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一重要論述爲新形勢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遵循,也爲福建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作出方向指引。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賦予福建的重大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責任,是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的重大曆史機遇。新征程上,福建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擔當,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投入到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踐大潮中。

  一、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福建的使命擔當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高度重視對台工作,積極推進兩岸直接“三通”和雙向交流,積極推動開啓“金馬供水”工程,推動閩台交流合作、厚植兩岸人民感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福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來閩考察,爲福建擘畫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宏偉藍圖,同時對平潭綜合實驗區提出“一島兩窗三區”的戰略定位,强調“實驗區是全國獨創,要繼續探索”,在平潭與台商座談時首次提出“融合發展”概念。2019年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系統闡述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等新時代對台工作重要理念、重大主張,提出“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的重要指示。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强調,“要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並提出“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裏”“聽取台灣同胞呼聲,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等重要指引。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對福建作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超越”的重要批示,强調“要深化閩台各領域融合”。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福建考察,强調“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2022年7月11日,第二十届海峽青年論壇在厦門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給參加論壇的台灣青年回信,勉勵他們同大陸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鍥而不捨、馳而不息,讓青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綻放异彩。這些都爲福建發展也爲福建對台工作指明瞭方向、注入了强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體現了總書記對福建的山山水水和父老鄉親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福建發展和閩台融合發展的殷切期待,將極大激發廣大幹部群衆把對習近平總書記無比愛戴之情轉化爲新時代新福建建設强大動力,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强化使命擔當積極爲兩岸融合發展作出示範。福建與台灣地理最近、鄉親最多、關係最密,做好對台工作始終是份内事。兩岸關係越是復雜,越是需要福建在對台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要從國家統一的全局高度,積極實踐“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這一時代命題。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系統觀念,强化整體協同,緊緊圍遶“把發展成果轉化爲争取人心實效”這條主綫,厘清從閩台融合先行到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發揮福建先行先試優勢,深化探索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發展路徑,持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實現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爲兩岸融合發展作出示範。

  二、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踐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進一步發揮對台獨特優勢,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先行先試推進閩台融合發展。特别是2019年以來,福建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上聚焦發力、率先突破,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一)産業融合邁入全業態新格局

  福建擁有台資企業1.1萬多家,累計引進台資項目超過2.1萬個,實際利用台資310多億美元,僅次於江蘇、廣東,有62家台灣百大企業在福建直接投資布局。近年來,福建引進台資項目亮點紛呈,成爲推進經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是閩台産業融合質量持續提昇。2022年,福建利用台資逆勢增長,全省新設台資企業1448户,占大陸新設台企户數近1/4。合同台資44.32億美元,比增44.1%,占全省合同外資的33.5%。實際利用台資2.06億美元,比增3%,占大陸實際利用台資近1/3。若含經維爾京群島、薩摩亞等第三地轉投,實際利用台資約4.5億美元,比增7%。新設台企户數和實際利用台資金額均居全國首位,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作用更加突顯。聯華電子、宸鴻科技等一批台灣百大企業投資項目到資加快,國喬泉港石化、古雷煉化一體化、厦門聯芯等一批重點台資項目加快投建,進一步深化閩台優勢産業融合。二是對台農業交流合作繼續保持領先。福建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2800多個,合同利用台資超43億元,農業利用台資數量和規模保持全國第一;擁有6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爲兩岸農業合作的示範樣板,在農業農村部和國台辦聯合開展全國台灣農民創業園綜合評價中,連續五年包攬國家綜合評價前六名。三是對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試。截至目前,在閩台資金融機構達24家;累計有8家在閩台企上市,約占大陸上市台企的20%;厦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實現“一地掛牌、兩地展示”,首家兩岸合資的消費金融公司(金美信消費金融公司)和首家兩岸合作證券公司(金圓統一證券公司)先後落地福建,閩台金融合作已實現全業態覆蓋。

