理距離的拉近,造成了兩岸同胞之間更多的隔閡猜忌,必然影響到兩岸關係在精神層面或理念層面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扺銷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對改善兩岸關係的積極作用。盡管兩岸制度不同,但如果台灣當局能够采取友善的大陸政策,不斷對大陸釋放善意,兩岸民衆在認知方面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改善,心靈距離就會拉近一些。所以,台灣方面的政治阻力是造成兩岸精神層面、文化層面、心理層面無法接近和改善一個重要原因。

  兩岸要真正實現相互信任,建立友善的政治環境,實現心靈契合,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甚至發生一場精神層面的重大寧静革命,台灣同胞才能逐步覺醒,才能重新認識認知兩岸關係,才會致力於建立和諧海峽,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但目前台灣同胞受到台灣當局政策的嚴重牽制和影響,還没有徹底的覺醒,没有充分意識到當局的這種政治對抗、“台獨”路綫會對兩岸關係造成的重大傷害及可能帶來的巨大危險。或許經過數十年的社會政治變遷,特别是在經歷某種重大震撼事件之後,台灣同胞才能真正覺醒,才會改變兩岸關係的對立與對抗格局。但是現階段,在民進當局掌握政權與掌握話語權的情况下,要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確實面臨不少困難,但這並不會改變大陸倡導的堅持兩岸和平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心靈契合、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政策理念與發展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21-06-0400:11:52)

  (2021年6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