  (二)台灣青年在閩發展空間更大

  目前,福建各類台青就業創業基地逾80家,前來實習就業創業台青累計超4萬人,福建已成爲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的首選地和主要聚集地。一是來閩台灣青年結構更加多元。除台商二代、台干和創業台青外,越來越多的台灣教師、醫師、律師、空乘、科技特派員和社區營造師等各類台籍專纔來閩就業創業,在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化、農業、創意設計、教育培訓等重點行業領域匯聚一大批台籍青年優秀人才。二是兩岸教育融合發展的“福建樣板”效應凸顯。閩台教育交流融合持續推進,全省具備面向台灣地區招生資格高校27所,累計吸收8000多名台生來閩就讀;堅持“一視同仁、適當照顧”,就近安排台胞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全省中小學、幼兒園現有在讀台生3500多人,有效滿足在閩台胞現實需求;實施台灣教師入閩工程,累計來閩任教的台灣教師1187人次,其中在閩各類高校全職任教的近700人,成爲推進閩台融合發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三是閩台鄉建鄉創融合模式不斷出新、成果逐步擴大。目前,福建已累計引進台灣團隊100餘支,從事建築、農業、文創、旅遊等行業的台灣鄉建鄉創人才300多名,“陪護式”服務40多個縣(市、區)近250個村莊。閩台鄉建鄉創融合成爲兩岸融合發展的突出亮點,已在浙江、江西、寧夏、甘肅等地實踐推廣。

  (三)閩台應通盡通動能持續增强

  福建發揮與台灣隔海相望、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區位優勢,推動閩台民間交流交往動能持續增强,同胞交融共贏、走近走親。一是克服新冠疫情影響,閩台經濟交流不降温、人文交流活動不降頻。2022年,福建對台出口創歷史新高,閩台貿易額1036.7億元,其中對台出口635.8億元,占大陸對台出口11.7%,比增22.9%,高於大陸對台出口增幅15.7個百分點。莆田對台鐵礦石轉口貿易出口42.3億元,比增24.2%。平潭對台貿易突破180億元,其中對台跨境電商直購出口超70億元,比增8%,占大陸對台跨境電商出口總額53%。每年共舉辦各類對台特色交流活動300多場,吸引台胞綫上綫下參與500多萬人次。二是積極推進與金門、馬祖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自2018年8月福建向金門正式通水至今,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已累計向金門供水超2500萬噸,連續供水超1600天,2022年日均供水2.09萬噸,占金門縣自來水廠日常供水總量的70%以上。國家電網福建電力有限公司已完成福建沿海向金門、馬祖聯網供電方案的論证和容量準備。金馬供氣工程正式“雲簽約”。厦金通橋項目已開展大陸側測量地勘,對金馬通橋方案上報交通運輸部審查。三是閩台海上直接往來繼續作爲兩岸往來的最便捷通道。目前,全省沿海港口(港區)全部對台開放,先後開通4條“小三通”定期客運航綫、13條貨運不定期航綫、4條客滚航綫、2條貨滚航綫、12條海上集裝箱定期班輪航綫、31條散雜貨不定期航綫,在大陸率先實現與台灣北、中南部港口客貨直航全覆蓋。平潭在大陸率先實現與台灣主要港口直航全覆蓋,莆田成爲重要的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對台中轉基地。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閩台海上客運通道因台灣方面原因暫停,但貨運直航依然熱絡。

  (四)惠台利民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隨着各項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的出台與落實,福建逐步構建和完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政策支持與服務體系,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受益面不斷拓寬、獲得感不斷增强。一是發揮優勢,先行推進國家惠台措施在福建落地。目前,已形成以福建“66條實施意見”“42條促融舉措”“助力台企發展28條”等爲主要内容的惠台政策支持體系,並於2021年1月率先公佈首批225條在閩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二是注重落實落細各項惠台政策,持續優化台胞台企服務體系。包括用好“12345”便民服務平台涉台服務熱綫、推廣台胞醫保服務中心和台胞台企服務專窗、提昇台灣居民居住证應用便利化水平、健全涉台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等,不斷增强台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涉台法治不斷完善。福建是大陸涉台法治建設開展最早、成效最顯著、最富創新的省份。目前,除了現行有效的12部專項涉台地方性法規外,還有150多個涉台條款散佈在其他71部地方性法規中,爲推動閩台深度融合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合法權益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但受台灣當局阻撓和新冠疫情衝擊等因素影響,福建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還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功能發揮。

  三、新征程上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定位思考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啓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處於新的歷史方位。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要繼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落實台胞同等待遇要更新更深更實。勇於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要貫徹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方針,以提昇争取人心的實效爲主綫,推進閩台深度融合,發揮示範區功能作用,着力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

  (一)示範兩岸融合發展

  發揮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推進閩台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爲兩岸融合發展作示範。一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先行區。積極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先行區,推動形成閩台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進一步提昇台胞台企在閩集聚。創新探索更加開放的對台合作方式,實行靈活、開放、包容的對台政策,在爲台灣企業、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上先行先試。率先推進兩岸應通盡通,提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加快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二是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快推進新時代新福建治理現代化,進一步完善對台工作制度機制,不斷提昇營商環境國際化法治化水平,爲台胞台企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讓台胞在閩安居樂業,促進台胞在閩深度融入。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勢産業深度融合、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社會基層治理融合,加快推進閩台融合發展由交流融合邁向治理創新,探索閩台發展共榮共享、交融互鑒新模式,爲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新動能。三是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樣板區。整合提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閩都文化等祖地文化優勢資源,以交流基地爲載體,以精品項目爲龍頭,以文創産業爲依託,積極打造海峽特色文化帶。着力拓展閩台文化融合的廣度與深度,創新文化融合的實踐模式,進一步提昇閩台文化交流的參與度、覆蓋面,形成閩台區域文化創新傳承、共榮共享新格局。强調閩台文化融合的時代性和時尚化,促進閩台同胞携手推動中華文化活態傳承的有效循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更加廣泛深入。

  (二)促進形成深度交融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應以實現閩台兩地深度交融爲目標。當然,這種交融不僅僅是貿易額增長等數字上的依存度上昇,重點是要推進結構上的相互嵌入,尤其是在關鍵領域、戰略部分上對台灣的聯結,比如增强台灣對大陸的民生能源聯結、運輸通道聯結以及産業發展聯結等,從而强化大陸對台影響力。在現階段,一方面要做大增量,繼續推進兩岸應通盡通,擴大吸引台胞台企、深化産業融合是推動兩岸融合的重點方向之一;另一方面要做優存量,即解决示範區功能如何落實好台胞在閩“過得比在台灣好”的問題。

  從受訪談台胞的反應來看,台胞在閩“過得比在台灣好”的指標排序,居首位的是“收入”,其次爲“無後顧之憂”,第三爲“生活便利”。以上指標均有一個參照對象,就是台胞自身“在台灣生活”的感受。關於“收入”部分,除了薪資水平的提昇外,還有降低税收負擔的因素。有必要加快研究在局部區域、局部台胞人群中實施“台人台税”,即相當於或者更低於其在台税收負擔的可能方案。關於“無後顧之憂”,核心内容是社會保險、就醫安排、子女就學等生活保障,還有就是對在台父母和孩子的牽掛。關於“生活便利”,台胞往來兩地,在閩就業、學習、生活便利等,其中包括降低兩岸交通成本、提供接入外網渠道以便使用境外與島内的社交媒體等,均是台胞反應較集中的訴求。

  (三)呈現國家統一願景

  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在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和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這一重要論述,已明確賦予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使命責任,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做好争取人心的工作,爲國家統一服務。由此,加快建設示範區,發揮示範區功能,就是要告訴台灣民衆一個具化而又復雜的命題:“爲什麽要統一,統一以後的願景如何。”

  但由於兩岸關係形勢及島内客觀現實,加快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現階段“統一後願景”在地方層面具體落實爲示範區“比台灣好”,這至少且不限於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經濟發展是示範區建設的基礎,從改革開放以來對台先行先試,到近年來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再到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對於福建而言,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命題,但經濟發展,以及圍遶經濟發展的政策創新、機制突破、社會文明等等,必然是搆成示範區建設的重要内容。調研訪談顯示,台胞認爲,對示範區建設“有感”,就是“在這裏過得比在台灣好”。而讓台胞有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包括生活水平、收入待遇的提昇,更要全域、全面推進示範區經濟社會發展、閩台各領域融合發展,甚至有必要觸及制度機制、社會治理等深層次問題。

  (四)探索台胞深度參與

  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在閩台胞深度融入,並參與到示範區的建設中。由於兩岸差异客觀存在,落實“同等待遇”需要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示範區所推出的政策應以墊平台胞在閩生活面臨的客觀差距爲主,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應加快推進治理現代化,切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着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從根本上提昇福建對台胞吸引力。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台胞參與機制,讓台胞尤其是發揮在閩高層次人才參與到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規劃、建設與評估改善的全過程,並暢通渠道傾聽台胞建言獻策,鼓勵台胞主動參與政策宣傳,以“台胞全程參與”提高示範區的適用性與合理性,以“台胞廣泛參與”增進示範區的包容性與認同度。

  示範區還要着力於國家統一後對台胞融合治理的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是國家統一進程的基礎工程,也是統一後的長期性、系統性任務,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要發揮先行探索作用,着眼融合治理問題,積極探索閩台社會基層、規則制度的對接融合,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機制、融合模式,並持續昇級推廣。同時應利用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機遇,培養涉台治理人才,爲祖國完全統一後的兩岸全面融合積聚力量。

  四、勇於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策略考量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部署要求,進一步發揮閩台融合發展先行先試作用,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一)深化産業對接,夯實融合根基

  推進閩台産業合作創新發展、轉型昇級,提昇閩台産業融合度與嵌入度,形成閩台優勢産業合作集群化、服務業合作現代化、農業合作産業化的融合發展新格局。一是推進閩台優勢産業鏈條式集群化融合發展。深化電子信息産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深化石化産業融合發展,重點推動古雷石化園區加快建設。深化精密機械産業融合發展,加强閩台精密機械項目技術對接和推介。二是推進閩台服務業合作現代化融合發展。加快對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試,優化提昇台資企業金融服務。加强閩台現代物流産業合作,推進厦門、泉州、平潭“兩岸冷鏈物流産業合作城市”建設。拓展閩台文旅融合發展,深化醫療及養老服務業合作。三是推進閩台農業合作産業化融合發展。打造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區,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轉型昇級,促進台資農業企業在創業園集聚發展。創新引優引種模式,提昇閩台農産品貿易。

  (二)推進應通盡通,集聚融合要素

  積極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樣板,率先推動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争取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一是創新合作機制,加速經貿合作暢通。積極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樣板,圍遶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建立區域發展相互協調、服務體系彼此配套、打破區域内部壁壘的閩台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爲構建兩岸共同市場探索新路。二是拓展互通渠道,深化基礎設施領域融合。全面提昇閩台客貨通道,優化綜合服務水平,做大“小三通”黄金水道。加快推進“小四通”,優化提昇金門供水工程,先行推動條件成熟的“小四通”項目。推動建設兩岸能源資源中轉平台,服務台灣島内民生需求。三是强化互動對接,推動行業標準共通。打造標準共通互動平台,加强閩台産業公(協)會對接,推動閩台相關協會按行業、分領域聚焦行業技術標準共通議題,先行商談推動行業標準共通事宜。堅持試點推動標準共通,繼續選擇有條件的科技創新示範項目,試點推動閩台行業標準共通。

  (三)落實同等待遇,提昇融合動力

  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服務台胞台企上推出更多創新舉措,細化落實台胞同等待遇,讓台胞台企有更多獲得感。一是創新更多惠台舉措。紓解台商金融服務“痛點”,推動落實台資企業銀行貸款可以享受同等待遇,從根本上解决審批難、時間長,普惠性金融優惠少的問題,不斷拓寬支持閩台融合發展的融資渠道。進一步研究更多促進台灣同胞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享受同等待遇的新舉措,像爲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二是率先推進落實同等待遇。明確主體責任,强化各部門執行惠台政策的積極性和協同性,提高跨部門資源整合和信息交换能力,着力解决政策不配套、不銜接、不落地的問題,避免項目重叠和信息不對稱。建立惠台政策評估機制,暢通政策落實反饋渠道,支持台胞台企參與政策評議,引入第三方政策諮詢機構,科學制定政策評估方法、指標體系、標準化流程,全面評估惠台政策推廣成效和執行實效。三是提昇惠台政策知曉率。建設數字化一體化服務平台,整合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的惠台政策和各個部門的落實舉措,讓台胞通過一個窗口即可瞭解到所需的政策信息。運用新技術手段,多元渠道宣傳惠台政策,便利台胞獲得惠台政策信息。

  (四)加强人文交流,壯大融合群體

  充分發揮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等祖地文化資源優勢,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做好台灣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綫工作,厚植兩岸民意基礎,推動兩岸同胞共享共榮,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一是推動閩台同胞共促文化傳承。推動閩台親情鄉情延續工程代代傳承,鼓勵台胞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重點涉台文物保護工程項目。通過各類文創服務機構,爲來閩創業就業的台灣文創企業、個人工作室、青年文創業者提供各項對接服務,全方位打造閩台文化産業合作平台。二是促進台灣青年在閩落地扎根。對台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給予分類精細化扶持務。加强對台灣青年的創業培訓,提高台青創園區常態化、專業化服務水平。調整完善青創基地建設規劃,爲閩台青年交流預留空間,主動爲相關領域的閩台青創企業合作牽綫搭橋,舉辦相關活動,鼓勵閩台青年相互交流創業經驗、分享商業信息。三是拓展閩台社會融合領域。推動城鄉社區治理融合,吸收借鑒台灣基層社區的地方創生模式、低碳永續家園認证、低碳社區建設、社區公共托育、社區整體照顧等模式和機制,在台胞密集居住的社區引入台灣社區治理模式,構建閩台社區居民共治共建共享平台。推動台胞率先分享鄉村振興機遇,借鑒台灣鄉村建設的成熟經驗,深入開展閩台鄉村治理交流,使“台灣經驗、福建實踐”模式在八閩農村深度融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